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方荆坪古村潘氏宗祠的教化功能研究

2024-07-06 09:42张巧环王伟丽陈佳欣张家国
中国故事 2024年6期
关键词:潘氏传家族人

张巧环 王伟丽 陈佳欣 张家国

【导读】自明清以来,湖南省中方县荆坪古村的潘氏宗祠就承担了浓厚的教化功能。潘氏宗祠的家风家训绵延不断,对潘氏历代族人的道德精神及日常行为起着明确的规训和教化作用;潘氏宗祠的建筑物,如浮雕、戏楼、匾额等潜移默化地熏染着族人;另外,潘氏宗祠还通过兴办学堂,以教育的方式直接教化潘氏子弟。

荆坪古村归属于中方县中方镇,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潕水之畔。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荆坪古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它成为闻名当地的文化古村。荆坪古村除了拥有包括潘氏宗祠、潘贞周墓(宋代,荆坪一世祖)、唐代古井、节孝坊、文昌阁(乾隆帝师潘士权的藏书楼)、关圣殿、五通神庙,以及古驿道、伏波宫等在内的数十处文物遗迹外,还拥有酒歌、傩戏、渔鼓、霸王鞭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一走进荆坪古村,就仿佛走进了一条穿越古老历史的时间隧道。

荆坪古村以潘氏宗祠最为著名,其承担的教化功能也尤为引人注目。

一、潘氏宗祠家风家训的教化作用

何为教化?荀子提出“礼义教化,是齐之也”,董仲舒也认为“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由此可知,教化是古代政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古代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传统社会里,教化指的是采用礼乐仪式,化育民众、稳定社会秩序,而非运用武力威慑、刑罚、法令等暴力手段。其目的重在“化”,即通过熏染的过程,将价值观无形渗透于民众中,达到劝善远罪的目的。中国传统社会教化体系严密,除了设置专门的学校来承担儒家伦理教化重任以外,家族组织也会对子弟进行多方面的教化。家族宗法组织往往借助宗法伦理关系实现“敦孝悌以重人伦,睦宗族以训子弟”的教化功能。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遵守且相传的风尚及生活作风,是给家族成员树立的道德价值准则。家风和家训并非独立存在。家风的形成有赖于家训。家训是训诫子弟的具体内容,家风则是长期教化后的结果。家风可以转化成教化的资源,影响家训基本主题。家风和家训的区别在于,家风是隐性的耳闻目染,家训是显性的耳提面命。

潘氏宗祠所立的家训及家风内容如下:

家风:

潘氏宗族,世泽绵长,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必谨记,潘氏家风,

道德传家,忠厚传家,孝悌传家,礼仪传家,廉耻传家,诚信传家,

敬天传家,敬地传家,祭祀传家,立志传家,修身传家,舍得传家,

崇文传家,尚武传家,诗书传家,耕读传家,勤俭传家,普通传家,

尊师传家,严教传家,规矩传家,担当传家,遵法传家,律己传家,

和睦传家,友善传家,无私传家,谨言传家,清风传家,榜样传家,

济世传家,铭記家訓,謹記传家,爱国爱民,振吾门楣,世代荣华。

家训:

敦忠孝,睦宗族,讲廉耻,和乡邻,重农桑,尚节俭,隆学校,保祖茔,

勤耕读,点异端,明礼义,肃闻门,坚志节,务本业,教子孙,慎婚姻,

联乡甲,遵法律,息诬告,戒逃匿,绝躁怒,寡言语,勿贪念,淡色欲,

广施济,崇往来,修谱牒,正名分。[潘氏宗族家风家训均见于潘氏祠堂所立碑刻。]

家风以熏染的方式,促使家族成员在延续了上百年的相对稳定的家族氛围中成长。家训则对族人的生活方式进行约束,砥砺族人的精神风貌,以道德伦理作为惩戒的重要手段,令潘氏子孙世代遵循并承续下去。也可以说,潘氏家风与家训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族人为人做事的行为道德准则。纵观潘氏祠堂家风及家训,其覆盖范围极广,包括遵守国法家规、和睦宗族乡里、孝敬父母尊长、端正礼教名分、不废祭祀、修身励志、耕读传家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积极的家教家风可通过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传承影响社会风气。家风与家训是规范一个家族道德行为和规则的重要力量。潘氏一族正是依赖这种世代相传的家风家训而得以绵延千百年而不衰。

二、潘氏宗祠建筑的教化功能

祠堂建筑作为体现族风家风的物质载体之一,其建筑的空间形式结构、文化内蕴以及建筑所承担的实用功能都在教化族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整体布局寓意深刻

潘氏宗祠是由封火墙围成的祠堂建筑。祠堂坐西朝东,平面为三条平行纵轴线布局,由三个长方形院落拼合而成。中间是潘氏祠,右侧是关圣殿,左侧退后11.7米为五通神庙。祠堂沿轴线依次建有门坊、戏楼、左右厢房,过殿及正殿。祠堂由外入里要经过三道门,一是十一级台阶的青砖栏杆门,二是蟠龙牌坊门,三是过戏楼前的半圆拱门。三道门颇为讲究。“三”字出自《道德经》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喻意着“三生万物,潘家子孙万代兴旺,生生不息”。从戏楼底踏上天井有三级台阶,象征“连升三级、连中三元”,从大天井去议事厅有五级台阶,象征“五子登科、步步高升”。

(二)祠堂雕刻尽显教化风范

祠堂的门面以浮雕为主,牌坊上雕龙刻凤,栩栩如生,均为三合泥塑,其中有“忠、孝、义、勇”四幅人物图,分别宣传了“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二十四孝故事之孟宗哭竹”“桃园三义士刘、关、张大战吕布”“骁勇之士张飞夜战马超”四个故事。其中“忠”指忠诚、忠良、忠恕,“孝”指孝心、孝敬、孝道,“义”指义气、正义、道义,“勇”指勇气、胆识,体现了潘氏宗祠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牌坊门楣上方保留四个大字“嗣徽越府”。“嗣”指子孙,“徽”指官员,“越”指超越,“府”为潘家,反映了潘氏族人希望后代能够超越前辈的寄寓。门楣上还塑有“八仙过海”浮雕,隐含人丁兴旺,财通四海之意。门坊两边塑造了一对威武而精美的蟠龙和麒麟,有麒麟送子和望子成龙之意。这些雕刻在教育后代为人处世以及为族人祈福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化导向作用。

(三)戏楼演出潜移默化

潘氏祠堂的戏楼重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戏台正面两根立柱上悬挂着一副由潘年琨所撰写的对联——“勤者有功问君为何在座,戏原无益看你怎样下台”,以此针砭庸碌之辈,告诫潘家子孙:人生在世,需勤耕勤读,不能玩物丧志;人生如戏,上台总有下台时,需谦虚谨慎。

戏楼里会不定期演出傩堂戏(亦称“帷愿戏”),这是由巫师还愿酬神的歌舞发展而成的,宗教色彩极浓的地方小戏种。傩戏演出的剧目约分三类。第一类取材于当地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如《搬师娘》《踩香》《跳加官》《扮土地》《封洞》等,内容多为封妖,使之不能作怪。第二类剧目多为历史故事,如《古城会》《云长养伤》《雪山放羊》《醉战幽州》等,其目的在于借历史故事宣扬忠义精神。第三类剧目则以阳戏、花鼓戏等地方戏为主,如《刘海砍柴》《棋盘山》《南山砍柴》《拷打金银》《刘十四娘》等,多以宣扬忠孝节义为目的。

(四)金匾楹联的教化功能

过戏楼天井到祠堂会客厅,有很多金匾楹联,其正中有一面匾牌,书“洪范九畴”四个大字。余匾内容即为“九畴”:一曰“五行”,二曰“敬用五事”,三曰“农用八政”,四曰“协用五纪”,五曰“建用皇极”,六曰“乂用三德”,七曰“明用稽疑”,八曰“念用庶徵”,九曰“飨用五福,威用六极”。 “洪范”本言天地大法。潘氏宗祠书其匾额,一方面当在告诫族人须遵循天地运行的规律,不可有违逆;另一方面也是用“九畴”所含的道德内容训诫族人,如劝人向善、摈弃恶行等。

金匾两旁有一副楹联:“十载寒窗多才博学师龙子,一支神笔重业轻官著范畴。”该联叙说了祖上系北宋丞相潘美之生平。潘美自幼天资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尤精象、数、音律、八卦,著有《学庸一得》《大乐元音》《洪范补注》等书,楹联即以此勉励后人。

三、潘氏宗祠的办学与教化功用

在潘氏宗祠的支撑下,潘氏族人坚持创办学堂,设立学馆,鼓励族人参加科举获取功名。在传授族人知识的同时,将宗族荣誉、孝义教化等道德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荆坪潘氏的学风营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建造学馆,开办义学家学,另一方面则建文昌阁、文峰塔、字纸塔等。在宗族建设过程中,潘氏族人把设立族学馆提升到了相当高的地位。

荆坪文昌阁除用以供奉文昌大帝之外,还是荆坪方圆几十里内的著名学馆,现保存的文昌阁后门门匾上书写有“文阁书声”四个大字,从这里走出的功名之士达数百之多。

在潘氏族人的家族记忆中,潘士权当是潘氏家族史上最了不起的人物,在当地民间甚至流传有潘士权曾做过乾隆皇帝的师傅的传说。关于潘士权的生平,光绪时期编撰的《黔阳潘氏宗谱》有如下记载:“潘士权,字三英,号龙庵。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年少聪明颖异,长肆力于学而颇有成就,尤精象数、音律、八卦之学。在京时曾做过钦天监博士、太常寺博士等官职。著有《学庸一得》《洪范补注》《大乐元音》诸书。乾隆十一年(1746年)以葬亲奉旨回籍,卒年七十二。”潘氏所著《大乐元音》七卷见于《四库提要》。潘士权的好学与非凡成就激励着潘氏后人刻苦学习。

潘氏的族学馆,是由潘士权之父潘潔所设。潘潔痛感于潘氏族中贫乏无资者无力向学,于是捐资设立乡学,延请塾师教授族中子弟。族中子弟有俊秀优异者,遂厚给膏火,而诱之诵读诗书。潘潔的义举鼓励了潘氏族人。他在九甲祠中转角楼处设立族学馆以供族人子弟学习,荆坪古村“转角楼”处至今还保留着一块潘氏族人当年兴办学馆的记事碑文:

董子有云:“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其言諒矣。我族丁口不下萬餘,乾、嘉中,英哲辈出,文風舊甲於一邑。今生齒日繁,聰穎之士,亦相望於塾。顧修脯無資,數千戶中,求其力能卒業者,什不得一二焉。此即人材隆替之由也。歲甲申,奉郡守李□劄,飭興族學。爰約族父老,將先年祠中買得雷水田四十石、小冲背田六十石、包家壟一百二十石,秋又買得包家壟一百一十二石,每年共納租百石有奇,延師以培寒雋,庶幾人文蔚起,科甲連綿矣。用勒禎瑉,招示來許焉。謹敘。

族学馆为潘氏族人提供了学习与步入仕途的机会。为了培养潘氏子孙,潘氏宗祠每年都会抽取几百石粮食为他们延请老师,并用以奖励学生。这一办法,使潘氏家族在科举上取得了良好的表现。这种凝聚力一直延续至今,即使现在的潘氏后人不需要再在学堂里学习,但这些学馆的存在,仍然激励着潘氏后人勤奋上进。

参考文献

[1] 王先谦. 荀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2] 班固. 汉书·董仲舒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潘氏传家族人
不受欢迎的人
不受欢迎的人
常吃西餐更容易患肠炎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忠厚传家 诗书继世*——常熟南张书种家族
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
以诚传家 继往开来——BOSIC四川站综述之二
同根同祖 两岸一家
宋人的秘方
传家,发现世界家具史里的高贵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