河南高校服务“第一战略”的实践探索

2024-07-06 16:12王广珍周红飞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教育

王广珍 周红飞

摘 要:自河南省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的“第一战略”“第一工程”以来,河南高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基于此,从高校结构布局、学科学院、专业结构“三个调整优化”,一流人才培养和引育以及科技创新服务等方面入手,调研了河南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服务“第一战略”中发挥主力军、主阵地和策源地作用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第一战略”;教育;科技;人才

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实施“十大战略”的重要部署,并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作为教育高原、科技高峰、人才高地的融合体,河南高校首担其责、躬身入局,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为河南省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贡献了强大教育力量。

一、发挥主力军作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举措,积极推进高校结构布局、学科学院、专业结构“三个调整优化”。河南高校主动融入,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一是高校结构布局调整优化。河南省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摆在重要位置,省委书记楼阳生以“三个恳请”向科技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寻求更多指导和帮助。河南高校不用扬鞭自奋蹄,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全力打造“双航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7所高校特色发展,在“双一流”创建“第二梯队”阔步前行;地方本科院校深化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在全省“职教二十条”的引领下,推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同时,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设置河南音乐学院、河南体育学院、河南戏剧学院,填补本科高校类型空白。具有“国字号”意义的科教融汇体——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落地河南。全省普通高校达到168所,数量跃居全国第一。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54%。

二是学科学院调整优化。河南省着力巩固提升传统学科,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超前布局未来学科,促进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激发学院内生动力,推动全省高校学科学院布局更加优化。各高校注重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积极探索“大部制”“书院制”“院办校”等改革,加快学科学院重构,扩大学科优先权和学院自主权,着力打造“学院、学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共同体,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大力实施“学科特区”政策,7所高校的11个学科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其中4所高校的7个学科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全省高校8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5个进入前1‰;6所高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学校。

三是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河南高校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积极开展专业评价,持续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撤、停、增、锻、塑”做好专业设置加减乘除法,不断增强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契合度,着力实现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办学效益水平提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河南高校近两年新增164个备案本科专业和19个审批本科专业,调整10个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撤销82个专业。

二、发挥主阵地作用,引育一流创新人才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优秀人才的聚集地,河南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方面,引育并举,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河南省出台了“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积极实施人才强省“八大行动”。河南高校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方略,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把更多的“四有”好老师、与时代需求相符的“大先生”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优秀人才,集聚到高等教育事业中来,努力建设规模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近年,引进了李蓬院士、张锁江院士等一大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23年河南省新晋“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6名,其中5名来自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育取得新突破。8名顶尖科学家受聘“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首席科学家”,其中高校专家占据半壁江山。17人入选中原学者、65人入选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15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另一方面,守正创新,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河南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力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实施高水平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创新提质工程,积极推动专业、课程、教材、教师、管理和生态“六位一体”纵深变革。推进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培育我省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成才之路越走越宽广。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行业学院、工业软件学院等,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近两年全省高校荣获40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含主持和参与);在第七届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4金17银,创历史最好成绩;郑州大学获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计划培养基地,河南科技大学入选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全省高校培养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三、发挥策源地作用,打造一流科技创新服务

河南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高校作为创新发展的策源地,深度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勇于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一是建设一流创新平台。高校把创新平台作为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河南转型发展需要,主动融入河南创新体系重塑重建,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能力快速提升。两年来,郑州大学牵头建设全省首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河南农业大学获批建设国家动物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河南师范大学牵头建设的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我省高校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等。目前全省高校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7个;揭牌成立的20家省实验室中,11家由高校牵头组建。

二是产出一流创新成果。高校坚持“四个面向”,紧盯科技最前沿、对标世界一流,阔步走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前沿。河南省2023年共有53家单位的1110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其中高校1062项(占比95.68%)。我国首个新冠小分子口服特效药“阿兹夫定”成功获批上市,关于黑麦基因组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解析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神农1号”地方鸡基因组液相芯片为全面破解家禽种业“卡脖子”问题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等,一大批由高校主持完成的重大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共河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近年河南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发布,其中4项是河南高校牵头完成。

三是提供一流创新服务。高校心怀“国之大者”“省之要者”,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扎根中原沃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需求,高校积极参与规上企业技术研发,签约挂牌1503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产业链。高校智库建设成效显著,近两年全省高校呈送决策咨询报告920余份,其中109份被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023年,10所高校被确定为省政府办公厅信息直报点,进一步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河南高校的贡献度愈发彰显,三年来获河南省杰出贡献奖2项(占40%)。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河南高校在服务“第一战略”中还存在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有效衔接不到位、科技人才流动不通畅、产学研深度融合不够等短板和不足,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责编:应 图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河南高等学校在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编号:2021SJGLX008)

作者简介:王广珍(1983— ),女,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周红飞(1981— ),男,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社会科学。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