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中典故的解读研究

2024-07-04 20:03艾淑勤
新楚文化 2024年14期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

【摘要】英美文学作品不仅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同时字里行间中也蕴含着文化特色、时代特征,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典故,除了要保证读者看得懂,更关键的是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文学作品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本文分析了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典故解读的具体策略,深入探究英美文学作品常用的翻译技巧,以供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典故解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4-0070-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4.020

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典故解读带来了较大难度,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翻译人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灵活应用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力求还原原作主要内容,准确传达原作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一、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典故解读的具体策略

伴随时代进步、经济发展,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很多西方人通过多样化渠道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感受到独特的文化魅力,而我国诸多读者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也有着强烈的阅读兴趣,在系统性阅读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特色、美学价值。然而,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也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典故解读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具体而言,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不同,使得中西方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截然不同,西方习惯于直白式表达,所以英美文学作品中会包含很多心理描写,东方则以含蓄式表达为主,在文学创作时多采用借景抒情、隐喻的表现手法。这些文化差异意味着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难度大幅度增加,要求翻译人员始终立足于跨文化视角。

(一)优化语义结构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时,经常会呈现明显的“翻译腔”也就是两种语言经过转换后,语言表达不够通俗易懂、以这句话为例“John would not come out of his shell and talk to others at the party”,如果采用逐字逐句的直译法,不仅语言表达缺少逻辑性,无法与上下文衔接,还会给读者带来困惑。此时就需要翻译人员对词义进行合理优化,经过处理后的译文为“约翰在聚会上不愿放下矜持与周围人交谈”,这样就能让读者轻松捕捉到关键信息,进一步提升文学阅读效率。另外,翻译人员需要深刻认识到英美文化的差异性,准确把握两种文化对应的发展特点,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对于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再以《傲慢与偏见》为例,“Happiness in married life is entirely a matter of chance”根据英文语义,该典故虽然并没有对婚姻的本质和核心作出明确阐述,但是却反映出感情的现实性和理性,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极为符合。如果在解读典故时没有对语义结构进行优化,上下文语言非常容易出现矛盾,缺少逻辑性,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基于跨文化视角出发,分别从婚姻幸福要素、解决婚姻问题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语义优化,并根据我国的婚姻观念,将婚姻解读为包容性,以此来传递中式婚姻思想,防止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理解偏差。

(二)辩证解读隐喻

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解读,需要翻译人员始终立足于对应的文化背景,确保译文与源语言国家的思想观念相统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一些隐喻,是对现代社会的警示[2]。以《教父》《简·爱》等英美文学作品为例,针对文中提及的典故,建议翻译人员辩证地进行解读,并且要根据目标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传播需求,对译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调整修改,在契合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原作中的典故含义。辩证地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有利于增强读者阅读的代入性,驱动读者从多个维度出发全方位解读典故,让典故中心思想、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思想实现平衡。与此同时,翻译人员应当尽可能多地掌握英美文化常识,在尊重其文化习俗的基础上解读典故,将典故原本的含义充分表达出来,让译文真正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

(三)转换思考视角

从本质层面来说,中西方差异集中体现在语言表达、思维习惯、文化特色上,我国有千年的发展历史,倾向于立足整体视角统筹思考问题,以此来实现动态平衡的目的。而英美国家则不同,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倾向于从自身视角出发思考分析问题。因此,翻译人员在解读英美文学典故时,一定要注意视角转换,尝试应用西方思维进行翻译解读,如此既能避免读者出现理解障碍,又可以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3]。以“Excuse me”为例,汉语表达为“对不起”,而非“原谅我”;再比如看到朋友心情糟糕,英美会直接问“Are you all right”,但是经过直译后的汉语为“你好吗”,显然是不符合语境的,此时就需要转换思考视角,以英美思维方式翻译为“你没事吧”。这种正反、反正的表达方式,其实就是视角转换的重要翻译策略,强调严格遵循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表达习惯,保证译文的语句足够地道有韵味。

(四)关注动态平衡

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典故解读,需要翻译人员重视消除文化差异,关注原文、译文二者的动态平衡。受到中西方语言表达形式、文化的差异影响,想要完整地还原英美文学作品内容是不切实际的,翻译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在保留文化特色、写作风格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还原内容,考虑到翻译期间时常无法兼顾内容和形式,简单来说就是保留原作文学色彩、语言韵律的前提下,很难完美还原原作内容或者含义[4]。针对这种情况,要求翻译人员将内容放在首位,通过灵活调整形式使原文的语义、文化特色得以有效还原,以“a rat in the hole”为例,其中的“rat”是名词老鼠的意思,经过语言处理后通常翻译为“瓮中之鳖”,目的在于还原这句话的语义。对于调整语句形式依旧无法诠释语义或者文化的情况,就需要翻译人员灵活应用多种翻译技巧重塑语句,就拿“he thinks by infection,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cold”来说,为了让译文更加符合语境的,表达原句的深层含义,切忌逐字逐句地直译,而是要翻译为“别人怎么想他就怎么想,没有自己的主张”。总的来说,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典故解读,要着重突出灵活性,在转换英汉两种语言时做到动态平衡,保证译文内容的完整性。

二、英美文学作品常用的翻译技巧

很多英美文学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会联系上下文巧妙地融入典故,力求深化作品主题,将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智慧呈现给读者。为了保证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还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凸显美学价值,翻译人员必须灵活选用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

在众多翻译方法中,直译法是最简单的,主要就是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求翻译人员明确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典故含义,接着使用规范语言翻译典故,而不需额外添加形容词、辅助语。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直译法并非刻板机械的,而是要严格遵循原作的写作风格,让读者直观地了解典故含义,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英汉典故对应的情况下[5]。另外,英美国家的一些典故是从具体事件中引申出来的,内涵非常丰富,在翻译时很难解读到位,比如潘多拉的盒子、诺亚方舟、阿喀琉斯之踵、达摩克利斯之剑等,此时就需要翻译人员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调动自身积累的文学常识最大程度还原典故含义,并在适宜位置标注典故特定含义,让读者精读作品自己领会。相比于其他翻译方法,直译法可以将英美文学作品的独特气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把作者的写作风格、价值观、思想情感完全地传递给读者,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英美典故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直译加注

尽管直译法使用起来更加容易,有着诸多应用优势,但是在解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典故时,直译法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国内大部分读者对英美社会与文化都不甚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储备也十分有限,因此在遇到某些典故时很难有深刻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就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一来是为了保持原始的风格韵味,二来则是为了详细说明典故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6]。以乔纳森·利特尔创作的《复仇女神》为例,作者提到了“该隐”,是《圣经》中记载的人物,对于目标语读者而言很难理解这一典故及人物,通过直译无法准确表达典故含义的情况下,翻译人员就可以做好注释,即“由于憎恶自己的弟弟而将他残忍杀害,因此受到上帝惩罚”,确保读者在阅读时,对照注释就能精确地掌握典故中所蕴含的隐藏含义,并辅助读者深入理解原文的情感、态度以及风格,积累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的解读翻译过程虽然繁琐,但是却有助于营造英美社会、文化的背景氛围,有效激活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意译法

意译法属于归化译法的一种,强调在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基础上,忠实于原文内容地进行翻译,要求翻译人员放弃原文习语的行文和风格,联系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作内容。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对英美两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并不熟悉,采用直译法虽然可以传达原作中的典故含义,但是却很难让读者深入理解,因此对于无法直接翻译或者翻译后无法理解的典故,以及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同义对等的典故进行套译,就需要应用到意译法[7]。以“An apple of discord”为例,这一典故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出现频率较高,直译为“不和的苹果”,显然无法让读者理解,经过意译之后为“利益冲突导致双方发生争吵”;再比如《威尼斯商人》,其中有这样一个典故:“Many took to gambling and got in over their heeds, borrowing from Shylocks to pay their debts.”Shylovk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该典故最早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高利贷者,采用意译技巧翻译为“很多人因沉迷赌博而欠下巨债,必须向高利贷者借钱还债”。总结来说,用意译法进行英美文学作品典故的解读,可以准确表达原作的语句意思,保证译文整体的通畅性。

(四)意译加注

在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时,如果要将典故中蕴含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充分保留下来,就需要应用到意译加注法,从原典故中提炼关键元素,最大程度保留原文意识。以该典故为例“John can be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通过直译后表示“约翰是可靠的,他一向不吃鱼而是喜欢玩游戏”。这样所呈现出的典故含义十分模糊,也会让读者感到疑惑,不吃鱼与可靠存在必然联系吗?此时在翻译时就要合理地添加注释,即“伊丽莎白时代,耶稣教徒拒绝遵守天主教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以不吃鱼行动来表示对政府的忠诚”[8]。添加了注释后,既能让读者充分了解到该典故的由来、含义,同时也可以让读者联系上下文,深化对文义的理解。意译加注的翻译策略,可以将原作主要含义完整地表达出来,但是会对语言整体流畅性、语言美感带来一定影响,一定要运用得当、适度。

(五)增译法

增译法相对于直译法、意译法来说更具难度,翻译人员不仅要通过通读全文,全面理解作品的主旨思想,同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适当词汇补充到译文中,经过巧妙的修饰、处理,使译文与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高度适应,并且完美还原原作的主要内容、写作形式、写作风格,给译文语言增添亮丽色彩。以这句话为例“Theory is something but practise is everything”,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根据原作的意思将状语添加到译文中,经过语句重构处理后翻译为“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让译文与原作更加贴切,更便于读者轻松理解。

(六)套译法

英美语言和汉语虽然语言习惯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也并非没有共同之处。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对于两种语言在内容、形式、修辞色彩等方面相统一的习语,翻译人员可以采用套译法,简单来说就是应用目标语的俗语、谚语来表达源语言的意思,但是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保留原作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要求翻译人员综合考虑原作的地理、历史、人文习俗等文化要素[9]。以该典故为例“Like Father,Like Son”,翻译人员可以从目标语中选择文化色彩强烈的名言佳句进行套译,既可翻译为“有其父必有其子”,也可以翻译为“龙生龙凤生凤”,如此既能在译文中营造亲切的氛围,又能很好地引发读者情感共鸣。尽管套译法在英美文学典故解读中的应用并不频繁,但是其翻译价值是不可否认的,能够弥补意译的不足,保证译文的语义明确、通俗易懂,通过准确解读典故,使作品的寓意更加深刻。当然,套译法的应用通常会受到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确差异,因此在解读典故、翻译作品时,翻译人员切忌拿来主义,而套译法也并非适合所有英美文学作品典故的解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典故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很多英美文学创作者倾向于将典故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以此来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让作品内容变得充实,更好地调动读者阅读兴趣。而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工作来说,典故解读将直接影响到翻译整体质量,为了将原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文化特色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帮助读者跨越文化差异实现深度阅读,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要求翻译人员在解读典故的过程中,积极采取优化语义结构、辩证解读隐喻、转换思考视角、关注动态平衡的策略,同时灵活应用多样化翻译技巧,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原作的典故含义、写作风格,促使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娜娜.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解读[J].芒种,2022(12):100-102.

[2]郝俊雯.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9):151-153.

[3]普春仙.英美文学中典故的翻译考虑因素及技巧分析[J].科幻画报,2021(03):145+147.

[4]汪海洁.浅析英美文学中典故的翻译技巧及其应注意的问题[J].青年文学家,2020(08):122-123.

[5]尚征.基于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分析[J].海外英语,2020(03):158-159.

[6]骆应吉.试论英语文学作品视域下典故的翻译策略[J].海外英语,2020(01):150-151.

[7]宋健.英美文学中典故的翻译考虑因素及技巧分析[J].家庭生活指南,2018(09):44.

[8]廖心千.分析英美文学中典故的英汉翻译技巧策略[J].农家参谋,2017(22):190.

[9]刘晶晶.翻译英美文学典故需注意的问题及策略[J].语文建设,2017(23):75-76.

作者简介:

艾淑勤(1981.10-),女,汉族,江西临川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和翻译探讨
关于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菜名英译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图腾文化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
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