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易吸收、疗效快等特点,作为中医临床应用最古老、最广泛的剂型,千百年来一直沿用至今。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就提到“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由此可见,注意合理煎煮中药,对保证药物的疗效至关重要。煎煮方法不当,轻则降低药物疗效,重则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中药需要不同的煎法,甚至于某些中药还需要特殊煎法。
中药的特殊煎法通常是历代传统医家根据不同的药物质地、有效部位、功效作用的差异,在煎药时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以期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认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临床发现,中药的疗效与正确的煎煮方法直接相关,尤其是需要重视一些中药的特殊煎法。
中药的特殊煎药方法通常可分为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炖服等,除了医师需要对特殊处理的中药向患者进行说明外,药师应对特殊处理的中药另包并告知患者煎煮方法,患者需按照医嘱进行煎煮。
尽管医师和药师都会对患者嘱咐中药的特殊用法,但不入普通煎剂的中药往往会引起患者的困惑与忽视。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那些不入普通煎剂的常见中草药服用方法吧!
冲服的中药不需煎煮,通常将药物粉末用煎好的药液或热开水溶化或呈混合状态后调服或送服。例如羚羊角、西洋参、鹿茸、麝香、牛黄、珍珠、人参等贵重药品,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其他药物煎液冲服。
根据患者的病情,为了提高药效,有些普通中药也常需要研末冲服,例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用于制酸止痛的海螵蛸、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此类药物中的白及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然而临床实践证明,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冲服的效果要优于煎煮。
某些药物在高温下容易破坏药效或其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琥珀、雷丸、鹤草芽、朱砂等。琥珀具有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的功效,该品不溶于水,不入煎剂。雷丸具有杀虫、消积的功效,主要成分为一种蛋白水解酶(雷丸素),加热60℃左右即易于破坏而失效,故不宜人煎剂,宜人丸散服。鹤草芽善驱绦虫,晨起空腹顿服即效,一般在服药后5~6小时可排出虫体,因有效成分(鹤草酚)几乎不溶于水,本品不宜人煎剂,可研粉吞服。朱砂具有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的功效,主含硫化汞,朱砂挂衣入煎剂时,因其不溶于水而沉附于煎器底部,经长时间受热发生化学反应可析出汞及其他有毒物质,增加药物毒性,因而不宜人煎剂。
一些原药为液体的药物不必煎煮即可以冲服使用,如竹沥汁、姜汁、藕汁、鲜石斛汁、荸荠汁、鲜地黄汁、蜂蜜等。
中药冲服服用方便,用量小,易被患者接受,既能节省药材资源,又能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但是中药冲服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如细度不够、卫生不合格、含杂质较多、称量不准确等,需要用药时注意。
阿胶、鹿角胶、龟甲胶及饴糖等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单方使用上述药物,宜放器皿中隔水炖,并不断地进行搅拌,使其烊化后服用。
一些水溶性较好的无机盐类,如芒硝、玄明粉、食盐、硼砂等通常无须加热(与烊化区别),即可溶解于温水或煎好的药液中。此类药物多用于痔疮、阴部疾患坐浴,或皮肤、口腔等疾患洗漱。
例如,芒硝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的功效,一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好后,溶入汤液中服用或适量外用。
有些中药的有效成分水溶性较好,或者高温久煎容易被破坏,可以用少量开水或者处方中其他药物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待药液变温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西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番泻叶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沸水浸泡25分钟左右饮服。临床研究表明,番泻叶沸水浸泡25分钟左右的有效成分浸出量最高。但浸泡时间过长或煎煮,都会引起有效成分的破坏和损失。
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犀牛角、鹿茸等贵重药材,为了减少与其他中药一起煎煮时因吸附而造成的损耗,可另炖取汁,再冲入其他煎好的药汁内服用。简而言之,就是不与其他中药混合煎煮,将处方中需另炖的中药,按常规煎煮方法煎煮,去渣取汁,与共煎药液服用即可。
就是把一剂药分两次煎煮。比如灶心土(伏龙肝),为久经柴草烧熏后土灶灶底中心或灶内壁的土块,具有温中止血、止呕、止泻的功效,可用于吐血、便血、呕吐反胃、腹痛泄泻。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然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此外,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糯稻根等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也可煎汤代水用。
目前许多医院或药店开展了中药代煎服务,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煎药机的流程化作业难以满足个性化的煎药需求,建议患者最好选择传统的煎药方法。在中药煎煮的过程中应遵医嘱,根据中药的不同特性,选择合适的用法,避免由于中药的特殊煎煮法而影响药物的整体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