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调研视察,在很多重要场合围绕基层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在基层治理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从定位、定标、定法维度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论述的逻辑结构,对于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定位:国家治理的基石,党长期执政的基础
基层治理定位就是明确基层治理的功能和地位,即“怎么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纵观世界历史和各国实践,如果基层得不到有效治理,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随着时间的持续和范围的扩散,社会矛盾、冲突和对抗就会增加,国家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动荡和危机。
第一,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治理,基本单元是县(市、区),基层基础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国家治理从横向维度包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纵向维度涵盖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基层既是各个“条条”的触角和抓手,又是承担各项事务的属地单元,是身处一线的政策执行者。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抓好基层治理,国家大厦才能稳固,社会大局才能稳定。
第二,从党长期执政角度来看,基层治理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各级党组织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不断提升党在基层治理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党心聚民心,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从而更好地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就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组织保障等作了前瞻性布局、全局性谋划、系统性部署。2023年,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均已组建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并开始全面履行职责。从出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专门政策文件,到在中央和地方组建专门职能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基层治理工作,这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机制创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基层治理的高度重视,也为加强党对基层治理领域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整合基层治理力量、推动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机构职能保障。
二、定标:增进民生福祉,化解社会矛盾
基层治理定标就是找准基层治理的方向和目标,即“怎么办”。基层治理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另一面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决定了基层治理的方向和目标,这就要求在有效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过程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创新,完善基层治理,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做到两方面。一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精准掌握群众多样化、多元化需求偏好,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推进财政可持续能力建设,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资源、管理和服务向基层倾斜,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老旧小区改造等各方面工作,扎实做好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和新就业群体服务保障工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民生保障。
第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矛盾纠纷的总量增多,涉及面广、联动性强,发现、防范、处置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矛盾并不是洪水猛兽,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疏解矛盾、处理矛盾。一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要求,运用好“四下基层”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切实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二要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信访工作条例》,推动领导干部常态化开展接访下访,推进源头治理和积案化解,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定法:党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
基层治理定法就是找准基层治理的主体和路径,即“谁来干、怎么干”。基层治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民群众既是治理的客体,又是治理的主体。要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一要持续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二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效能,引导驻区单位、群团组织、志愿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人民群众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三要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规范基层干部借调管理,严格建立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数据表格、迎来送往、考核留痕中解脱出来。
第二,推进“三治”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一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三要深化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在基层治理场景中将高频率、高综合、高需求、易发现、易处置的执法事项赋予乡镇(街道),规范执法行为、改进执法方式,完善监督机制、提高执法能力。四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基层法治宣传工作,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五要强化道德教化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持续推动移风易俗,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第三,强化智治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整合优化基层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办、马上办、全程帮办、少跑快办。二要高度重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积极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做到对各类社会元素底数清、路数明,提升基层监测评估、预测预警、实时响应能力,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