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江
摘 要:【目的】研究运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法和对比法,以全市及13个县(市、区)为切入点,研究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情况。【结果】研究发现,运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工作进展不平衡,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农村污水系统治理不到位,长效治理机制有待健全和宣传发动不够深入等,制约了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发展。【结论】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资金保障、落实部门协作、强化现场推进、营造推进氛围和严格目标考核。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是推进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繁荣的同时,农村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已成为环境整治中的难点。2022年,运城市按照《运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022年行动计划》和《运城市喜迎二十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围绕农村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工作重点,成立领导组,明确重点任务,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党政主要领导抓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组织领导机构,在全市开展2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走向深入。
1 发展现状
1.1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行动
优化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提高收运处置能力。全市乡村共配备保洁员10 597人,配备垃圾收运车辆4428辆,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130座,基本形成了“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目前,行政村收运体系覆盖率达100%,自然村收运体系覆盖率达94%。排查非正规垃圾堆放点2430处,并已全部整治完成。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永济市根据省要求在全部乡镇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盐湖区、河津市、垣曲县等其他县(市、区)结合实际开展分类试点工作。
1.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
全面完成了2022年106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全市农村污水治理率已达25%。
1.3 农村“厕所革命”提升行动
全面推进农村户厕改造,5.32户完成改造,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深入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共摸排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卫生厕所23.9万座,新认定问题厕所7669座,2022年底前完成整改7362座,剩余307座问题厕所列入长期整改计划。
1.4 村容村貌提升行动
全面开展村庄清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全市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2.84万吨,清理河渠沟塘垃圾和淤泥3.43万吨,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2.87万吨,拆除违建、残墙断壁、废弃建筑、老旧宅院8853处,整治村内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9.33万处,村庄绿化13.75万平方米,群众投工投劳49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7.61万份,媒体宣传67 572条,财政专项用于百日攻坚专项行动资金3692.11万元,社会力量投入百日攻坚专项行动资金1187.9万元。
1.5 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行动
以秸秆综合利用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为重点,合理引导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方式,推动秸秆向多元循环的方向发展。在盐湖区、临猗县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构建县域秸秆全域全量利用机制;持续推进河津市农业生态区域补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推进地膜回收利用处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市级有收储利用中心、县级有收储中心、乡镇有收储点的农田废旧农膜(反光膜)回收利用体系,全市农田废旧农膜(反光膜)回收率达82%以上。
2 主要措施
2.1 开展创评活动,巩固攻坚成果
围绕五大重点整治任务,开展美丽清洁示范乡村村容村貌提升星、垃圾治理规范星、污水治理达标星、厕所改造样板星、循环利用创新星“五星”创评活动,实现农村交通沿线环境干净整洁、农村街巷环境和谐优美、农户庭院环境卫生干净清爽、农田环境整洁美观。
2.2 强化宣传发动,形成浓厚氛围
在《运城日报》、运城电视台等媒体开设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坚行动专栏,广泛宣传发动。积极通过快手、抖音、微信等新媒体,以及村大喇叭、黑板报、标语上墙、进村入户宣讲、周末学堂等多种形式,认真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形成了全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2.3 强化督察考核,推进工作落实
成立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督查领导组,定期对下县督导检查。百日整治大提升期间,实施一周一调度、一周两份简报,及时报送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在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期间共报送周报表24份,刊发工作简报48期。
3 典型经验做法
2022年,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很好成效。
盐湖区建立“政府统筹、乡镇保洁、企业清运、部门监管”长效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三家环卫公司按照“定人、定车、定线路、定责任”的原则,分片区对农村环境垃圾进行“清转运”。各乡镇按照“定期普扫,日常保洁”的模式开展村庄内清洁工作,明确专人负责辖区内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各村主干为环卫管理员,强化日常管理工作。永济市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分类施策促落实。镇街主干带领班子成员、包村干部和村主干驻扎一线,全面推进综合提升整改工作。邀请北京东方华脉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专业技术人员,逐户逐段进行指导把关。以“专班、专人、专事、专时、专责”五专工作法为抓手,从职能部门抽调专人组成7个工作专班,下沉工程一线紧盯整改任务,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实行全程跟踪推进、严格督促,确保工程按时、高质量推进。
河津市丰富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河津风采》、河津电视台开辟专栏,通过标语、横幅、广播、短视频、发简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市积极营造了政府组织、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浓厚氛围。临猗县坚持统筹推进、上下联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通过第三方专业公司托管,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建立了“天天督查、定期观摩、半月评比”机制,列出考核“红黑榜”,对考核排名靠前的乡镇,给予资金奖励;对影响整治进度和整治效果的,约谈问责。开通了“人居环境百日整治大提升”专栏,曝光亮丑;组成考核团队,一季度一次现场打分评比,公开排队名次;打造掌办监督智慧平台,即时监督,马上整改。万荣县坚持“1543”工作法,持续引深“六乱”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打造“一支队伍”,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突出“五个到位”,坚持科学决策到位、工作状态到位、发动群众到位、整治标准到位、长效机制到位,稳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坚持“四方联动”,实行“党委带动、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的工作模式,凝聚攻坚合力;实现“三个提升”,建立健全“周督查、月评比”制度,实现人居环境、乡村干部治理能力、广大群众的文明指数明显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稷山县以“垃圾不落地、填埋有地方、管理网格化、教育经常化、保洁常态化”作为总方针,实行“干部包片、组长包巷、党员联户、群众参与”的环境卫生制度,对卫生区域进行责任划分,积极探索了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配备保洁人员,做到专户专包、专人专扫、专车专收、专款专用。
新绛县坚持“五道共治”“五区靓丽”,做到净化常态、硬化夯基、亮化守底、序化保障、绿化跟进、美化提升、文化赋能,标杆村示范村在此基础上实现革命化、生态化、园林化。各镇结合实际,创新方式,因地制宜,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
闻喜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运用“三动三细三防”工作法,全面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攻坚战。通过广发动、真带动、齐推动,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了“干部上门搭把手,家家户户齐动手”的好局面。通过细化工作任务、技术标准、责任体系,确保工作不走样、效果过得硬。坚决防止急躁情绪、表面文章、反弹回潮,确保全域提升见实效,让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不仅好看,而且耐看。
垣曲县把握重点任务,统筹协调推进。在具体推进中做到五个结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结合,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与沿黄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与“五面红旗”示范村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创评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夏县坚持城乡一盘棋,县财政每年投资2869万元,引入中科国通环卫有限公司实行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对县城和县域内1169.8公里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河道、园区道“七道”以及所有村庄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全面开展整治。
芮城县风陵渡镇坚持“1231”工作法,即明确一个主题,关注民生解民忧,美化环境美人心;处理好两个关系,抓环境卫生整治,既要由内而外,从巷道向周边延伸,又要由外而内,从巷道、周边到农家院落,开展五星级文明户的创建;三个抓手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坚持三天一通报、一月一随机观摩、“两代表一委员”一月一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开展一次利剑行动,邀请芮城县卫生发展中心进行督查,在全镇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参战、齐抓共管的卫生整治长效工作机制。
4 问题
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的问题始终存在。一些地方公路沿线压占红线、有碍观瞻的建筑物依然存在,部分县(市、区)的一些村庄和城乡接合部乱搭乱建、乱堆乱倒、乱丢乱弃现象还有存在,整治不彻底,有反弹现象。二是,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分类减量推进不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混在一起,总量大、难处理。三是,农村污水系统治理不到位。一些村庄还存在污水乱排现象,一些收集起来的污水无法处理,造成新的污染源。四是,长效治理机制有待健全。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依法监管力度不够,部门间统筹协调不力,缺乏统一规划,资源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五是,宣传发动不够深入。一些地方宣传力度小,没有营造出强大氛围,特别是入户宣传不够,没有充分把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5 对策建议
5.1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逐级制定工作推进方案。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切实担当尽责,做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推进实施等各项工作。
5.2 进一步做好资金保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配套的经济政策,但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推进和实施效果。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积极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有条件的地方探索适宜合规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市财政对工作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县(市、区)进行奖补。
5.3 进一步落实部门协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厘清职责,强化合作,共同推动。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牵头抓总,统筹推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主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生态环境局主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主抓农村“厕所革命”,市卫健委主抓卫生乡村,市发改委、财政局做好项目安排、资金保障工作。市、县两级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各部门各司其职,强化协调配合,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5.4 进一步强化现场推进
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以及“百日攻坚”、连片整治等重点工作,市住建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卫健委等牵头部门分别组织召开专题现场推进会,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广先进经验。
5.5 进一步营造推进氛围
要在舆论宣传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落实乡村基层自治制度。这一制度为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并且大部分乡村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由村民自治解决[1]。形成全社会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5.6 进一步严格目标考核
国务院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列为年度环保督察内容。省委、省政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市委、市政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重要内容,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的考评体系,对工作突出的表彰奖励,对工作差的约谈党政主要负责人。考核结果将与省市奖补资金直接挂钩,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各县(市、区)要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推进措施,建立工作台账,推动工作落实落地,全力打赢农村环境整治这场硬仗,为脱贫攻坚决战完胜、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熊幼林.关于最美乡村人居环境的调查与思考[J].新西部(下旬刊),2018(1):52+48.
习近平《 论“三农”工作》
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①
(二〇一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我一直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里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体制问题。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节选自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