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凌峰
摘要: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当前,郎溪县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成效明显,体现在全面夯实乡村基础、深化基层治理举措、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丰富乡村人文、做好农村人才培育等方面;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阻碍、特色产业促进作用不明显、乡风文明建设还需深化、“新农人”培育周期较长等。为了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郎溪县应积极探索以下举措:积极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文旅康养品牌、持续做优特色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锻造农村人才队伍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考虑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此背景下,郎溪县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县工作中积极作为。基于此,本文将从郎溪县近年来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成效入手,旨在通过剖析寻找其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可靠的借鉴经验。
二、郎溪县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成效
(一)全面夯实乡村基础
2023年,郎溪县持续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推行“国有企业+行业龙头+村级合作社”模式,农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超60万元,突破100万元的村16个,新和村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新增农村集体产权分红村20个以上,新增家庭农场60个、合作社19家,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0元、增长9%。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四靠”模式(依靠山林资源,增强村集体发展实力;依靠水力资源,激活村集体发展动力;依靠田地资源,挖掘村集体发展潜力;依靠企业资源,凝聚村集体发展合力)获安徽省委、宣城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肯定。
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召回流失耕地4972亩,粮食生产面积、总产分别达74.74万亩、27.73万吨,实现“双增长”,获评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大力推进“两强一增”行动,实施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共计4.7万亩,成立“为农服务中心”,现代化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库主体建成。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示范园区1个,总投资5亿元的京东云(郎溪)乡村振兴示范园、4.2亿元的富硒稻项目开工建设,获批全省“特色产业+金融+科技”发展试点县。县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全省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二)深化基层治理举措
乡村全面推行“小板凳会议”,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854起、化解率98.1%,经验做法被《人民信访》刊载;化解信访积案41件、化解率100%,网上信访群众满意率99.3%,连续七年获评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法治建设更深入,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宣传,组建法律为民服务中心、为企服务专班,提供法律援助483件次,帮助企业排查化解法律风险点66个。黄墅村、夏桥村分别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基层堡垒有力夯实,实施“党建+示范”双引领工程,完成40个党建引领信用村信用评级,举办村(社区)干部“擂台比武”13期,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个。围绕打好年度考核“翻身仗”,集中2个月的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基础、补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未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现象、“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双基”水平稳步提升。
(三)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2023年,黄茶、富硒稻、再生稻、花卉苗木、蓝莓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43.7亿元、增长7%,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发展。尤其是茶产业,郎溪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一直以盛产名优茶著称于世,早在唐代就已成为最早的贡茶产区之一,陆羽《茶经》中即有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在郎溪建设了国营十字铺茶场,拥有万亩茶海,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体茶园。
茶产业是郎溪县重点发展的农业支柱产业,县茶叶种植面积9.234万亩,主要分布在姚村、毕桥、飞鲤、涛城、凌笪、十字和建平七个镇。郎溪县出台了《郎溪县推动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2022-2024年)》,并连续三年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从茶园基地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加强品牌创建、发展产业新业态、加强行业监管、拓展销售渠道、强化技术服务和加强自然风险防控八个方面支持郎溪县茶产业发展。
目前,郎溪县域内获得SC认证的茶企16家,已有“大佛山”“龙须湖”“黄魁”等20余个知名品牌,属于龙头企业的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年产值接近2亿元,安徽省绿魁茶业有限公司和安徽黄魁茶业有限公司年产值分别为4000万元和2000万元。
(四)不断丰富乡村人文
在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方面持续提升。“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到2027年自主创建县级精品示范村10个;在创建省、市级中心村的基础上,新创建一批县级中心村,逐步实现所有行政村中心村全覆盖,到2027年中心村总数达100个;在已建428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基础上,每年建设150个以上重点自然村,到2027年总数达1000个)深入实施,高标准打造2022年度4个省级中心村、2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2023年度7个省市级中心村加快建设,完成1000座农村户厕改造、100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整治,下吴村获批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整合各类资金877万元,对市县两级艺术乡村试点村进行建设,全力加快下吴村百亩蓝莓采摘园、茶叶交易市场、伍员山登山步道二期项目和妙泉村夜景灯光、道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到村以及“五根火柴”文化艺站提质升级等项目建设进度。
在文旅融合方面持续深化。“建平十六鲜”成为全省知名旅游美食IP,新和千亩樱花和美迪花世界登上央视,大佛山养心谷二期、“云水姚”旅游景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康龙缘”山茶油入选“安徽特色伴手礼”,非遗传承题材电影《幸福小马灯》院线公映,“十大美居”、8条精品路线、34个特色旅游产品魅力出圈,“五美”郎溪入选全省旅游典型案例。
(五)做好农村人才培育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县工作开展中,人才是创新与发展的基础,是抢抓机遇和应对挑战的关键,更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
截至2023年末,郎溪县共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567家,其中:农业企业148家,农民合作社554家,家庭农场2120家,农村集体组织9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42家,规模种植大户1213个。但主体相互有重复,大致保持在3400家左右,各类新型主体发展良好。同时高度重视农村技术人才。截至2023年,共有168名技术指导员进行示范推广,组织农技人员结对帮助脱贫户286户产业发展。现已遴选840户(高素质农民136个、家庭农场301个、农民合作社27个、规模大户380个,农业企业5个)科技示范主体。实现了跨界融合。这些技术人才在农田水利、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农村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郎溪县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瓶颈及挑战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阻碍
1. 增收渠道路径不多
全县90个村,虽然年经营性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但大部分体量小,没有形成持续的稳定性经营性收入,收入来源单一、增收空间小,少数薄弱村经营性收入增长困难。
2. 相关扶持政策落地难
用地指标少,造成部分村有好的建设类项目无法落户;本土运行良好的经营主体少,扶持项目资金入股风险大。
(二)特色产业促进作用不明显
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郎溪县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但受现有茶文化产业的产业布局、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影响,无法有效发挥茶文化资源对于郎溪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
首先,忽视了文化挖掘。目前茶与文化的结合更多体现在诗词文字、历史典籍等有形载体中,无法借力文化优势形成强大合力,打造成郎溪独特标识。在没有茶文化元素融入茶产业发展的条件下,茶叶所带来的经济附加值相对较低。茶文化产业很难提升生产效率,更难得到长远发展。
其次,忽视了市场开拓。郎溪县虽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但缺乏市场话语权,整个产业辐射拉动效果受到影响。其他经营主体绝大多数都是以初级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市场开拓能力相对较薄弱,缺乏品牌竞争意识。
(三)乡风文明建设还需深化
首先,基础设施管理还需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支持力度有限,整治点多、面广、内容庞大,工作推进涉及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规划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分局等众多部门,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其次,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单一,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部分文艺演出、讲座内容不对群众“口味”,缺少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文艺作品。
(四)“新农人”培育周期较长
目前,经营主体结构尚不科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是规模大户和家庭农场,如通过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监测数据来看,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经营理念僵化等现状。年轻化、懂技术、爱农业会管理的“新农人”严重缺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类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优秀工商企业家纷纷投身农业农村,但受全县农业产业化总体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相关的培育扶持政策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难以吸引优秀的青年和人才投身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而老一批的经营主体又缺少接班人,仍在苦苦坚持。因此,省市县急需出台支持“新农人”培育的政策文件,打造“梧桐树”吸引“金凤凰”。
四、推动郎溪县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发展模式
近30年来,《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对郎溪县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关注,2023年7月光明日报头版整刊《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解析新时代乡村振兴密码,为郎溪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着力于郎溪实际,发展一批满足市场需要,能挖掘本土乡村价值的产业。实施“双社联动、强基赋能”市级试点,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持续提高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收入水平。支持村情相近、资源相连、产业相同的农村集体突破村域界限,以股权联结方式,组建产业联盟,开展联建联营,促进联合发展。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力争京东云(郎溪)乡村振兴示范园主体建成,推进皖南光明蓝莓产业基地、皖垦集团商品蛋鸡养殖项目建设。加快长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南部片区乡村振兴(EOD)项目、下吴村省级精品示范村建设,新和村、长何新村、妙泉村全力争创省级精品示范村,自主创建县级精品示范村。
积极示范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确保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以上。加快京东云(郎溪)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打造智能云仓,借力“京东”,推进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围绕龙头带动强产业。坚持“内培外招”双向发力,大力扶持壮大古南丰、宏云制茶等本土企业,支持兴宙医药创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确保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以上;积极招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农业龙头企业,确保新签约亿元农业项目2个以上。围绕消费需求强产业。面向长三角区域消费需求,不断壮大富硒稻、再生稻、蓝莓等种植基地规模,新增富硒稻种植面积1.2万亩、再生稻5000亩、蓝莓1000亩,不断提高生产供应能力,争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2个。持续开展茶文化节、蓝莓节等系列节庆活动,营造更多品牌农产品消费场景。推动大佛山养心谷、中华茶博园等一批茶主题农旅融合景点建设,发展美丽经济,不断拓展“农业+”融合成效。
(二)厚植绿色,打造文旅康养品牌
加快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实施,抓好中央、省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积极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绿色低碳试点城市,深化“林长制”“河(湖)长制”“田长制”。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深化扬尘、餐饮油烟等扰民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梅溧河、老郎川河等跨界河(湖)联防联治,实现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和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两个100%。
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量身定制“一镇一策”。十字、梅渚、新发、钟桥等园区镇(街道),要重点围绕提升对园区的支撑能力,不断完善生活配套服务,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郎川、郎步等城区街道,要重点围绕推进新消费场景创建,打造“市民休闲消费示范区”。涛城、凌笪、姚村等景区镇,要依托各自地域文化风貌以及休闲康养基地建设,打造“文旅康养示范区”。建平、飞鲤、毕桥等农业镇,要重点围绕发展现代智慧农业,逐步提升圩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区”。各原乡镇政府驻地要按照精品示范村创建标准,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打造“品质生活示范区”。
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80%以上,国省市考核断面稳定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争创省级绿色低碳试点城市、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擦亮“江南水韵之城”生态名片。强力推进全域旅游“五美”建设,加强“建平十六鲜”“溪”有小吃美食品牌营销,市场化、景区化和项目化推动“郎溪新十景”布局落地,加快与上海景域驴妈妈共建“云水姚”旅游景区,与天目湖涵田共建红山涵田度假酒店,实施响龙峡漂流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木子香樟园、伍员山度假酒店等精品民宿,建设长三角休闲度假“后花园”、生态康养“理想地”。
(三)科技引领,持续做优特色产业
深挖品牌价值,做强做优做大茶文化品牌。重点打造郎溪县经开区、十字园区茶产业集群,优先发展凌笪镇、十字镇茶园面积较大的镇,形成茶产业集聚,同时将其他镇的各种茶资源统整起来,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合作社作用,使它们活起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组织运营形式。积极探索打造一批专注茶叶生产加工的合作社,培育一批专注茶文化人才,打造一批专注茶品牌企业。通过政府引导让科研机构与产业经营企业建立长期的茶文化品牌合作,加强对茶叶品牌建设的宏观策划指导,在具体实施落地时要积极引入市场第三方运作,让专业团队、实力企业等符合项目要求的实施主体承接项目,以郎溪县茶文化特质打造辨识度高的品牌。加强与中国茶科所、安徽省茶科所、安农大、浙大等科研院校合作, 探索签订茶文化人才强县战略协议,制定“茶文化人才引进”计划,在企事业单位招录中增设茶文化、茶产业专业。
(四)侧重供给,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逐步完善基层数字化建设配套设施,综合文化站均配备数字一体机,县、镇图书管理系统联网,实现通借通还,加强安徽文化云建设,数字农家书屋达成全覆盖,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修缮、保护和管理,实施吕氏花敞厅、飞鲤桥、有斐堂等10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勘察设计、保护规划、维修项目。以项目保护单位、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为依托,推荐传承人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长三角城市非遗展等文化活动宣传展示郎溪文化。
在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上主动作为。持续实施“十百千”工程,省市中心村完成建设7个、启动建设6个,新建一批县级中心村,逐步实现所有行政村中心村全覆盖。力争获批省级精品示范村3 个,自主创建10个左右县级精品示范村。重点整治150个自然村,全域推进普通自然村庄整治提升项目,实现村庄整治提升全覆盖。
全域推进县到镇、镇到村沿线路域环境整治。加快长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南部片区乡村振兴(EOD)、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治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等项目实施,一体优化水田路林乡村生态环境,涵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力打造“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和美乡村样板。
上下联动筑牢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压紧压实县、镇(街道)、村(社区)、园区企业联系包保工作责任,充分发挥农村“小板凳会议”、社区楼栋长制度作用,推深做实“多网合一”,完善县镇村三级联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落实“网格+”分类管理模式,建立“问题发现+定期研判”“清单+闭环”工作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五)加大培育,锻造农村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包括农业专家、企业家和农村发展领域的从业者,提供高水平的培训,鼓励学员在培训期间参与农业项目和农村产业振兴实践,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各级政府、农业农村部门、人社部门、高校、农村合作社等各方应积极参与,协同合作,分享资源和经验。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村(社区)“两委”班子能力素养,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战斗堡垒。要锤炼干部能力本领。加强干部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继续分批选派更多干部到基层一线经风雨、先发地区学经验,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大力培养经济型干部、攻坚型干部。要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建立“干部监督信息员”队伍,落实监督信息共享机制,全方位掌握干部日常表现。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加大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工作力度。
五、结语
综上,本文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以郎溪县为例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探析。经分析,郎溪县在全面夯实乡村基础、深化基层治理举措、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丰富乡村人文、做好农村人才培育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阻碍、特色产业促进作用不明显、乡风文明建设还需深化、“新农人”培育周期较长等。因此,郎溪县应做到积极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文旅康养品牌、持续做优特色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锻造农村人才队伍等,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希望其中的优势举措能够在更多地区得到借鉴应用,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深化县域结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R].2021.
[2]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R].2021.
[3]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郎溪县推动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2022-2024年)[R].2022.
[4]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郎溪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R].2024.
[5]沈敏.乡村振兴背景下合作社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分析——以无为市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3(36):1-4.
[6]刘春妍.吉林省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乡村科技,2023(19):69-72.
(作者单位:中共郎溪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