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不同情间共情生

2024-07-03 12:00Mio
大学生 2024年6期
关键词:陈白露北京人艺曹禺

Mio

2024年3月,冯远征导演的新版《日出》正式登上北京人艺曹禺剧场的舞台。3月23日下午,由北京人艺组织策划的2024年首期“非常有戏”戏剧沙龙举办(这是北京人艺在“‘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之“文艺行”机制中推出的公益品牌项目)。本次活动邀请戏剧评论家彭俐与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等院校的学子们一起品评戏剧、畅聊人生。

大学生们就新版《日出》展开讨论,畅谈各自的观剧感受,提出了自己在剧本结构、人物理解等方面的疑问,也在与彭俐的交流中,通过这部经典剧作发现了戏剧在当代的新生机。

《日出》是一部浪漫的诗剧

《日出》是曹禺发表于1936年的剧作,多年来历经多次复排重演,已成为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之一。在介绍曹禺这位戏剧名家时,彭俐以《日出》为例,将他的特点简洁地归纳为擅长写诗剧。

“曹禺的剧充满浪漫的诗意。我第一次看《日出》,看到陈白露这个名字时,就想到诗经里的那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曹禺在给人物命名的时候都充满了诗意。露水正是在日出时消失,而陈白露在太阳出来的时候逝世。这难道不是一种诗意的感受吗?”

彭俐认为,剧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方达生的名字也是诗意的体现。“方达生这个名字也是有讲究的。达是通达,生是生命,‘方达生就是‘刚刚方兴未艾的生命,是一种美好的萌芽状态。这种萌芽在哪里呢?在曹禺心里。”

活动现场,有一位同学对《日出》的几个版本进行过比较研究。他认为,曹禺刚刚发表这部作品的时候,许多剧作家评论说第三幕是一个败笔,但在现在的演出中,第三幕仍然被保留了下来,为此这位同学甚是不解——为什么第三幕没有被删去?

实际上,这个问题自《日出》发表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彭俐认为,第三幕的存在与否应该从整体来看。“如果割去了它,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最后的那个光明没有铺垫了。陈白露再惨,也仍然锦衣玉食,她的黑暗是有限的。没有生死界限的黑暗面,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立体呈现。如果不完整地理解曹禺,撤掉第三幕就是釜底抽薪。其实曹禺特别愤怒的重重的一笔,就是第三幕。他把社会烂到根儿的东西在第三幕表现出来了,对日出的渴望才更加渴望,最后的光明才更加光明。”

这也是曹禺在《日出》中倾注的浪漫诗意。“《日出》写的是黑暗中的诗意,带给我们一种梦幻的感觉:日出的时候,生命却消失了。”

戏剧人物不能简单地贴标签

《日出》的主人公陈白露是一名风尘女子,沉溺于银行家潘月亭提供的锦衣玉食中无法自拔,青梅竹马的方达生几次想要帮助她离开,她始终没有答应。然而,这样一个看似自利的人却在小东西被追杀时选择帮助,并且后来还和方达生一起寻找小东西的下落。现场一位同学对陈白露这个人物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个人物会有两面性?”

彭俐借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话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陈白露虽是一位风尘女子,但她内心也有纯净的东西。”在彭俐看来,曹禺之所以了不起,正是因为他的作品蕴藏人性,而不是简单地给人贴标签。“人不是菜市场里的西红柿、黄瓜。你不能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好人或坏人。人性的复杂远远不是一句话说得完的,人的心理行为也是复杂的。为什么陈白露的行为看起来好像是分裂的?因为这部作品的原点就是人性。”

彭俐就同学提出疑问的剧情,阐述了自己的独特理解:“陈白露身上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她救小东西这个事儿。如果她不救这个孩子,我会觉得很苍白。她养尊处优还心安理得,但是她救了人,一下子就让我感觉到了剧作家写出了人性。”

经典之于当代的意义

在戏剧沙龙的现场,有同学看过不止一个版本的《日出》,但看到新版《日出》时,仍然会为之感动落泪。这位同学因此发出疑问:为什么《日出》这部戏一直不过时?“我感觉是因为曹禺通过陈白露这个人物表达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割裂。可是表达出了这些矛盾和割裂之后呢?就像《娜拉出走》一样,艺术家没有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我看很多艺术作品都有这样的感觉,看完后总是感到困惑,难道就一直这样困惑下去吗?”

这个问题引发了在场同学们的激烈讨论。一位就读于财政学专业的同学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日出》这部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撕碎,既让观众感到震撼,也让观众为了不知道能做什么而感到无力,这正好反映出了戏剧的本质:舞台表达要有观众的反应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戏剧演出。

“戏剧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的,它更像是把生活中种种闪光的、阴暗的片影收集起来,通过艺术的手法、更缜密的思考,重新构建出一种新的东西。当观众看演出的时候,看到的不只是故事,也看见了他们自己。观众因为看戏产生感触,才会去思考现实中还能做些什么。当他看到镜中的镜影时,相当于把目光从一种被生活的繁华和快节奏所蒙蔽的表象转向去看向自我。意识到自己能做什么并为之发问,这本身也就成为一种意义。”

这位同学的阐述得到了彭俐的认可。他认为,艺术家往往只提出问题,不提供解决方案。“这个社会永远是向前进步的,人类心灵深处美好的东西才是生生不息的。”联系此前另一位同学对于陈白露这个人物的疑问,彭俐讲述了他对于经典作品在当下的意义:“陈白露这个角色可同情,也不可同情。但她让你有这种复杂的感情,这就是戏剧的魅力。戏剧就是为了像你们这样能共情、能感动的人存在的。能够被美好的作品触动,我们就没有白看一部戏剧。”

最后,彭俐对渴望走进剧场、接近艺术的年轻人提出了建议:“要看经典。”同时,养成阅读的习惯,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找来剧作家的传记看一看,了解剧作家的生平,有助于多角度地了解剧作。

责任编辑:陈思

猜你喜欢
陈白露北京人艺曹禺
浅析话剧《日出》中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塑造
从女性解放角度分析《日出》陈白露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日出》文本细读:陈白露之死
浅析《日出》中陈白露的自杀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孤独而高傲:北京人艺60年
曹禺三下“鸡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