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2024-07-06 12:07赵迎迎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10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物质

赵迎迎

黄河文化是指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黄河流域大多地势平坦、气候温暖,为早期人民生活、放牧耕种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使黄河成为连接华夏文明融合发展、凝结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天然纽带,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自然界相处的经验与智慧,孕育出了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理念,映射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记。据不完全统计,黄河流域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达7000余项,堪称博大精深。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系,更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经济价值。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临失传的窘境,传承人队伍建设滞后、后继乏人,如何遏制文化衰落的危机,确保宝贵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一项紧迫的时代课题。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

定义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源于或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自然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作品、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礼俗仪式和传统运动会等。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河南的曲艺、山东的快书、陕西的皮影戏、山西的晋剧、宁夏的胡卢赛等,都是黄河流域独特的艺术文化遗产;另有青海的热贡艺术、陕西的剪纸等独特的民间艺术。此外,还有禹州钧瓷、乾州黑陶等优秀的传统工艺遗产。

特点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第一,其同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大自然的体验和生活智慧。第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黄河沿岸各族人民的文化精髓,体现了多元的文化理念,如青海的热贡艺术融合了藏传佛教文化、西安剪纸则体现了关中文化的审美特质。第三,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文化印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禹州钧瓷的制作工艺、晋剧等地方戏曲艺术形式的发展轨迹,都折射出相应时代的生活风貌。

价值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体现。首先,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其次,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智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体现出诸多科学规律,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最后,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案例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是青海地区藏族的一种独特的佛教艺术流派。它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诸多艺术形式,以艺术造诣精湛、色彩艳丽、构图严谨而闻名于世,堪称东方艺术的瑰宝。热贡艺术起源于公元7世纪,到13世纪达到顶峰。艺术家们从生活实践和佛教教义中汲取营养,创作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和精美的建筑装饰画。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造型技巧,更体现了藏传佛教“遣除烦恼,放下执着”的精神理念。

禹州钧瓷

禹州钧瓷起源于河南禹州,是中国著名的传统陶瓷品种,拥有1000余年的历史。其以独特的制陶工艺、青花品种和造型釉色而驰名中外。禹州钧瓷的制作工序复杂精细,所用沙石配方讲究,烧制温度把控严格。钧窑青花品种在中原地区独树一帜,构图新颖,色泽湛蓝。此外,钧瓷的形制多样、造型生动,还经常嵌珠镶宝,极富装饰效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不仅展现了中原地区高超的陶瓷制作技艺,更蕴含了古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审美情怀。

黄河号子

黄河号子是黄河流域船工们在辛勤劳作中创造的一种民间歌谣。黄河号子节奏铿锵有力,歌词质朴生动,是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黄河号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而艰辛的黄河航运中,船工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编制出许多充满乡土气息的歌谣。这些黄河号子抒发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礼赞,折射出黄河文明中淳朴的民风民俗。

西安剪纸

西安剪纸是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流派,以构图饱满、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而著称。剪纸艺术家巧手剪刻,将曲折的生活诗意地展现在纸上,极富艺术韵味。西安剪纸作品别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典型代表。西安剪纸形成了自成一家的艺术流派,其题材广泛,人物、花鸟、吉祥物等应有尽有。造型优美简练,剪刻细腻精巧,突出了关中地区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西安剪纸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外在形式,更在于所反映出的关中文化的文雅内涵。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在保护主体、具体措施以及违法责任追究等方面仍显不足,亟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这导致了一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乏切实可依的法规依据。黄河流域部分省(区)已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上位法指导,在具体操作层面存在一定分歧。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标准不统一,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也存在差异。此外,相关法规在处罚措施等方面也较为笼统,未能真正起到约束和震慑作用。

保护意识有待增强

一些地方政府及公众由于认识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将其视为“小众文化”而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以陕西省为例,尽管陕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但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不高,致使一些独特的剪纸、皮影戏等项目正在日渐失传。另外,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也略显不足,专项扶持措施较少,未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传承人队伍建设滞后

传承人队伍建设滞后,成为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老化;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不高,即便有心传承,也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教育。以河南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村怀梆戏为例,现存山村怀梆戏艺人仅有20余位,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是90多岁高龄。由于缺乏系统培养,青年传承者后继乏人,这一流传数百年的民间曲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类似的情况在黄河流域其他地区也普遍存在。传承人队伍建设滞后,不仅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际传承,也加剧了失传的风险,亟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非遗与科技结合不够紧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科技手段的运用仍显不足,与现代科技结合得不够紧密,制约了保护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数字化记录方面,黄河流域许多地区由于技术条件有限,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未能得到系统性的采集和保存,有失传风险。如河南等地许多民间戏曲剧种、曲艺作品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另一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方面,一些地区未充分利用新媒体、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缺乏创新性的传播方式,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如河北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由于缺乏生动立体的展示平台,导致其知名度不高。

关于加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力量,应当从财政、人力、政策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首先,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发展议程,并制定中长期规划,明确重点保护项目和重点投入领域,筹集专项资金,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其次,要加大人力投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可从事业单位和社会招聘专业人员,组建专家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并对现有从业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同时,还要广泛动员当地群众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发挥他们的传统优势。最后,政府还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如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从业者税费减免、场地优惠等支持;对传承有功人士给予表彰奖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纳入学校课程等,全方位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出台,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仍存在操作上的分歧和困惑。因此,需要以此法为基础,进一步细化出台配套法规,明确保护主体、具体措施和责任追究等内容。首先,要厘清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团体等主体在保护过程中的职责和分工,避免职能交叉和推诿扯皮。其次,要制定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审定标准和认定流程,防止营利性炒作。最后,要就违法违规行为作出明确处罚条款,如对非法盗采、买卖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等行为从重处罚,形成严惩机制。与此同时,还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将相关法规列为地方重点执法事项,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同时,注重加强执法人员的专业培训,确保法规得到全面有效落实。

发挥社会各界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只靠政府一股力量,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要充分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公众等多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首先,要发挥社会团体的主导作用,鼓励专业性团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宣传等工作,并为他们创造便利条件。其次,可吸引企业通过公益捐赠、赞助等方式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对有贡献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公众参与也很关键,要坚持“保护为了传承、传承更利保护”的理念,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开展民间采风活动,挖掘受众群体,形成更大的保护合力。

注重科技手段运用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抓手。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整合各界专家力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实现资源的系统采集和数字化保存。具体来说,可采用3D扫描、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的数字化记录,防患于未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绘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为后续普查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发挥大数据分析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做出预判,制订更有针对性的保护计划。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网络课程、实景直播、动画短视频等,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艺术、虚拟体验等形式,创新传播渠道,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总之,黄河流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也留存着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大自然相处的经验智慧。保护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都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发挥社会各界作用,注重科技手段运用,切实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黄河交通学院)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物质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