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封六年,汉武帝为联络西域反击匈奴,封刘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不但维护了汉朝的边境的相对稳定,而且为我国的民族融合、大汉版图的扩张、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打通与延伸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和亲;汉朝;乌孙;丝绸之路
一、刘细君和亲乌孙的背景
和亲,也被称为“和戎”“和蕃”,是指汉族封建朝廷与周边游牧民族首领,以及各游牧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汉代的边境经常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匈奴的威胁最为严重。汉初,中原王朝实力薄弱,为了求得边境安宁,只能“遣宗室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和亲”,“冀以求安边境”,匈奴却愈加跋扈,不断骚扰汉代的边境。到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连年征战。虽经漠南、河西、漠北三次大战,匈奴元气大伤,但是因其依然控制着西域诸国,所以匈奴还是拥有一定的实力与汉朝抗衡。但是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与汉朝的农耕业相比,匈奴的游牧经济极其不稳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严重且生活资料不易保存。遇到自然灾害和发生战乱时,匈奴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西域诸国,汉朝如果可以争取到西域诸国的支持,就能从根本上打击到匈奴。为取得与匈奴战争的最终胜利,汉武帝以武力与怀柔相结合,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西域各国结成同盟共同夹击匈奴。
当时散居敦煌以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区伊犁河流域一带) 的乌孙日益强大,史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汉使张骞根据自己出使西域的所了解的情况向汉武帝进言:“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得到了武帝的重视和采纳。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朝为反击匈奴,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乌孙原居住在甘肃敦煌一带,后迁到伊犁河流域半个近世纪,因为对汉朝的情况不了解而且乌孙王猎骄靡年老,大臣都惧怕匈奴,所以没有冒然的同汉朝结盟。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乌孙王配备了翻译和向导还有数十名使者护送张骞回国,当乌孙使者亲眼看到了汉朝的广大与富庶后回国禀报,乌孙王决定向汉朝请婚。“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汉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乌孙”,就这样,“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武帝的侄孙女刘细君被封为公主,肩负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重大使命下嫁给乌孙国王猎骄靡。
二、汉代与西域和亲第一人
(一)細君公主和亲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汉朝连年征战,需要大量的优良马匹,所需的这些马匹主要是汉朝与乌孙、大宛等西域国家通过贸易往来获得的。但当时西域很多国家仍在匈奴的威胁控制之下,楼兰、车师等国家也经常与匈奴勾结,给匈奴提供汉朝使者往来的信息,让匈奴劫掠丝绸之路上的汉朝使者与商队。乌孙“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所以汉朝想“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国援”,这样不仅可以打击匈奴、维护边境安全,还可以彻底打通丝绸之路、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安全提供保障。如果汉朝与乌孙联盟,既可以通过压制匈奴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又可以通过乌孙联系西域各国,故汉武帝两次派遣使者出使乌孙,元封六年汉朝乌孙两国以和亲的方式形成了友好联盟关系。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时,武帝亲自送行,而且汉朝“赐乘舆服饰物”。后来汉朝又“间岁遣使者持帏帐锦绣给遗”,“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离不开物质载体的支撑”,双方缴纳聘礼、贡物、回赐及相关的互相贸易等活动频繁,亦促进了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交流与官方贸易的发展。而西域与汉朝的商人又将汉朝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物与中亚、西亚、南亚甚至欧洲诸国进行交换或者贸易往来。就这样,丝绸之路就不断的延伸与繁荣起来。
(二)细君公主和亲对汉朝政治的影响
西汉初年,乌孙和其他西域国家一样都是匈奴的附属国,匈奴通过派驻官员——僮仆都尉管理西域诸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只要匈奴使者“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僮仆都尉是匈奴在西域的直接统治机构,主要负责监督并执行匈奴在西域实施的政策,征收西域诸国的赋税,为匈奴与汉朝抗衡提供了经济支持;僮仆都尉还负责阻止西域各国同其他政权进行来往,严守各国之间往来的通道,特别是汉朝通往西域的要道,以便自己结党南羌。
细君远嫁乌孙标志着西汉政府与乌孙正式结盟,身为和亲公主,刘细君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虽然内心苦楚但也不曾忘记使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刘细君经常置办酒宴饮食,邀请乌孙王左右贵人赴宴,并用汉武帝赐给她的钱币和布帛上下疏通、广泛连结,积极联络乌孙的上层贵族,争取为汉朝在乌孙上层阶级中增加亲汉势力来巩固汉朝与乌孙的军事联盟,以达到汉朝想要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目的。
细君公主因为思乡成疾加之产后失调,在乌孙只生活了五年便忧伤而死,为了继续与乌孙保持友好联盟关系,汉王朝“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陬”。后来解忧公主与其侍女冯夫人在乌孙深得敬重与信任,并一直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同样离不开细君公主的在乌孙所做的铺垫。正是由于与和亲的作用与影响,宣帝本始二年(前72 年),匈奴首领不满乌孙与汉朝修好,兴兵攻伐乌孙。汉发兵十五万骑与乌孙昆莫成对匈奴形成合击之势,匈奴势力自此转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势力退出西域,西汉已经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大业。为了守境安土,维护西域地方的秩序,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汉宣帝在乌垒城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并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自此西域成为了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融合,奠定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三)细君公主对乌孙生活方式的影响
乌孙是一个游牧民族,无论是首领还是平常百姓,都过着简单的“不作田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的生活,与汉朝的生活习性与饮食截然不同。为了解决细君公主及其随同定居乌孙的粮食问题,汉朝在乌孙开辟数百人规模的屯田基地。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又北益广田,至胘雷为塞。”《汉书音义》云:“胘雷,地名,在乌孙北”也印证了汉朝曾在乌孙屯田。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北疆地区的乌孙墓葬里出土了一张铁铧犁,形状与质地同汉朝长安的铁铧犁完全相同,证实了史料中所载的西汉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时曾经在乌孙屯田。细君公主和亲乌孙为汉朝在西域屯田提供了充足的理由。这些屯田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可以给细君公主及其随从提供食物,还间接保障了可以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安全,为汉朝统一西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细君公主和亲乌孙时,汉朝“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其中不仅有保卫细君公主安全的护卫武士还有宫娥彩女、乐工裁缝、技艺工匠等人,使中原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不仅如此,在细君公主和亲乌孙之前,武帝“念其行道思慕,固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乐”。从此,秦汉之乐也开始传入西域。汉朝在乌孙屯田以及和亲过程中带到乌孙的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对乌孙民族从单一脆弱的游牧业走向定居和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改变其生活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无疑是细君公主对乌孙民族的一大贡献。
三、结语
公元前192年到公元前152年,西汉先后给外域送过七次宗室女,其中包括三名“公主”,但是史書上都是简略带过,均未留下和亲公主的具体姓名与事迹,直至元封年间刘细君远嫁乌孙。因此,刘细君是第一位被史学家们将姓名载入史册的汉家和亲公主,也是汉代与西域“和亲”取得成功的第一个女性。因刘细君是罪臣之女,故史学家在记载她的功绩时会有所避讳,加之在完成了与汉朝联盟打击匈奴的使命后,乌孙失去了对汉朝的战略的价值,刘细君也渐渐被历史遗忘,但她为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做出的贡献永远无法磨灭。
扬州大学李坦教授在纪念乌孙皇后刘细君学术座谈会上对刘细君的评价非常高,“刘细君很了不起,她在中国历史上做了三个第一:第一她是留传史册的女性和亲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在刘细君之前,汉初和亲的宗室女有七位,但都没有成功;第二她是突破诗言志藩篱的第一人,班固《汉书》一字不漏的录下了她的“悲愁歌”,这种抒情诗的体例,刘细君是开路先锋;第三她是琵琶发明的第一人。因此说刘细君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刘细君这首诗讲述了自己的奉命和亲、独处异域的艰难与苦闷,其中的悲愁与深深的思乡之情传到长安时汉武帝都“闻而怜之”。在汉朝与西域的关系中,既需要张骞、苏武这样有着坚强意志与爱国情怀的外交家,如卫青、霍去病这样骁勇善战、不畏牺牲的军事家,还需要刘细君这样为了国家利益与民族团结离开家乡与亲人的和亲公主。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 班固.汉书·西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 丛振.敦煌游艺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基金项目:本文受聊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编号:CXCY2018060);本文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编号:国家级201810447030)。
作者简介:赵寒盈,女,汉族,山东德州人,聊城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