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丰富
冯嫽画像。
在中国历史上,“和亲”向来是充满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话题:解忧公主、王昭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的公主们不仅是维系政治联姻的纽带,更促进了古代中原与边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尽管公主们是和亲故事里的主角,但也总有一些配角人物,凭借自身能力和时代机遇,站到了历史的台前。比如西汉的外交巾帼冯嫽,她是解忧公主的陪嫁侍女,却在出使西域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外交家。
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后向汉武帝提出:“现在乌孙势力强大,可用厚利招诱他们东迁回故地,同时妻以公主,双方结为兄弟,以便制衡匈奴。”汉武帝虽赞同这一建议,但因西域政局复杂而未能实现。直到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汉以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为公主,嫁与乌孙昆弥(乌孙王的称号)猎骄靡,西汉与乌孙才有了和亲之实。
猎骄靡去世后,军须靡继位,不久后细君公主亦去世。太初四年(前101年),又一位汉室和亲公主踏上了前往西域的丝路,她就是大名鼎鼎的解忧公主。冯嫽是公主随行团队中的一员。解忧与冯嫽,可谓一对同病相怜的主仆。解忧虽出身宗室,但其祖父楚王刘戊曾参加“七国之乱”,因此属罪臣后代,直到她被选中和亲获封公主,情况才有所好转。冯嫽则是出身卑微,年纪很小就被送入楚王府当侍女。惺惺相惜中,两人结下了超越主仆关系的深厚友谊,冯嫽也因解忧的照拂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冯嫽酷爱研读史书,从小就懂得“以史为鉴”的道理。在随解忧公主赴乌孙后,冯嫽仍然保持勤奋刻苦的学习状态。她不仅积极学习西域诸国语言,还主动了解西域诸国的风俗文化,最终收获了“内习汉事,外习西域诸国事”的本领。
事实上,解忧不仅是和亲公主,也是西汉驻西域的持节全权代表。但是,作为昆弥之妻,她自然不便亲自出使西域诸国。因此,让深受其信任的冯嫽作为代表出使诸国,成为解忧的不二选择。冯嫽也不负所托,担此重任后,她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每到一国,即宣扬汉朝威德,并将中原之物“赏赐”各国首领;同时尊重当地的风俗文化,在出使活动中不失礼节。虽然西域小国林立、政局复杂,但冯嫽凭借对诸国历史文化的学习与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深受当地首领和百姓尊敬与信任,被尊称为“冯夫人”。
这些出使活动,使冯嫽名满西域,也使乌孙贵族颇为钦佩。很快,冯嫽事业爱情迎来双丰收,嫁给了地位崇高的乌孙右大将。这段婚姻不仅使冯嫽成功脱离侍女身份,也为其之后屡建奇功提供了帮助。
岁月静好的日子总是短暂,幸福生活还没过够,变故又来了。军须靡死后,因其与匈奴公主所生之长子泥靡年幼,暂时传位给堂弟翁归靡,约定泥靡长大后再让位。解忧公主则依“收继婚制”改嫁给翁归靡,并生下儿子元贵靡。
元康二年(前64年),翁归靡为加强与西汉联系,上书汉宣帝愿以元贵靡为嗣王,并希望元贵靡也与西汉通婚,使双方亲上加亲,同时决定与匈奴完全断交。汉宣帝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确立了扶持元贵靡的政治方略,同意翁归靡的和亲请求。翁归靡极为重视此次和亲,派出了规模庞大的使团赴长安迎娶相夫公主。然而天不遂人愿,公主还没出塞,翁归靡就病死了。结果,乌孙大乱,贵族们趁机拥立泥靡为王,此次和亲就此夭折。
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发现的汉简,记载了冯嫽锦车持节奔赴乌孙路过悬泉置的历史。
泥靡极为暴虐,乌孙陷入混乱。甘露元年(前53年),乌就屠(翁归靡与匈奴公主之子)在匈奴的支持下杀泥靡,据北山自立为王。不论泥靡还是乌就屠,都是匈奴公主之子,加上政局动荡,乌孙大有脱离西汉而归向匈奴的趋势。为稳定局势,汉宣帝派遣将军辛武贤率领1.5万人屯于敦煌,欲讨伐乌孙。
战事一触即发,沉寂许久的冯嫽再度登场。当时的西域都护郑吉在得知乌就屠与右大将关系匪浅后,为守护西域和平,便请冯嫽出山以私人身份劝说乌就屠投降。冯嫽临危受命,毅然前往北山面会乌就屠。见面后,冯嫽晓以利害,一面讲述战争会给双方带来多大灾难,一面向乌就屠坦言:“汉朝正在发大兵出征西域,乌孙是难以抵抗的,迟早会被消灭。”乌就屠为冯嫽的真诚所感动,也对汉朝有所忌惮,当即向冯嫽表示,如果汉朝给予其“小昆弥”的称号,就愿意投降。冯嫽成功化干戈为玉帛。
此次劝降使冯嫽在西域名声大噪,就连汉宣帝也知道了有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西域通”。他召见冯嫽,详细询问了乌孙及周边诸国的情况。冯嫽一一解答,并提出治理西域的具体建议。这既是一次召见,也是一次面试,“谈话”完毕,汉宣帝正式任命冯嫽为汉朝正使,乘锦车、持汉节赴乌孙传达诏令。
就这样,冯嫽从非正式的公主特使转变为正式的西汉特使。冯嫽在抵达乌孙后,即令乌就屠前往乌孙首都赤谷城(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什提克),以汉宣帝的名义册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均赐予印绶,乌就屠欣然接受。此次册封是西汉与乌孙关系史上的大事,标志着乌孙已由原先的盟国变成汉朝属国。至此,乌孙分为大小昆弥两部,内乱问题迅速解决,也使冯嫽“宣威万余里”。
乌孙首都赤谷城遗址,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什提克。
甘露三年(前51年),元贵靡病死,其子星靡继位。此时的解忧公主已年近七十,希望落叶归根,汉宣帝允其返回长安,冯嫽亦随行(一说冯嫽在完成册封大小昆弥之后就已先行返汉)。然而,星靡性格懦弱,无法掌控全局,大昆弥内部陷入混乱,小昆弥也虎视眈眈。为维持西汉在乌孙的影响力,冯嫽主动请缨,率领百余人赴乌孙镇抚星靡。此时,西汉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以西域都护韩宣为代表,主张更立星靡叔父乐代为大昆弥;一种以冯嫽为代表,主张全力扶持星靡。汉宣帝最终采纳冯嫽的建议。冯嫽以古稀之年再次回到乌孙,一面帮着星靡去游说各方,一面配合韩宣稳定西域。在她的奔走努力下,乌孙局势稳定下来,她也终于完成使命,为自己的使节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冯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均在西域度过,通过敏锐的政治眼光与卓越的外交才能,使西汉与西域诸国长期保持着良好关系,为地区融合、民族融合作出贡献。清代文人袁枚将她称为“奇女子”,近代小说家、历史学家蔡东藩将她与苏武相提并论:“读史漫夸苏武节,须眉巾帼并流芳。”
以女子身份成为皇帝使节,在动荡的西域建功立业, 冯嫽的确担得起蔡东藩的评价:“女界中出此奇英,足传千古。”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编辑 余驰疆 / 美编 徐雪梅 / 编审 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