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晔
胡奉雅
胡奉雅有不少“雅号”。有人叫她“焊接一姐”,因为在鞍钢集团(以下简称鞍钢),她不仅是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的副所长,也是焊接实验室里唯一的女性。有人叫她“女绣才”,因为她曾将钢板比作“布”,焊枪比作“针”,她研究的焊接技术则相当于为桥梁、船舶等工业重器“量体裁衣”。还有人说她是“女焊将”,业务能力强,而且特别拼。
5月初,在胡奉雅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环球人物》记者和她第一次通了电话。电话那头,她的声音有些嘶哑。此前半个月,她一直在出差,白天要参加封闭培训,晚上要处理日常工作,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间还抽空去厦门参加了一场比赛。她说:“很多研发工作不能等,不能因为我出差就拖慢进度。”等出差任务圆满结束,她已累到讲不出话来。
正式采访是在这次通话的一周后。此时,胡奉雅已经“满血复活”。她在办公室里常备速溶咖啡和保护心脏的保健品,笑着对记者说那是自己的“续命神器”。聊到工作趣事,她直言焊接时产生的弧光“太伤皮肤”。“我们天天穿的工服,都会因为弧光而变得发黄或者发乌。衣服都这样,何况是皮肤呢!所以我平时就只能多擦点防晒霜。”
尽管嘴上“吐槽”,但如果再选一次,胡奉雅依然会坚定地选择把青春与强国建设“焊”在一起,“做有意义的事,做有用的人”。
2015年,胡奉雅在鞍钢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国家“863”计划课题——钛钢复合板的开发。这种板材兼具钛的耐蚀性能和钢的力学性能,同时价格只有纯钛价格的1/4,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然而,在生产出钛钢复合板后,胡奉雅发现真正限制其应用的是焊接。“焊接时温度高达两三千摄氏度,钛和钢便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裂纹。通俗点说,钛钢复合板彼此之间焊接不上。”
2018年,正当胡奉雅一筹莫展时,一个机会摆到了眼前:鞍钢派她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领导跟我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其实非常犹豫。那时,我的孩子还不到两岁,太小了。但家里人非常支持我去,婆婆和妈妈都愿意帮我带娃……”一咬牙,胡奉雅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孩子过完两岁生日的第二天,她便远赴英国,开始为期半年的访学。她加入了英国皇家工程院、科学院双院士负责的课题组,并多次拜访著名的英国焊接研究所,结果发现在钛钢复合板的熔焊问题上,他们也没有实质性的技术突破。
胡奉雅并未因此却步。回国前一晚,她在手机上写下一句话:“闪耀的弧光只为钢铁强国!”她下定决心要突破技术难题,让钛钢复合板能真正实现应用。立项评审时,有专家劝胡奉雅放弃:“既然基本不可能成功,你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胡奉雅说:“即便不成功,我也想知道为什么不能成功。我还是想试一试,万一就成了呢?”
此后,从研发新型焊接材料,到改造焊接平台装备,她和团队一点点摸索,然而上千次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一名团队成员对她“抱怨”,连梦里都是钛钢复合板“啪啪”断裂的声音。“我们对失败几乎麻木了。等到成功的那一天,我们感觉好不真实,甚至怀疑是否只是一次偶然的成功。”经过反复验证,她终于确认她和团队确实攻克了这个世界性难题。此时,距离立项已过去了1022个日夜。
胡奉雅被很多人问过同一个问题:当年为何选择研究焊接?
故事要从2008年讲起。当时,她正在上高中,看了一部关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纪录片。画面中,一位焊接工程师指着一条焊缝说,这需要工人顶着高温、连续不断焊接38小时才能完成。胡奉雅被深深震撼:“他们太厉害了!我感觉那位工程师介绍的时候,眼睛里都有了光。”后来她又想,自己能不能去研发更先进的设备、更好的工艺,让焊接工人可以不那么辛苦?
抱着这样的想法,胡奉雅决定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同学不理解,调侃说:“你瞅你选的专业,年轻时是小焊工,中年时是大焊工,老了是老焊工,多不好听。”家里人也多持反对意见,觉得一个小姑娘就算想学工科,也该学个“更体面”的专业。“但我的性格比较‘轴,一旦目标明确,就不会轻易放弃。”胡奉雅没有理会外界的声音,向父母坚定地表达了报考焊接专业的想法。“我父母没有反对。他们都是高中老师,对我一向是‘散养,永远给予我绝对的信任和支持。可能也是这个原因,我比较自信,并不惧怕失败。”
胡奉雅(右)和团队成员在观察焊接效果。
在哈工大学习期间,胡奉雅愈发意识到,想做好焊接工艺,就必须懂焊接装备。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前往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学习机电一体化,然而开局并不顺利。第一节课,一位六七十岁的老教授站在台上讲机器人原理,讲得唾沫横飞,可台下的她全程没听懂。课后,她一遍遍听录音,慢慢消化课堂内容。靠这个“笨办法”,她硕士毕业时,拿到了专业第一的成绩。
导师想留胡奉雅继续读博,还推荐她拿斯坦福的全额奖学金,研究方向是微流体技术。但这“与做焊接的梦想离得比较远”,胡奉雅放弃了,选择回国入职鞍钢,因为“这里能接触到各个领域的大国重器”。今年6月,胡奉雅团队全程参与的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预计将实现通车。此前,她和团队成员还参与打造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的安全壳。
这些年来,她始终记得刚来鞍钢时,听到一位老专家说,他的梦想是退休后走遍所有用他生产的钢板建造的桥梁。“我就希望等我老了的时候,也可以自豪地对我的后辈说:看,这些都是我参与建造的!”
在追梦的过程中,胡奉雅也难免有遗憾。让她一提起来就心酸哽咽的,是她在剑桥大学访学期间发生的事情。孩子想她,却又总见不到她,于是在视频通话时赌气对她说:“我不喜欢妈妈了。”她回国的那天,孩子见到她的第一反应是拽着外婆的衣角说:“阿婆阿婆,我妈妈从手机里出来了!”
“回国之后,单位给我拍了一个视频,对我出国访学之前准备走的过程进行了情景还原。孩子从来不让我看那个视频,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一看到那个画面就疼。我问他哪儿疼,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两岁多的孩子还不明白原因,只是‘疼了就自己偷偷抹眼泪……”胡奉雅讲到这里,眼里不禁含泪。
当年和她一起学焊接的女同学,如今大多转岗了,但她仍在坚持。她说,即便过去有遗憾,也从未后悔过。她试着更好地平衡事业和生活。不出差的日子里,她每天下午加班40分钟,5:40准时离开单位,赶在6:05左右到家门口,等孩子从校车上下来,然后一起回家。在孩子晚上9:30睡觉之前,她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他。孩子睡着之后,她再加班三四个小时到凌晨。
这样的付出往往不为人知。但作为一名焊接工程师,胡奉雅已经习惯“藏”在成果之后。“其实焊接工程师都这样。比如大家知道雅万高铁的建设很难,但有多少人知道那些百米钢轨的噪声极低,而这些钢轨都来自我们鞍钢一个焊接团队的努力研发呢?”在她看来,大众关注不关注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在焊接工艺方面很强,但在高端焊材这个领域,和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我的目标就是打破‘卡脖子难题,争取早日把焊材这块做强。”如今,胡奉雅已将精力投入到深海装备配套焊接材料和工艺的开发中。
“我最近做的一个项目,不方便对外透露具体信息,又陷入了当年做钛钢复合板时的状态,反复失败。”说到这里,胡奉雅有些烦恼,但旋即又恢复信心。她说自己的人生信条是“天道酬勤”,坚信“努力比聪明更重要”。失败了,就再试一次、两次、三次……能战胜失败的,只有永不言弃的自己。
编辑 苏睿/美编 苑立荣/编审 张建魁
人物简介:胡奉雅,1990年出生于安徽,现任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多年致力于焊接材料和工艺的研发,成功破解钛钢复合材料无法熔焊的世界性难题。今年5月,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受到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