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他者与自我认同

2024-07-04 10:52唐雨晴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13期
关键词:张翎自我认同望月

[摘要]以张翎为代表的新移民作家创作是海外华文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之一。新移民作家创作主体的双重他者性使得新移民作家获取了独有的想象空间,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表征。从张翎双重他者这一具备异质性、文化间性的创作主体身份出发,立足于《望月》《金山》两部作品,能够有效探索张翎小说中因时光流动及疆域移转而建构的跨域叙事空间,发掘张翎小说中人物形象、意象塑造等层面存在的跨域性叙事特征,展开互为他者的中国与加拿大的异国文化对读,并进一步由《金山》至《望月》中的他者形象变迁,探究张翎小说中华人形象以及自我意识的确认路径。

[关键词]张翎   双重他者   自我认同   《望月》   《金山》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13-0024-04

严歌苓、虹影、曾晓文、陈谦、张翎等新移民作家群体凭借其丰厚成就,为海外华文文学勾勒出全新面貌。究其根本,新移民作家自身身份便具备双重的他者性质:在创作过程中,作家置身于遥远的异国,所接受的文学形式到文学内容都不再归属于传统意义的中国文学,而其本身所具备的中国身份、文化背景,及作家身处异国却仍以华文母语进行写作的创作选择,使新移民作家的作品获得更多异质性。基于此,立足于双重他者视域,对新移民文学创作进行考察,有助于将作品放置于跨文化形象学范畴加以研究,进一步解读新移民作家创作中的想象性存在。

张翎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家,利用小说这一媒介搭建起不同国别间的文化交流桥梁,创作出《望月》《交错的彼岸》《余震》《雁过藻溪》等多部小说作品,本文以张翎的《望月》及《金山》为考察对象,试图立足于双重他者的视角,结合张翎创作主体的双重他者身份预设,对张翎作品中的异国文化对读、跨域空间叙事等审美表现展开探究,确认其小说文本中对于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的建构路径,探讨其笔下中国想象与自我形象的本质内涵。

一、双重他者身份:远去的故土与陌生的彼岸

新移民文学作家生长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自幼便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其文化根基由中国传统文化铸就而成,当其背井离乡踏上异国的土地,获得外国居民身份时,记忆中的故土逐渐模糊,新移民文学作家无可避免地面对新异文化对其固有价值体系的深层冲击,他们生活在异国的彼岸,但彼岸对其而言陌生无比,就业的艰苦、生活的困难冲击着移民群体的物质生活,而生存意义的悬置以及与精神原乡的距离则为新移民作家群体增设了无形的心理屏障。遥远的故土是已失的、再不可得的幻影,陌生的彼岸又指向未得的、难以融入的困境,新移民作家群体在其间徘徊游移,试图从中捕获写作的缝隙。基于这一具备双重性、异质性的他者身份,新移民作家的创作大多聚焦于对故土的怀忆与追寻,或是描绘文化身份、内涵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或是表现身处异国他乡的个体常有的焦虑、失落状态。其创作文本也呈现出文化间性的表征,新移民作家群体以他者的身份与视角审视故土的历史与文化,又以双重他者的身份在作品中融合居住国的文化传统,使其作品在情节铺设、叙述方式、人物塑造与精神内核方面都获得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张翎是新移民作家群体中的代表作家,她本是浙江温州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20世纪90年代正式开始创作。于张翎而言,她对母语本身存在着天生的依恋,故土的尘烟实际是她创作生长的起点,但遥远的距离不可避免地对张翎的创作产生影响。辩证地看,这份距离使张翎陷落于书写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夹缝之间,迷失于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与两种阅读习惯所设置的迷宫中,但也正是这份距离为张翎的创作构建了相应的情感距离与审美空间,使其作品具备流动性的姿态。立足于独特的创作土壤与多元的审美追求,张翎常在小说中展现拥有不同国别、性格、文化背景与精神特质的人物的命运,其小说并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在若隐若现的历史背景之中,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命运的沉浮交错,完成对生活、情感与人性的展现。张翎的小说既具备对命运更迭、人性幽微的追问,也不乏对爱情故事、女性成长的书写。《望月》创作于1998年,是张翎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作品以孙家沁园的中式传统生活与大洋彼岸的加拿大生活为时空背景,书写了孙卷帘、孙望月与孙踏青三人的命运遭际与情爱选择。完稿于2008年的《金山》则可视为张翎21世纪的代表作品,《金山》通过广东自勉村与加拿大金山的双重时空对照,描绘了方家四代人在金山的悲苦奋斗历程,以小见大,以方得法远赴加拿大淘金修铁路为切入点,对赴加华工群体的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审视。《望月》与《金山》两部作品皆具备跨越时空与文化的交际性品质,以这两部作品完成对张翎文学书写中的他者审视与自我构建研究,不仅能使研究因立足于实际文本而获得真实性、准确性,还能从两部作品的发展与衍变中,窥见张翎笔下作为中国的他者或作为加拿大的他者的形象变迁。

二、跨域叙事空间:时光的流动与疆域的移转

张翎小说中的叙事视角时常游移,故事文本常发生在多重时空之中,以实现此岸与彼岸的交汇和对照,并借助他者眼光实现自我身份的构建。小说叙事视角时常悬置在描写主体上空,力图以他者的眼光完成对不同时间、空间下人物际遇的探看。具体而言,张翎小说中常常放置着相互阻隔的地理位置与宏观纵览的背景时间,例如《金山》由2004年起笔,通过艾米与欧阳的研究与探查,以他者的眼光回望广东开平和安乡自勉村方家自1872年以来的命运史,借助回溯视角展现赴金山修铁路的一代华工的历史命运,完成了一代华人历史轨迹的确认。

张翎笔下的叙事时间是不断转移流动的,其并不停滞于对某个时段的片面性刻画,而是力图书写人物在时光中的沉浮以及与他者相逢的遭际,在呈现个人生命的同时勾勒出历史烟云的朦胧痕迹。为展现时光的转移,《金山》中,张翎不仅在每章起首强调此章故事发生的时间,还会借助报刊新闻等史料在作品中穿插若隐若现的历史事件。如第五章《金山迹》即发生于宣统二年至民国二年(1910年至1913年)的卑诗省,此章通过锦山过埠的具体经验,展示了历史上华工至金山打工需经受的审讯、检查及拷问流程,既描绘出机警、聪敏但又固执、无知的锦山形象,又以锦山形象为典型,书写赴金山的华工二代的历史命运。需要注意的是,空间与时间在张翎的作品中绝非是割裂的,而是相互缠绵、交织,又不断对照、绵延。张翎常立足于同一历史时段,利用信件搭建勾连桥梁,描绘不同地域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如1907年方得法所开设的浣衣铺因事故折损了温哥华大旅店定洗的三百多件衣服,在描述这一事件时,作者并不直接交代结果,而是通过方得法写给夫人六指的信件侧面说明事情的结局,并通过信件将视角转移至1910年的自勉村,描绘夫人六指时下的生活,视角转移自然流畅,实现了书写角度的有效切换。

在人物形象、意象塑造等审美旨趣方面,张翎的作品也呈现出跨域叙事的他者特征。从人物形象而言,张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属不同的国别。《望月》中,孙家三位女儿孙卷帘、孙望月与孙踏青皆跨越远洋,来到数万里外的加拿大开启新的人生。于加拿大而言,她们是无法融入的远方来者,承载着他者的身份,在她们的身上可以窥见东方古国文化传统的倩影,但同时,她们也正以他者的眼光,观照着加拿大的人情冷暖与社会变迁,在她们身上既能看见传统中国的韵致,比如自小生活在沁园所遗留下来的精明、任性、美丽及讲究等种种风貌,也能窥见异国文化的浸染。

在意象塑造层面,张翎时常将传统意象放置于西方语境中展开描述,不仅为作品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拉近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也进一步利用意象点明主题内涵。贯穿《望月》始终的沁园与荔枝园意象,实现了中国文化与加拿大风俗的遥远对照。在文本中,沁园代表积蕴悠久的孙家,黄胖子与孙卷帘经营的荔枝园则指代在异国谋生的中国人。张翎使用沁园这一场域遥远地观照着中国姆妈及颜开平的日常,又立足于荔枝园场域展现这一群移居远洋的角色们的真实生活景象。此外,《金山》中也存在横跨东西方文化语境的意象,例如作品中时常出现的开平碉楼。方得法设计这座碉楼时,外观采取了中西方建筑结合的设计,天井设在中间,中轴线南北贯穿,是传统中式建筑韵味,但顶屋的屋檐却立了一圈罗马式的小廊柱,显示出西方风味。可见,方得法作为远洋的华人,一方面受到碉楼般坚固的中国传统思想的规制,试图立足于这一规制达成自我掩护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无可避免地受到异国风俗的熏染。

三、异国文化对读:互为他者的中国与加拿大

文学作品中塑造异国形象是描述文化现实的方式之一,在文学文本中作者常借助异国风俗、异国人物、故事情节以及主观情感等方法,来呈现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但由于书写主体审美取向、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与观察视角等缘由,不同创造者笔下的同一他者时常呈现出相异的风貌。对于张翎而言,移民后接触到的新异的国家风俗展现出他者样貌,遥远的中国故土也因而获得了他者的身份,两种异质文化必然出现新的碰撞与冲突,并借助文本得到有效呈现。因此,借助张翎的叙述,可以有效进行中国与异国之间的文化对读,挖掘文本中呈现的文化现象,对作为他者的中国及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展开探究。

就异国而言,张翎从故土中国进入加拿大,就是进入了一个“他者”的世界,进入异国,最直接面对的景观就是地理风貌,尽管同一地理风貌在客观上是相同的,但当客观的客体进入作者主观的想象空间时,客体则会呈现出不同的表征。《望月》起首便是女主角孙望月乘坐飞机抵达多伦多的场景,终于出了机场后,她望见奇异的天色,“太阳要落没落的,挂在一幢楼顶上,那楼就淌了一头的血。天泛着些幽幽的蓝,云彩压得低低的,延伸开来,竟像烧了一排天火。这天和云的阵势,和上海那边的都不同呢”[1]。多伦多的异国景观在孙望月紧张心绪的催化下变得压抑又热烈,压抑来源于对未知生活的迷茫,热烈则由孙望月的自由天性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描刻。张翎采取对比的形式,通过孙望月的心理活动完成多伦多与上海景观的对照,书写了对异国他者景观的初感受。

除了对异国或是中国进行单向度的观照外,作品还时常展开中外文化的对读,在多向度文化的比照下完成书写。首先,到外国生活的人物在遭受新的文化、风俗与观念冲击后,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个体思想观念的变迁,并通过人物主体行为得到展现。例如《望月》中的星子原本是一位极其传统、朴素的大陆女性,在嫁给第一任丈夫后由于遭受到婆婆的打压与摧残,无奈选择离婚,而在荔枝园中,星子遇见了体贴温暖的刘晰,虽最终与刘晰无缘,但星子选择敞开自己,接受一段新的恋情。其次,移居异国的人物由于自幼生活在传统中国文化的土壤上,铸造了不能轻易移转的精神根基,如《金山》中在外国生活多年的方得法仍然保持着过年时在门楣粘贴对联的习惯。互为他者的中国与加拿大文化在个体身上交错浸染,呈现出复杂含混的姿态。

四、他者对照书写:构建华人形象及自我意识

无论是在中国作者的书写中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还是在异国作者的书写中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都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想象性塑造变化。以美国为例,近代中国对于“美国”形象的想象性塑造,从“恭顺”的“夷族”,到“花旗大国”;从对“华盛顿”的无限景仰,到美国式政治“乌托邦”蓝本的构建;从林译《黑奴吁天录》透露出的种族摩擦,到旅美华工的惨痛遭遇所激发的对于美国的愤怒与厌弃[2],这变化中间蕴含着时代更迭、文化差异与政治诉求等多方面的原因。同理,在异国作家眼中,中国这一他者身份的想象性塑造也一直在经历着变迁或重构。在张翎的作品中也可窥见这一趋势,以文本中故事发生的时代先后为论述顺序,《金山》所书写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旅美华工在加拿大艰辛的奋斗史与发家史,此时的中国华工在异国遭遇惨痛。当时代发展至《望月》所书写的20世纪90年代时,大多数西方人已开始正视中国的发展转变,对中国形象及国人形象形成了平等、合理的认知。

从张翎小说的叙述中,不仅能窥见中国作为他者在异国想象结构中的形象变迁,还可窥见张翎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构建路径。对于包括张翎在内的新移民作家而言,故土的经验与记忆开始和异国的生活与经验相互补充,在异国通过本土的经验记忆,感受岁月痕迹的变迁,体会自身思想的转变,成为他们重新确认自我身份并在作品中构建形象的重要方式。张翎认为:“我的心被我掰成很多块,揉进了他们的生命里,所以我也是他们,他们也是我。”[3]其处女作《望月》中沾染着较为浓重的作家个性色彩,热爱艺术的女子抵达遥远的大洋彼岸,并被他乡与故乡的文化割裂,不断自我撕扯,追求着物质富裕的同时又渴望实现精神品质上的完美,正如同张翎本人所处的文化位置以及采取的书写视野一般,体现出游离者与混合者的姿态。她们时常游离于中国与加拿大之间,游离于本土文化与新异文化之间,并在其中遭受着冲击、碰撞和割裂。随着时间的迁移,多种文化内涵逐渐在她们身上混合,原本渴望抵达富裕与健全的两极,却被迫在文化的夹缝中生存、受挫,最终或绽放或凋落。

“‘自我与‘他者都没有确定的本质,只能处在不断的相互指涉之中,‘自我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影响,‘他者是必不可少的参照系。”[4]可见,无论是《望月》中人物经历的起伏,或是《金山》中历史的厚重,都是张翎反观自身并审视文化的过程,其中既蕴含着对异国文化的选择性认同,也包纳着对中国精神根基的回归,在二者的共同协作下,张翎完成了作品中自我意识的建构。时至今日,身份认同仍然是新移民作家乃至海外华人始终在追寻与探求的原问题,作为双重文化中的他者,在未来仍需不断在思想的碰撞与冲击中完成文化对读,并努力生成全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话语体系。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必然更频密,世界性的因素也必然会对新世纪的人们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张翎的书写或是在新移民作家的笔下,作为他者的中国以及借他者观照的自我在未来都必然出现新的变化。借助他者的眼光,无论是创作者、漂泊的华人群体还是当下受全球化思想浸染的人群,都能够进一步抵达自我,完成自我身份、思想与内涵的确认。

参考文献

[1] 张翎.望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 程国君,刘雪娥.张翎研究资料汇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0.

[4] 姜智芹.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特约编辑  张    帆)

作者简介:唐雨晴,中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张翎自我认同望月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清供、望月
以家族伦理重释性别文化——严歌苓《妈阁是座城》与张翎《阵痛》之比较
望月怀远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张翎新长篇《流年物语》尝试新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