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昭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学前教育提出了最新要求,幼儿园应将科学教育列为幼儿园重点课程之一,以合理的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热情,在学前阶段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积极打造幼儿园科学教育区,为幼儿的科学活动、科学探索提供适宜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
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各类科学事物,都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以具象化为主题,抽象概念相对薄弱,基于此,教师需要借助科学区的环境创设,带领幼儿走入科学世界,创设具有趣味性的科学区情境,引导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科学知识产生兴趣,并亲自动手体验科学实验,完成科学探索。因此,科学区的情境设计,需要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及其兴趣爱好相符,并具备一定的开放性特征及趣味性特征,可以充当带领幼儿打开科学世界大门的钥匙。
趣味型科学区情境的创设,需要从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需要为幼儿打造一个丰富且开阔的科学探究环境,让幼儿在科学区中感受科学知识,并借助科学区中各项材料完成科学探索与科学实验。与此同时,科学探索区须具备可以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功能,能够引导幼儿动手、动脑,主动完成科学探究。在科学区内可设置实验活动区,设计各类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科学实验,如多米诺骨牌、静电实验场、土电话制作、翻跟头的胶囊等,或投放各类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游戏材料,如迷你洗衣机、迷你污水处理设备等,还可通过设立科学观察展厅,展示人体模型、各类动植物标本等,以吸引幼儿的探索兴趣。
在精神层面,教师需要在科学区创设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活动区中快乐游戏,尊重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幼儿自主完成科学实验。
创设开放且具有趣味性的科学区情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能满足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索需求,是引导幼儿走进科学世界、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步骤。
教师需要在科学区为幼儿投放足量的科学探究材料,满足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实际需求。在投放材料时,尽量以生活化材料为主,以此拉近幼儿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幼儿体会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让材料激活幼儿的探索欲望,引导幼儿在科学区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另外,科学区投放的各类探究材料,需要根据阶段性的科学主题及时更新,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幼儿投放不同层次的探究材料,以满足幼儿需求。
例如,教学“磁力”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科学区为幼儿投放各类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金属纽扣、金属饰品、木棍、塑料片等,确保这类材料中既有金属物品,也有其他不受磁力影响的物品。之后,将这些物品放置在沙盘之中,为幼儿制作一个“寻宝”场景。寻宝游戏还可与大富翁游戏有机结合,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先将各式各样的物品放置在沙盘的对应位置,并用沙子覆盖好。幼儿手持吸铁石,在投掷骰子后,前进对应格数,在对应位置使用吸铁石进行寻宝。这时,部分幼儿便会发现有的物品可以用吸铁石吸上,但有的物品并不受吸铁石的吸引。之后,教师又以相同的原理为幼儿设计“解救小动物”游戏,在科学区中投放了各类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模型,利用极具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为幼儿讲解科学知识。
教师要让幼儿基于现实生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将围绕在幼儿生活之中的各项事物与科学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主题,激活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学前教育中,自然科学教育、田园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自然科学活动课程中,能加深幼儿对自然与科学的认知,激活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更多与自然科学接触的机会,引导幼儿走入自然,了解自然界中的科学。基于此,教师除了要在室内活动区域构建科学区外,还需要联动室外,构建室外科学区,引导幼儿在自然中体会科学的奥秘。
在创设室外科学区时,教师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根据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科学活动体验区,如室外植物种植区、动物饲养区、实验观察区等。在植物种植区,让幼儿自由播种植物种子,照顾植物的成长,并观察植物的成长过程,为幼儿讲解植物生长所需的必备养分类型,以此完善自然科学的教育。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深入大自然,感受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如在草坪、森林、公园等公共场所,带领幼儿观察自然生长的植物。在动物饲养区,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可爱且易于照料的动物,带领幼儿探索动物生命的奥妙以及生命的形成过程,了解不同动物之间的区别。在室外实验观察区,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制作“生态瓶”,与幼儿共同保护雨后自然形成的水洼,并长期观察,让幼儿对比自然界以及生态瓶中生态环境的区别,带领幼儿感知大自然的奇妙,让幼儿在室外活动区尽情体会科学的多样性,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室外活动区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接触自然与科学的机会,可以让幼儿深入自然之中。同时,室外科学区还可以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使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下感受科学的奥秘,并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与学习热情。
幼儿的生活经历不足、知识水平不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与认知,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以及课堂活动。此时,教师应为幼儿讲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人体的奥妙,通过各类新奇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科学学习兴趣。因此,幼儿科学课程中科学活动表现形式众多,且多涉及光照、黑暗、水、电等特殊环境。为满足幼儿科学课程的要求,教师也需要为幼儿打造多元化的科学区域空间,借助环境激活幼儿的探究灵感,帮助幼儿找到在科学活动中探索的方向。
首先,在设计多元化科学探索区时,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幼儿的思维及其探索行动,需要相对独立的环境,也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因此,科学区应相对独立、安静,尽量不要与游戏区等活跃、吵闹的区域相邻。其次,科学区应满足幼儿科学课程活动的要求,如有可调控的灯光,具备水源,可以满足幼儿科学探索的实际需求,科学区的空间需根据幼儿的数量及活动室的实际面积决定。在科学区,应设置专门摆放科学材料的活动区域柜,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幼儿的行为特征,要优化活动柜的摆放及游戏材料的安置,确保活动柜中摆放的游戏材料错落有致、整洁有序、层次分明,便于幼儿在活动中选择所需的材料。科学区的环境布置,应以与科学相关的事物为主,教师可以在活动区域的墙壁上张贴各类科学画报,摆放有趣的科学玩具,以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
科学区的空间安排,需要考虑到幼儿科学活动课程的实际需求,分析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及科学探索能力,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空间,并借助各类科学摆件、装饰品,打造极具科学气息的探索空间。
总之,在构建幼儿科学区时,教师需要分析幼儿的现实需求,为幼儿打造丰富多彩且能激发兴趣的科学园区,让幼儿在科学区中了解多样的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道理,并提供足以开展科学研究的各种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使幼儿具备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助力幼儿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