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港产城深度融合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

2024-07-05 00:00:00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党校课题组
求知 2024年6期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天津在“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中应秉持“大港口、大开放、大循环”理念,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整体发展。当前,依托港口优势,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城市发展为依托,促业兴城、港产城相互赋能,成为关系滨海新区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滨海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全面把握滨海新区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

港—产—城联动关系具有多变性,核心在于城市经济和港口经济的良性互动,即“港城联动”。一般而言,港口城市具有二重属性,即城市经济系统和港口经济系统,二者相互带动、相互支撑、相互制约,但是发展方向必然是城市经济系统比重的加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港口经济是港口城市起步的重要手段,但却不是港口城市发展的唯一路径。按照发展规律,港口城市的港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一般分为据港立城、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带港四个基本阶段。

一是据港立城阶段。这一阶段以港口经济为主,港口是唯一可利用的资源。城市通过港口的兴盛带来充足的货物流、人流和资金流,之后开始发展临港产业。1951年,当时的中央政务院决定修建塘沽新港,拉开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港口的序幕。到1979年,天津港新建改建深水泊位25个,由此奠定了中国北方主枢纽港的地位。但天津港到天津市中心城区距离约50公里,在天津推进“工业战略东移”和建设滨海新区前,城市产业发展与港口发展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港口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一直缺乏力度与热度。二是以港聚产阶段。这一阶段城市经济效应开始显现,临港产业不断扩散,开始发展传统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城市功能也得到不断完善和优化。1994年,天津提出以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为骨架,形成一个以新兴产业外向型为主导,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经济新区。自此,滨海新区的港产关系密切度有所提升,港城互动明显增强,并初步建立了产业体系的分工。三是以产兴城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城市功能的提升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城市发展动力多元化,港口的引擎作用不断弱化。2005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由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滨海新区依托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金字招牌,外向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四是以城带港阶段。这一阶段港口正式成为城市经济系统的重要一极,达到真正的“港产城融合”。进入新时代,滨海新区围绕构建港口全要素产业链的港产城深度融合目标,大幅提高城市服务港口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港产城功能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形成业态丰富、产业适配、要素集聚的港产城发展新格局。

二、滨海新区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滨海新区的城区和港口同时向外扩张,港城矛盾凸显并加深。着力化解港城矛盾,真正实现港产城共荣局面是滨海新区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确定滨海新区港产城发展的融合程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经过对滨海新区港产城联动发展水平分析发现,当前滨海新区港产城融合状况正处于“以产兴城”并向“以城带港”的过渡阶段。

从港—城均衡情况bPdXcZ9ATOLtC1apCuMnJQ==看,自2016年以来,受京津冀一体化、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改革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影响,天津港通过不断挖掘优质港口资源使其核心港口地位不断巩固,滨海新区的产业实力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受唐山、秦皇岛和沧州在散货吞吐领域的冲击,滨海新区作为区域唯一出海口的地位正在受到挑战。从整体情况看,滨海新区的城市经济比重不断上升,港口经济比重不断下降,城市经济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未来有望摆脱港口城市的标签。原因在于,一方面滨海新区的城市功能正逐步完善;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标志的新兴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可见,通过自身经济溢出带动城市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海滨城市的鲜明特色。

从产—城联动情况看,创新能力和城市市民综合服务水平是制约滨海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近年来滨海新区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滨海新区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7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超4600,有效发明专利数2.19万件,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8%,这为滨海新区建设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区和科技创新领航区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支撑,为新区顺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但是必须承认,滨海新区新旧动能转换之路依然漫长,创新还没成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以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例,尽管滨海新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9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3.2%,但是与浦东新区每万人平均55件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依然存在。

三、关于推进滨海新区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港口、产业、城市如同三角形的三条边,既相互独立又高度互动。滨海新区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应聚焦“城市”和“创新”两个关键词,以产兴城、以城带港,构建“港口为依托、产业为支撑、城市为根本”的港产城共生共荣、融合发展的城市发展新生态。

1.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振“业兴”,充分发挥产业竞争力。首先,做强做大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优势。按照各开发区和街镇功能定位,合理布局临空产业、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等重点产业,加快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其次,围绕海洋资源,做好“海洋文章”。以中心渔港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冷链产业,完善冷藏集装箱堆场、插座等港口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建立相关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把冷链物流市场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人们对优质、新鲜食材的需求。最后,增强片区联动,激活发展内生动力。以“于响”地区为依托,大力发展航运总部经济和航运金融、商业保理等高端港航服务业;以中新生态城、东疆保税港区、北塘地区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类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融资租赁、OTC交易、智慧科技产业、海洋文旅产业等。同时,积极争取迪士尼、山姆超市等大型娱乐、商超项目入驻滨海新区,聚拢人气、刺激消费。

2.着力打造“四宜”美丽“滨城”助“城强”,提高城市竞争力。首先,加大力度落实各项政策支持。为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制定出台了《天津市促进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做大港口航运规模、做强港口关联产业、做优城市航运服务功能等方面出台了24项支持政策。此外,还要围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全面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政策含金量,更好地吸引集聚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重大项目等。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要研究制定专项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流聚集,有效解决人才流出和人口减少问题。其次,严格确定港城边界。坚持安全第一,严格控制边界周边开发建设,保持港城合理间隔。优化港口—城区—工业园区交通体系,有效延伸城市地铁、高铁、公交线路至港区接驳方案。加强港城水、电、气、暖、通信基站、雨污排放、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接,高水平规划建设公用管廊通道、公园绿地等。再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和城市功能。把“于响”地区重点打造成为滨海新区未来城市标杆,把中新生态城建设成为全国性生态城市样板区和海洋文化旅游示范区,中部新城比照中新生态城高标准规划建设港产城融合示范区,注重地标性建筑和夜间城市灯光打造,加大优质教育、医疗、文娱资源引进力度,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四宜”美丽“滨城”。最后,以举办特色高端论坛、展会等活动,吸引集聚优势资源。可借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和广交会、进博会等重要活动安排,精心筹办具有天津特色、有利于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的高端论坛或产业展会,采用“高端论坛+产业展览”的联动模式,更加高效地整合各方平台的优势资源,汇聚行业专家及头部企业代表。

3.着力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促“智港”,充分提升港口竞争力。首先,优化港口资源配置,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科学界定各港区功能定位,优化港口资源配置,统筹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功能,形成海陆空一体、快慢结合、客货兼具的综合性港口物流体系、产业体系、功能体系。注重强化港口对滨海新区南北两翼、农村腹地的带动作用。畅通港口运输通道,推进港城分离、港产分离、客货分离,加强路铁联运,打造形成南进南出、北进北出、南北封闭的集疏港专用通道体系。规划建设疏港快速公交通道(DPBRT)。其次,把握国际规则,更好满足海内外客户需求。要积极对接大型国际枢纽港口,努力开辟更多海外航线和海外市场。要全面走访国内尤其是“三北”地区各省市及其工业园区厂矿项目,充分了解其资源交易物流需求,争取更多客户资源,建设更多无水港区。要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和智慧港口特色,深入推进港口贸易便利化,合并、简化各类审批程序,为企业最大程度提供“单一窗口”服务和一次性审批便利,使企业享受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等改革成效,以及保税、减税、返税等政策优惠。推广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应用,支持企业优先选择直提直装通关模式,进一步深化边检查验“零等待、零延时、零接触”工作机制,持续提升天津口岸通关效率。最后,整合区域港口资源,形成发展合力。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长三角港口群而言,我国北方港口包括天津港、青岛港、唐山港、日照港等虽个体实力较强,但协同发展较差。天津可以通过建立区域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实施“渤海湾一港通”等项目,下出港口协同发展“关键棋”,有效破解渤海湾港口群同质化发展矛盾,实现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集聚整合和高效配置,助力港口群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断提升北方港口群总体服务能级和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全球航运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执笔人:李 霞 娄 玉 张薇平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