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玺 张芯悦
[收稿日期:2024-01-21修返日期:2024-03-11
作者简介:王 玺(1982-),女,汉族,四川江油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芯悦(1998-),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赛教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1802047139。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摘要】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文化是在汉服外在形式下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经济和美学价值等内在价值意蕴,以及通过其服饰制度所展现出来的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将其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扩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汉服文化的教化功能,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汉服文化;价值意蕴;教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G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4)03-0103-0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汉服文化历经四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历史、美学等价值意蕴,对其研究有助于新时代汉服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关于新时代汉服文化育人功能的研究,对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高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素养和文化底蕴具有积极作用,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
一、汉服文化的历史演变及价值意蕴
(一)汉服文化的历史演变
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辽阔的地理疆域和多样的生活习俗使得各族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且风格迥异的服饰体系。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指从黄帝时代至明朝末年这四千多年间,以华夏礼仪文化为核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格特色,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汉服展现了汉民族独有的服饰风格与饰品特色,与其他民族的装束体系形成鲜明对比。汉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承载了具有历史和人文特色的扎染织绣等杰出工艺,蕴含审美价值、思想价值与历史价值、民族服饰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服饰文化体系。
在四千多年汉服发展史中,汉服被划分为上衣下裳和深衣两种不同的服制体系[2],其中深衣制作为汉服服制的一种典型代表,最能集中体现汉服服饰文化。深衣为上下衣分裁而后缝合,被体深邃,因而得名。《礼记》记载:“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敝渭之深衣。”①“深衣”是诸侯、大夫、士阶层的家居服,同时也是庶人的常礼服。它的起源、发展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演进息息相关。同时,其形制还体现了一定的礼仪、制度。《礼记·深衣》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②说明古人穿的深衣有特定的尺寸和样式,必须合乎一定的衡量标准和制作要求[3]。圆形的袖口,象征圆规,是为了举手抬脚都合乎礼貌;方形的交领,象征品行方正;背部的缝合线延伸至足部,象征着道德的正直;服饰的下摆设计仿若秤杆与秤锤,代表着公正无私。在这些设计中,“规”与“矩”体现了公正无私的精神,“绳”象征着正直的品质,而“权”与“衡”则传达了均衡与公正的理念。
深衣的服制,显示出严格的宗教礼法制度,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儒家思想和传统的礼仪制度[4]。与服装相对应的配饰也有其特定的文化喻义,如玉佩喻指君子,古语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③,佩戴玉石旨在不断自我警醒,追求如玉般纯净且柔和的人格特质,确保行为举止始终体现高尚的德行。
汉服文化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在四千多年历史人文变迁中逐渐形成具有汉民族风格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以及服饰体系蕴含的精神文化体系[5]。是中国自三皇五帝以来延续至今的关于织造和染制等杰出工艺技术、人文精神和美学鉴赏的融合产物。
(二)汉服文化的价值意蕴
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汉服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变迁、人文素养和精神追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研究汉服文化的价值意蕴,有助于发挥其育人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认同感。
1. 汉服文化的审美价值
汉服是中国历史特有的产物,其审美价值也具有相应的时代特征。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影响,尤其体现在色彩、材质和式样等方面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汉服色彩美学包括色调的选取和色彩的搭配,选取和搭配遵循阴阳五行学说,体现出古人对自然法则、伦理道德和哲学理念的理解与尊重[7]。据《考工记》记载,五行分别对应青、赤、白、黑、玄五种正色的色彩[8],汉服便以此为基础,结合各种间色,形成富含象征意味的丰富色调[9],诸如象征天空的玄色、大地的黄色、纯洁的白色、热烈的赤色等④,它们在不同时期的汉服中巧妙搭配,反映出时代审美的变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10]。汉服的材质美是中国古老纺织技艺的生动诠释,其原料丰富,制作工艺复杂精细,展示了汉民族卓越的手工技艺和文化智慧。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从事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纺织技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汉文化特征[11]。随着中国与周边各国的贸易往来,丝织品因其精致的纹样和别致的色彩搭配在海外声名远扬,成为中国“丝国”美誉的重要基石。样式上,汉服的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等结构[12]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审美倾向和人文精神。“袖宽且长”被概括为汉服礼服典制的共识特点[13],身着汉服,彰显出一种华贵、优雅、严肃与轻盈并存的独特气质[14]。汉服将结构与思想统一,体现出了“中和之美”[15]。
2. 汉服文化的思想与历史价值
汉服不仅仅是服装,其深衣制等服制体系蕴含了严谨的礼仪制度与深厚的儒家思想,如服装结构和装饰物(玉佩等)均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传递着古人崇尚的正直、公平、节制、大公无私等道德观念和人格理想[16]。孔子云:“见人不可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⑤荀子云:“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⑥汉服文化包罗万象,其蕴含的思想价值细腻又充满张力,为我们观测古人的精神向往开辟了一种新颖的观察角度[17]。在古代,儒家文化虽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将政治与宗教融为一体,然而它也将服装文化纳入了政治权力的体系,其影响力延续了将近四千年,可与西方宗教对服装的影响相提并论[18]。汉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在各个历史时期,汉服的色彩、材质和式样均呈现出变化,这种演变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反映出与时代特征相一致的特质。例如,中国古代的五德之说,夏是木德,崇尚青色;商是金德,崇尚白色;周是火德,崇尚红色;秦是水德,崇尚黑色[19]。因此,汉服折射出历史上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演变。
3. 汉服文化的民族服饰价值
《左传·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⑦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誉,拥有着五千年五彩斑斓的文化历史,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极其深远。然而,当代中国人的衣着服饰基本西化,缺乏民族文化积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构成了“文化自信”⑧的基础,同时兼具外在物质文化的富足和内在精神文化的认同,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中国人要树立文化自信,就要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正确认识滋养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当下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20]中华民族的服饰是中国向全球展示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媒介之一,而汉服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典型的代表。因此,汉服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育国民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1]。
4. 汉服文化的经济价值
汉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传播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生活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前,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众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正积极挖掘文化产业的经济潜力,并提升其在整体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该产业的价值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汉服文化除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之外,对于中国国际形象提升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汉服文化的演进越发强调其经济价值。汉服文化产业,涵盖服装设计、制造、销售等多个环节,显示了汉服文化的传播和相关文化教育及其衍生影响等对中国经济整体循环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汉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一)汉服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汉服文化在当代发展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历程,特别是在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高效传播,汉服文化逐渐在中国乃至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2001年上海APEC峰会期间,领导人身穿的“新式唐装”[22]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华传统服饰的热烈讨论,从而催生了对汉服概念的重新认识和建构。汉服不再仅仅被视为汉朝的服装⑨,而是被定义为自黄帝时代至明末清初,华夏民族主要居住地所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风格,特点是右衽、宽袍大袖等。
随后,汉服文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002—2012年,一群热衷于汉服文化的年轻人在网络平台上集结,他们依据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自行设计和制作汉服,并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掀起一场“汉服运动”,唤醒了公众对汉服的认知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23]。其标志性事件包括王乐天身穿自制汉服走上街头,以及政府机构对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正式认可。
2013年开始,汉服文化发展进入了“文化认同”阶段,汉服从最初的小众圈子逐渐被广大青年群体所接纳和追捧,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汉服复兴运动”潮流。许多青年人将汉服融入日常生活,将其视为日常服装,身着汉服出席各种正式场合,自称“同袍”,并以此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同时,汉服文化的商业价值得到挖掘,原创汉服品牌如“明华堂”等相继涌现,将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辟了汉服产业化、市场化新道路。
伴随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效仿和借鉴,汉服由此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貌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窗口,汉服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高校和学术界,汉服文化也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通过探讨汉服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民族服饰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强化文化自信,进而引导其承担起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
总的来说,当代汉服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趋势,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鲜活实例。
(二)汉服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自衣冠,达于博远。”⑩汉服作为青年群体创造出来的“传统”,自出现以来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连结,与“华夏复兴”话语耦合,被赋予了“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涵。
新时代,本着复兴汉族传统服饰的信念,汉服文化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显示出了磅礴的生机。在遵循汉服发展历程前提下,汉服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认可与追求,甚至演变成一种潮流,继而带来了一场文化“复兴运动”。如今,“同袍”成了汉服爱好者们的别名[24]。“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本是《诗经 · 秦风 · 无衣》中对于友谊的描述,但现在“同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成为汉服爱好者们对彼此的称呼。除却服装外,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都热衷于研究古典文学、传统乐器和中国历史。由此可见,复兴汉服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和传承,也是对当下中国人精神文化的丰富与拓延。汉服文化复兴让我们忆起早已忘却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处?让我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重拾中华文化记忆。作为社会上最激情最蓬勃的群体,青年人理所应当担负起民族文化复兴的重担[25]。
近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意识的转变。在文化自信强烈冲击下,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作为符号被青年人挖掘出来,并形成“文化高地”,让更深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让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被遗忘”的传统文化。以汉服等为代表的中国礼仪文化载体,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及“华夏儿女”的文化归属与身份认同[26]。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文化环境受到了外来文化冲击,民族文化弘扬和保护成为刻不容缓的议题。“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上必不可少的教育主题。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汉服无疑蕴含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内涵。将汉服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的育人作用,不仅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畴,也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培养和道德建设。同时,以“汉服文化”为主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困境,汉服被极少数学生视为狭隘民族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表现。所幸热爱汉服文化的大学生依旧穿着汉服出现在公众场合,为当今校园和社会注入了文化自信和活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为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新鲜血液,也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汉服文化为载体,通过形象化的方式,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发爱国热情。因此,汉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三)汉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 传承中华文化
青年一代流行的文化注重个性的表达。正如歌曲《汉服》的歌词:“燕居束带黑领鹤氅,寒暑之宜直裰对襟,清明河图足绣云履”,汉服极具辨识度的外形、色彩和图案,能够彰显个人审美品位与风格,让身着汉服的大学生从千篇一律的服饰中“脱颖而出”,符合追求个性的表达需求[27]。同时,融合现代化的审美和创新性的艺术形态,当代大学生赋予了汉服新的生命力,汉服成为“潮玩”在大学生群体中被普遍认可[28]。汉服所蕴含的深层次民族精神内涵能够通过追求个性的大学生群体而被广泛传播与传承。
汉服作为纽带,连接了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中的大学生群体,彰显个性的同时也帮助大学生个人与群体实现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29]。
2. 增强民族认同
通过汉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早在春秋时期,先贤就将民族自信、文化认同与服饰文化连接起来。孔子给予颜渊的治国谏言是“服周之冕”,表明百姓只有遵守周朝时期的服饰与礼仪,才能安定国家。汉服文化承载的“仁义礼智信”?精神内涵在服饰中得到充分展现。汉服文化的流行体现了人们对和平自然、飘逸洒脱、宽厚仁爱等文化内涵的追求,以及对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公正的东方美德的推崇。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自然而然地将汉服文化打造成为文化自信的具体符号。汉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名片”被广为流传,展现了根基牢固、涵盖面广、底蕴深厚的文化自信,增强了国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呈现出不唯尚西方审美风格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内核和价值取向,体现出高度的中国化特点。
3.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汉服承载着中华传统的礼仪文化,汉服的式样和配饰都与特定的礼仪场合和行为规范相联结。学习汉服文化及相关礼仪知识,有助于大学生践行尊老爱幼、温文尔雅、恭谦有礼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汉服文化所承载的“礼制”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如《礼记》中所表达的“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揭示了礼仪文化对于社会秩序维护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汉服规制严谨、等级有序,体现了对“文明”和“和谐”的追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和谐”理念相辅相成,深化了人们对公共道德和社会秩序的认识。
汉服文化推崇的“仁义”精神,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其倡导的人际关系和睦、待人宽厚包容的理念,映射到现代社会中,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汉服文化中的尊重和礼让精神,恰如庄子所倡导的“逍遥”与“平等”,以及儒家主张的“人和”理念,均为构建公正、和谐社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持。
穿汉服、行古礼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汉服爱好者在研究和传播汉服文化时,往往展现出深深的爱国情怀和执着的敬业精神。此外,汉服社群中的交流互动,强调诚信交往和友善待人,这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信”与“仁爱”精神高度契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行为上的具体体现。
汉服文化通过其独特的服饰礼仪及其背后的道德哲学,既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呼应和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今社会公众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石和鲜活的实践素材。
4. 树立文化自信
以汉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积累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他们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伴随着“一带一路”等国际交流的深入,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为全世界人民所赞誉。新式汉服兼具中国传统服饰风格和现代服饰审美理念,是不同国家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产物,是中国形象的组成元素,也是国家形象的具象化表现。新式汉服不仅符合当代审美也保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底蕴,让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共同作用,建立了历久弥新的服饰规制,形成了新的中国特色服饰文化,构建了国家文化和国家形象双向互动的格局。汉服成为一种融合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顺畅地表达,这种文化的交融和接纳,体现了中国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体现了“包容互通”的新时代国家文化形象。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的中国姿态和传递的中国声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也随之快速升温。文化的自豪感需要具体、鲜活的典型人文要素维系和支撑,而汉服文化正是一个理想的“文化宝典”,蕴含千年的人文历史价值,能够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寄托了青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汉服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不仅仅需要培养人才,更要培育人才[3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和民族认同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汉服文化这一青年群体最能接受的途径,以“普适”的教学方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1];如何通过汉服内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美德,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覆盖面,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研究课题[32]。
(一)营造汉服文化氛围
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需予以关注,敏锐捕捉汉服潮流的动向。对校园内的汉服文化进行有效引导,激励大学生创建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与组织,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以举办相关活动,从而为汉服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开辟途径。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汉服爱好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学生举办如成人礼、古风音乐节等有特色的汉服文化比赛和宣传活动。除此以外,利用搭建学生与企业、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平台,在全社会掀起保护汉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浪潮。同时,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33]作为弘扬汉服文化的宣传路径:一是扩大汉服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影响力,为大学生汉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利用汉服文化宣传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宣传推广机会,扩大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影响力。
(二)开设汉服文化课程
高校应当开设汉服文化相关的服饰文化课程,以深入探讨汉服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为教学目的,以汉服的典制、纹样和配饰为重要教学内容,面向大学生开展通识教育。第一,根据大学生兴趣爱好和知识需求设计对应的教学方案,编写汉服文化相关教材,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还原汉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大学生从内心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大学生对汉服文化的认知。第二,设计例如国风配饰手作、汉服纹样纹饰发展系列讲座等实践教学环节,并设计相应的考核细则,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认知紧密结合,增强大学生对汉服文化研究和保护的参与度,对汉服文化、民族文化的认知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覆盖面,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打造汉服文化研究基地
针对大学生群体还可以建立汉服文化研究基地,为汉服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长效保障机制。做到专事专办、专款专用,为汉服文化素材的存档、汉服活动的举办、汉服课程的开设和汉服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提供场地、资金和人员的支持。第一,聘请汉服文化专家作为指导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进行师资培训,编写教材教案,扩充在校教师的汉服文化知识,增强大学生汉服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教师将汉服文化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能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在汉服文化管理机构、汉服文化研究爱好者和大学生(包含社团等学生组织)之间建立沟通桥梁,鼓励大学生围绕汉服文化开展创新创业和思想理论研究,由点到面,由理论到实践,全面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宣传路径,提升文化自信。第三,定期组织开展汉服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研讨汉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共享研究成果,推动汉服文化研究不断深入;依托大学生汉服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开展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等活动,推进汉服文化研究、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同时,汉服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有积极作用。
(四)深度探究汉服文化的人文内涵,发挥汉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称,服饰成了人民精神面貌和品格价值的体现。因此,汉服作为文化载体,不仅能够体现中国传统人文理念,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汉服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汉服文化中蕴含的人文和精神价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极具价值的教学素材。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从“君子常佩玉”的探讨上升到“仁、义、礼、智、信”等中国古代美好的人文品格。汉服文化内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美德值得发掘和弘扬。因此,可以通过汉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提升文化自信。同时,汉服的设计和演变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精神,通过汉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为大学生在刻苦求学和科技创新道路上的前行动力。
结语
汉服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人文历史的知识宝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研究汉服文化对中国的人文、历史、经济和文化价值都具有积极作用。探究汉服文化的意蕴,将汉服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作用,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畴,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树立。大学生汉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吸纳汉服文化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创新文化交流和教育形式,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增强汉服文化的感染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出自《礼记·深衣》,所以称之为“深衣”,是因为其他的衣服都是上衣与下裳分开的,而深衣则是衣与裳相连,上下形成一个整体,就像道家的“天人合一”一样。这种设计理念深邃且厚重,故称之为“深衣”。
② 出自《礼记·深衣》。表明古人穿的深衣,是有一定的尺寸样式的,以合乎规、矩、绳、权、衡的要求。
③ 出自《礼记玉藻第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玉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儒家思想中,将君子的人品与玉的品质做类比,不仅有“君子比德于玉”,更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不仅要以玉作为君子之德的参照,还要让玉不离身,时刻提醒。
④ 出自《周礼·画缋》,古人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颜色间的搭配,应用于服装的不同部位或形成不同的图案,来表达不同的寓意。
⑤ 出自《大戴礼·劝学》,孔子服饰文化观的独特之处,即孔子对于中国服饰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之处,在于他从礼入手,不讲服饰的实用功能,也不关注服饰的美感效果,而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从服饰美学中提取出服饰之“文”与服饰之“质”的关系命题,并将“仁”纳入“礼”的内容,在道德的高度进一步地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中对服饰的这一审美要求,并将服饰的审美思想由外在的形式深化到伦理道德的层次上的“尽善尽美”,形成了造就中国服饰文化特色的服饰伦理学说。
⑥ 出自荀子《荀子·修身》,表明人的意志思虑、饮食服饰、容貌态度、进退趋行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⑦ 出自《左传·定公十年》,表明中国有着注重礼仪的传统,因此被称为“夏”(华夏);同时,中国也有着华丽的服饰文化,因此被称为“华”(中华)。
⑧ 出自《后汉书·舆服制》,汉服这一服饰体系,始于黄帝制冕服,经过尧舜时期的不断发展完善。
⑨ 出自天涯在小楼(原名方哲萱)的随笔,网址:https: //www.aihanfu.com/wen/845/。
⑩ 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描述的是秦军战士出征前的同仇敌忾的高昂士气。
? 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出自《孟子·告子上》,为历代儒客推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5(01).
[2] 裘江. 胡化·汉化·涵化: 蒙元时期“华夷之辨”的嬗变——以绘画人物服饰“左右衽”变化为中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11): 80-88+184.
[3] 胡洁. 以服饰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传承[J]. 棉纺织技术, 2022(8): 90.
[4] 曾凡清. 基于中国传统服饰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J]. 印染, 2022(2): 90-91.
[5] 尹剑. 传统文化的新意表达: 汉服、汉服运动及其文化复兴[J]. 艺术百家, 2021(6): 181-185.
[6] 张璐. 传统民间地域文化与传统服饰装饰美[J]. 棉纺织技术, 2021(6): 105-106.
[7] 高一萍. 汉服中的色彩与审美研究——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J]. 印染, 2019(15): 61-62.
[8] 陈希. 中国传统服饰中图案的设计内涵[J]. 染整技术, 2017(10): 59-62.
[9] 李维贤. 形似与形上——中国民族风格服装设计分析[J]. 丝绸, 2017(4): 52-59.
[10] 张姣. 从汉服风貌观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文化传承与运用[J]. 染整技术, 2016(11): 17-19.
[11] 周伟. 衣冠上国今犹在礼仪之邦乘归梦——华夏衣冠设计初探[J]. 四川戏剧2016(1): 115-117.
[12] 罗祎波. 兼收并蓄与吐故纳新——中国古代服饰融合性思维的显现[J]. 丝绸, 2009(4): 47-49+54.
[13] 徐蕊. 从汉墓出土“遣策”看西汉服饰[J]. 中原文物, 2010(5): 70-73.
[14] 柳茂君. 从道德体系建设看传统文化的传承[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7): 38.
[15] 高云兵, 黄萍, 骆王琴, 等. 礼和善:传统“徽式”服饰的演变规律[J]. 丝绸, 2020(4): 76-82.
[16] 王燕. 以礼养德以德育人[J]. 人民教育, 2022(21): 113-114.
[17] 王慧. 汉服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S2): 203-205.
[18] 危莹. 推动汉服运动复兴传统文化——评《汉服归来》[J]. 上海纺织科技, 2022(11): 67-68.
[19] 尚慧鹏. 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的推广路径研究[J]. 棉纺织技术, 2021(12): 91-92.
[2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QL]. (2017-01-25)[2024-04-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eqid=f7b67ff10001e5d00000000464599fd4&wd=&eqid=b6ba1d4c00029c8700000006646728b5.
[21] 仇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理论观察, 2020(2): 126-130.
[22] 周星. 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J]. 开放时代, 2008(3): 125-140.
[23] 李春丽, 朱峰, 崔佩红. 基于亚文化视角的青年“汉服文化”透视[J]. 当代青年研究, 2015(1): 40-46.
[24] 陈立明, 刘炳辉. 复兴一代:“95后”大学生的时代特性剖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107-116.
[25] 李洁明. 社会转型期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7): 134.
[26] 刘佳静. 新媒体语境下汉服趣缘共同体的建构——以“福建汉服天下”为例[J]. 新闻爱好者, 2016(5): 67-70.
[27] 王新宏. 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源泉——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8): 121.
[28] 魏鹏举. 文化经济学视野下的“汉服热”——本体文化自觉与服装产业细分不期而遇[J]. 人民论坛, 2021(27): 100-104.
[29] 杨雪, 张冉, 孔令旭. “传统”的再造与流行——对青年汉服文化演变逻辑的考察[J]. 当代青年研究, 2022(2): 40-47.
[30] 姜娜. 从文化行为到认同表达: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野下汉服文化的流行及争议[J]. 上海文化, 2022(10): 94-103.
[3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32] 刘国菊.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探析——评《文化觉醒与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6): 140.
[33] 梁辰宇, 刘玲华, 李建中. 新媒体平台上汉服品牌形象对购买意愿的影响[J]. 针织工业, 2021(12): 63-68.
On Value Implication, Education Func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Hanfu Culture
WANG Xi1, ZHANG Xinyue2
(1. Alumni Association Offic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2. School of National Defense &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Abstract: Hanfu is the traditional clothing of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culture of Hanfu is the internal value implication of ideology, culture, economy, and aesthetic value contained in the external form of Hanfu,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system with Chinese etiquette culture as the theme displayed through its clothing system, which has a deep internal connection with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Its effective integr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conducive to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more conducive to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Hanfu culture, cultivati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nhancing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words: Hanfu culture, value implication, moralization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