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语言前置表现对比研究

2024-07-05 11:27常智利
关键词:对比日语汉语

摘 要:文章设置7个特定场面和1个非特定场面,对中日语言中的前置表现进行了实例对比分析,总结出两国语言在前置表现使用上的异同。相同之处:中日语言中存在的前置表现均能体现信息传达者对信息接受者的某种关照,并且「对传达性」关照型前置表现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对人」关照型。不同之处:汉语中前置表现的使用频率不及日语。汉语中前置表现的使用频率不及日语的原因,从文化角度来看是因为二者文化特征不同:日本人重视 “内”与“外”,形成的是委婉文化,表达情感时讲究委婉;而中国人既重视传统礼仪也喜欢直来直去,表达情感时还存在一定的“默认一致”心理倾向。从语言角度来看是因为二者语言类型不同:日语属于黏着语,前置表现中经常使用的「ガ/ケド节」在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汉语属于孤立语,其孤立语的特性决定了汉语前置表现的表达形式没有日语统一性高,定型化表达也没有日语多。

关键词:前置表现;日语;汉语;对比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24)03-0037-06

A Contrastive Study on “Pre-express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CHANG Zhi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examines seven specific scenarios and one non-specific scenario,conduct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eposing expression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s.It summari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preposing expressions in the two languages.A commonality is that preposing expressions in both languages can reflect the communicator′s consideration for the recipient of information,and the probability of using “conveyance-oriented” preposing expressions is higher than “person-oriented” ones.Regarding differences,the article analyzes from both a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It suggests that the lower usage rate of preposing expressions in Chinese compared to Japanese can be attributed to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factors.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the differences arise due to the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nations:Japan emphasizes an “indirect” and “polite” communication style,while China values both etiquette and straightforwardness.Additionally,there is a tendency for “ a tacit understanding” in Chinese culture.From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the article attributes the difference to the language typ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Japanese,an agglutinative language,frequently uses the ga/kedo particles in preposing expressions which play a crucial role in language expression.In contrast,the isolating natur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determines that its preposing expressions lack the high uniformity found in Japanese,and there is less standardization in its expressions.

Key words:pre-expressions;Japanese; Chinese; contrastive study

日语中经常会见到「失礼ですが」「すみませんが」「悪いんですが」这样的前置表现。国内外关于日语前置表现的研究较多,但进行中日对比研究的较少,且这些少数中日对比研究多是针对前置表现在某种特定会话场面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的考察(如道歉场面、行动要求场面、话题转换场面等),忽略了前置表现在非特定会话场面中的使用情况。事实上,人际间的语言沟通交流场面,除部分具有特定目的外,更多只是单纯信息传达的非特定会话场面。因而,对比研究中日语言中的前置表现,不仅要对比特定会话场面中的前置表现使用情况,也要对比非特定会话场面中的前置表现使用情况,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全面、合理、符合实际。故,本文拟设定7个特定场面(信息请求、行为请求、行为拒绝、对人评价、表达意见、表达不满、话题转移”)和1个非特定场面(信息传达),从中日两国电视剧台词中收集相关使用实例进行中日语言前置表现对比研究。

一、先行研究

作为日语表达的特点之一,前置表现的功能早已被一线教学研究者熟知,与之相关的研究在中日两国之间都曾非常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周升干认为,在表达“拒绝”时,中国日语学习者与日语母语者对日语前置表现的运用会出现不同。无论是处于何种会话语境,中国日语学习者对日语前置表现的使用频率都超过了日语母语者。这是因为,中国日语学习者认为日语总是要进行委婉地表达。此外,中国日语学习者更习惯使用“感谢”“称呼”“共感”之类的前置表现,而日语母语者则不会过多使用,这归因于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母语迁移现象[1]。野田尚史等将前置表现作为日语关照表达的一种形式来论述,认为前置表现是为了不让读者或者听者产生厌恶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2]。王亚婷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关于日语前置表现的认知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国日语学习者除了使用一些相当于汉语“那个……”“嗯……”之类的感叹词之外,前置表现使用较少,因此她认为中国日语学习者对于日语前置表现的总体认知度偏低[3]。牛晶对比考察了日语母语者和中国日语学习者在“依赖请求”场面使用的前置表现,结果发现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前置表现的使用量与日语母语者不相上下,二者只是在所使用的表现种类上有所偏差[4]。

上述研究均以日语前置表现为研究对象,或是研究其本身的语言功能,或是研究中国日语学习者对日语前置表现的掌握情况。汉语中也存在与日语类似的前置表现,那么汉语与日语中的前置表现有何异同?有关研究很少,且主要是针对个别特定场面的会话展开考察,忽略了非特定场面下的使用情况。如,陈臻渝对日语的前置表现「悪いけど」「すみませんが」「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が」「恐縮ですが」「恐れ入りますが」「失礼ですが」与汉语的“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恕我冒昧”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论述[5]。与陈臻渝上述研究相似,卢琳将日语的「悪いけど」「すみませんが」「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が」「失礼ですが」「恐縮ですが」「恐れ入りますが」6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前置表现与汉语的“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恕我冒昧”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总结 [6]。

二、日语前置表现的定义与分类

尽管学界关于日语前置表现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前置表现的定义及其分类事实上尚未有定论。常智利、汪南雁基于陈臻渝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将日语前置表现定义如下:一种不具备文章形式的、为了导入重要的表达内容而使用的“体现了信息传达者对信息接受者的某种关照”的语言表达。二者并基于谈话功能将日语前置表现进行了分类(详见表1)。

表1中,「对人」关照型是指信息传达者对信息接受者给予的一种心理上的关照,目的是为了减弱信息接受者在接受后续部分的重要信息时可能引起的心理冲突,即使省略该部分,也不会对实质上的信息传达造成影响;「对传达性」关照型是指信息传达者为了使信息接受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被传达的信息而对其进行的“部分提示或加工”;双重关照型则是具备前两者的特性,既能让信息接受者产生一定的心理缓冲,又能让其更好地把握信息内容,一般在对人进行询问时使用[7]。

本文按照常智利、汪南雁对前置表现的定义和分类,对中日两国语言中前置表现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

三、研究方法、结果与原因分析

(一)研究方法

从4部日本电视剧和2部中国电视剧中搜集整理信息请求、行为请求、行为拒绝、对人评价、表达意见、表达不满、话题转移等7个特定会话场面和信息传达非特定会话场面出现的前置表现使用实例(详见表2),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对比中日语言前置表现的异同。

(二)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中日语言中的前置表现在使用比例、侧重场面方面差异较大,而且在同一场面两种语言使用的前置表现类型也有很大差异,具体见表3。

观察表3可以发现:

(1)汉语中前置表现的总使用次数(52次)明显少于日语(72次)。

(2)日语中存在双重关照型前置表现使用实例,而汉语中没有。并且,日语中双重关照型前置表现使用实例仅出现在信息请求场面,其他场面没有。

(3)在信息请求场面,汉语中「对传达性」关照型前置表现占重要比例,而日语中「对人」关照型和「对传达性」关照型比例相同。

(4)在行为请求场面,汉语中「对人」关照型和「对传达性」关照型比例相同,而日语中「对人」关照型的使用比例多于「对传达性」关照型。

(5)在行为拒绝和对人评价两个场面,汉语中没有出现前置表现的使用实例,而日语在这两个场面中均出现「对人」关照型前置表现使用实例。

(6)在表达意见场面,汉语中「对人」关照型的使用比例多于「对传达性」关照型,而日语中则全部使用「对人」关照型。

(7)在表达不满场面,汉语中的4个前置表现的使用实例均为「对人」关照型,而日语中未出现此类型的使用实例。

(8)在话题转移场面,汉语和日语中均出现了前置表现的使用实例,且全部属于「对传达性」关照型。

(9)在信息传达场面,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前置表现的使用次数都多于特定场面,且「对传达性」关照型的使用均多于「对人」关照型。

综上,汉语和日语中前置表现的使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两种语言在信息传达场面前置表现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其他场面,且「对传达性」关照型的使用频率高于「对人」关照型。以往关于日语前置表现的教学研究比较重视探讨特定场合的「对人」关照型前置表现,而本研究表明非特定场合与「对传达性」关照型的前置表现也必须加以重视,以使中国日语学习者对日语前置表现有更全面的认识。

本研究还发现,两种语言在话题转移场面使用的前置表现均为「对传达性」关照型,尽管由于数据较少并不能完全否定在此场面绝对不存在其余两种类型前置表现的使用情况,但这却可以说明在话题转移场面「对传达性」关照型前置表现的使用对信息传达起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另外,两种语言中均出现「对人」关照型前置表现,说明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在传达信息时都倾向于利用“心理照应”手段影响信息接受者,调节人际关系。

汉语和日语中使用前置表现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下文专节分析。

(三)汉语和日语中使用前置表现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汉语和日语使用前置表现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可从文化角度和语言角度进行讨论。

1.文化角度。对比两种语言「对人」关照型前置表现的使用频率可以发现,在使用「对人」关照型前置表现的场面中,除话题转换、表达不满2种场面外,日语在其他场面中使用前置表现的频率均大于汉语,甚至在行为拒绝、对人评价和表达意见场面中,日语「对人」关照型前置表现的使用率达到100%,这也从侧面证实日本具有显著的“内”“外”文化特征。诸如信息请求、行为请求、对人评价、表达意见类场面的语言表达,对于日本人来说都属于“把自我的意识和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的侵犯他人“内部”世界的行为日本文化学者牧野诚一在其著作《ウチとソトの言語文化学:文法を文化で切る―》中认为日本文化属于典型的“内”“外”文化,并且这样的文化特征也体现在日语的语言表达中。。为了避免或减轻信息接受者对这种“侵犯行为”的反感,日本人多使用「对人」关照型前置表现作为一种语言策略来调节人际关系。

中国人在调节人际关系上也会使用此类前置表现,但是与日本人重视避免破坏“内”“外”个人界限文化习惯不同的是,中国人在使用此类前置表现时,更多是为了表达一种“礼节”,体现的是中华民族“重视礼仪”的文化传统。

此外,汉语「对人」关照型前置表现的使用频率低于日语的原因,还在于中国文化中还存在一种“默认统一”的思维倾向,这种思维倾向经常会在表达请求的场合以一种“自来熟”“套近乎”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例1:

张老师:您今天来是什么事呀?

田雨岚:今天,确实有事相求。要不怎么说是缘分呢,我们家子悠一直在择数上奥数,最近考上了他们的金牌班,然后可就巧了,金牌班的老师是钟老师,这事你知道吗?

张老师:我知道他去了择数,但具体哪个班我倒没问。——(《小舍得》第5集)

这是一个求人办事的“行为请求”场面的对话。田雨岚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上补习机构(择数)的金牌班,而负责金牌班的钟老师碰巧是儿子的班主任张老师的恋人,所以她希望张老师可以帮忙跟钟老师打个招呼,说说情。田雨岚在进行“行为请求”时,先表达了自己的目的——有事相求,然后又加了一句“要不怎么说是缘分呢”来拉近自己和张老师之间的关系,使张老师觉得“我们确实是有缘分的,是有一定的统一性的”。所以,为了维护这个“统一性”,张老师就很难拒绝田雨岚的请求。日语中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套近乎”表达,如果哪个日本人使用了这种表达,就会被认为很“失礼”。

《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载“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为做大事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不回避小的责备。所以,在能够维持基本礼节的前提下,中国人一般比较喜欢“有话直说、不绕弯子”,如例2:

夏君山:对了,有个事我想请教一下。

钟老师:说就说呗,还请教。

夏君山:学校不是选举班委吗,我们家欢欢落选了,这两天特别伤心。

钟老师:这事我听说了……

——(《小舍得》第9集)

该例中,夏君山想向钟老师询问关于女儿欢欢竞选班委的事,用了“请教”一词,但是钟老师觉得这样的表达太过见外了,所以说“说就说呗,还请教”,表示不用客气。而日本人的情感表达比较细腻,多使用“委婉型”情感表达方式,比起中国人的直来直去,他们更倾向于让对方去“悟”,日语中的「对人」关照型前置表现就很好的担当了这一使命。如例3:

千春:あの、こんなことお願いできる義理じゃないんですが、この本、毎晩読み聞かせさせていただいたので。

紀介:もちろん、もってっていいよ。

千春: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Legal high 1》第7集)

千春负责照顾纪介年老的父亲,每晚都读书给他听。在纪介父亲过世后,千春先用「あの、こんなことお願いできる義理じゃないんですが」这一前置表现表明自己有事相求,之后再说「この本、毎晩読み聞かせさせていただいたので」,虽然并没有直接问自己可不可以带走这本书,但是紀介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直接回答「もちろん、もってっていいよ」。日本类似这种“不直接表达”的惯用语还有「空気を読む」「勘で分かる」「察してください」等。

2.语言角度。研究发现,日语中出现了双重关照型前置表现,而汉语中没有出现。如例4、例5:

桑野:お聞きしますが、それはどういう趣旨でかき混ぜていますか。

早坂:趣旨?かき混ぜるのに趣旨があるんですか。

桑野:お好み焼きの具をかき混ぜるのは適度に空気を含ませるのは目的なんです。それを意識して混ぜてください。

早坂:はい。

——(《結婚できない男1》第6集)

三木:何?古美門が?

磯貝:なので、私はこれで。

三木:念のため聞くが、まさかお前が古美門を紹介したわけじゃないだろうな。

——(《Legal high 2》第1集)

例4例5都是信息请求场合的会话。例4中,桑野问早坂为什么要先搅拌馅料再做什锦烧,而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他先说了「お聞きしますが」这句前置表现;例5中,三木询问矶贝是否是他介绍的古美门,而在正式询问之前,他也先说了「念のため聞くが」这句前置表现。「お聞きしますが」和「念のため聞くが」都既实现了对信息接收者的“心理关照”,又传达出了自己接下来的目的。

双重关照型前置表现之所以能够出现在日语中却不能出现于汉语中,其原因在于日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

日语属于黏着语,其助词对语意的传达起着重要作用。日语中的前置表现大部分都是「ガ/ケド节」的表现形式,如例3—例5。而接续助词「ガ/ケド」在句子中本身就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在日常会话中常被使用,所以这种表现形式在「对人」关照型、「对传达性」关照型和双重关照型3类前置表现中都有出现。而汉语属于典型的孤立语,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的,一种语法手段可表达多种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可用多种语法手段表示,所以不能依靠某一个汉字来推断某一个完整句子的语法意义,一个完整句子的语法意义是若干个汉字按照一定顺序组合之后表达出来的,组合顺序不同句子语法意义会大相径庭。所以,汉语中的前置表现只能通过句意进行判断,除了“不好意思”“抱歉”“恕我直言”之类的固定表达之外,其在形式上不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统一性。这也导致汉语中的前置表现只有「对人」关照型和「对传达性」关照型,不会出现双重关照型。

另外,得益于接续助词「ガ/ケド」在使用时的便利性,日语中的定型化前置表现相对来说也比汉语多。通过使用实例对比可以发现,日语中出现了「失礼ですが」「悪いけど」「突然だけど」「残念ですが」「お言葉ですが」「言いにくいのですが」「独断でございますが」「不本意かもしれませんが」「これは余談ですが」等在表达形式上相对固定的前置表现,而汉语中仅出现“说实话”“有点冒昧啊”以及“不是××说你啊”这3个比较固定成型的表达形式。

四、结束语

为探讨中日两国语言中前置表现的使用异同,研究设置了信息请求、行为请求、行为拒绝、对人评价、表达意见、表达不满、话题转移7个特定会话场面和信息传达非特定会话场面,并从中日两国电视剧台词中收集相应会话场面的使用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中日两国语言在前置表现的使用上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两国语言中存在的前置表现均能体现信息传达者对信息接受者的某种关照,并且「对传达性」关照型前置表现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对人」关照型。对于不同之处,研究从文化角度和语言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汉语中的前置表现的使用频率低于日语的原因,一是两国语言的文化特征不同,日本人具有显著的“内”“外”文化特征,形成的是委婉文化,表达情感时讲究委婉;而中国人既重视传统礼仪也喜欢直来直去,表达情感时还存在一定的“默认一致”心理倾向。二是日语属于黏着语,前置表现中经常使用的「ガ/ケド节」在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汉语孤立语的特性决定了其前置表现的表达形式没有日语统一性高,定型化表达也没有日语多。

参考文献:

[1] 周升干.断る場面における「前置き表現」について:中国の日本語学習者と日本語母語話者の比較[J].言語文化学研究,2008(3):189-210.

[2] 野田尚史,高山善行,小林隆.日本語の配慮表現の多様性:歴史的変化と地理的·社会的変異[M].東京:くろしお,2014.

[3] 王亚婷.前置き表現の認知度に関する調査研究[J].金城学院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論集,2018(24): 60-23.

[4] 牛晶.依頼発話における中国人日本語学習者の前置き表現の使用実態:日本語母語話者と比較して―[J].ことば,2021(42):233-250.

[5] 陳臻渝.前置き表現に関する日中対照研究:後続情報の内容による分析[J].言語文化学研究,2011:17-32.

[6] 卢琳.关于“前置表现”的中日对比研究:以“行动要求”为中心[J].科技展望,2016,26(34):270.

[7] 常智利,汪南雁.关于日语前置表现的研究综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7):40-45.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对比日语汉语
学汉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