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机器人能代替中医脉诊吗

2024-07-04 00:00:00李柏霖
家庭医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脉学脉象医治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离日常生活越来越近,最早接触的是餐厅送餐机器人,而后到日常生活中,如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应用于医学领域,认为人工智能确实能代替西医。最近这股人工智能风吹向了中医,中医机器人、推拿机器人、四诊仪、脉诊仪等开始走向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家普遍认为的中医绝招脉诊,也有智能脉诊仪可以给患者提供中医把脉诊断。AI脉诊机器人真的能够代替脉诊吗?

以现代的科技设计的中医脉诊仪,它的基础原理设计是物理原理。脉学物理原理就是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而影响人体桡动脉搏动的因素主要有血管因素和血流因素。由于心脏的收缩导致了桡动脉的搏动。心脏像是一个泵,因它在收缩而提供能量和动能,这个动能沿着弹性血管传递一直到外周的血管,就是桡动脉。

中医脉诊仪通过传感器计算脉搏的强度和节律,结合脉学中的28种脉的脉位,再计算所处血管的位置、张力、阻力和血液的流畅度,综合数据分析,得出脉诊的结果。所以脉诊机器人这个技术真的可比初出茅庐的中医大夫强,但这类中医机器人的缺点是什么呢?缺的是“传承”。

从脉学的传承来说,脉搏的形象是最难以捉摸的,因为每一种脉象都有它独到的特征,和与其他相似脉象鉴别,如果没有明师指点细心体会,很难玩味出其中真谛。从中医脉学的发展,脉象的种类自王叔和归纳为24种,到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归纳为27种,几乎成为中医界家喻户晓的一种分类方法,现今中医诊断教材也基本遵循这种分类方法。李时珍所著作《濒湖脉学》对脉象系统阐述和分析,通过系统分类,对常见脉象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并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读者理解脉象,还提供实用的诊脉方法和技巧,将脉象与临床病症相结合,以便于诊断和治疗。可以说中医脉诊仪和智能AI脉诊机器人就是基于《濒湖脉学》的脉学理论数据模型。

有了中医机器人,中医的“传承”又当如何接续。脉学的内涵博大,流传的脉法种类众多,仅当代就有众多医家有独特的传承脉法。诊脉是让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古语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经常看中医的人可能比较了解,一般来说,每个中医医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可能一个疾病,在不同的医生那里会有不同的判断,开出不同的药方,这里靠的是什么?是医生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建立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之上。中医“传承”的意义在于不同的“传承”赋予了医生独特的思维方向,对疾病的认识,对人体的认识,当然还有天赋或者说是灵感综合而成的。方向对了,药到病除;方向错了,吃了半个月药也没效果。

中医机器人可以通过程序和算法,提供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建议、中药方剂推荐等。它们的优势是知识储备丰富且高效率,能快速给出一些常规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然而中医机器人也存在一些局限,如缺乏灵活性和人文关怀,还有就是机器人没办法“开窍”,目前还无法代替真正有水平有独特中医“传承”思维方向的中医医生。但中医机器人可以作为中医辅助工具,在实际应用中,与医生二者可以相互结合,提高中医诊疗的水平和效果。

猜你喜欢
脉学脉象医治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中医治癣,疗效更显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6
专业与传统美德交响曲
出版参考(2020年11期)2020-01-12 07:07:24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基层中医药(2018年3期)2018-05-31 08:52:12
《张山雷脉学讲义》摘编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矮小症防治中的运用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29:57
论《脉经》对脉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