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调《一首桃花》的音乐分析

2024-07-03 08:23孙菁菁
音乐世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演唱分析曲式结构

〔摘 要〕咏叹调《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的重要选段,本文对其曲式结构、乐谱、歌词、演唱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说明这首咏叹调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一首桃花》;曲式结构;演唱分析

咏叹调《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的重要选段,由周雪石作曲,歌词为诗人林徽因于1931年创作的同名散文诗。该曲节奏鲜明,表达了丰富的情感。通过对歌词的分析,发现其结构严谨,每句几乎都是 6—8 字,且韵脚整齐。句式结构多为 4-2 式、2-3-2 式,呈现出诗词的规整。笔者对该咏叹调的各个音乐要素,包括节奏、旋律、歌词以及演唱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探讨这首咏叹调的艺术特色。

一、《一首桃花》的曲式结构

首先,从整体音乐来看,《一首桃花》采用了单二部曲式创作,前奏部分由小提琴开始歌曲的第一个音,随后钢琴和大提琴同时加入,钢琴伴奏大量选择了三连音的节奏型,烘托出小提琴的主旋律,增加了歌曲的诗意。第一部分选择了中速偏慢的速度演唱,第二部分则采用了相比第一部分稍快的速度演唱。咏叹调采用的是3/4和4 /4拍的一个节拍交替使用。整首歌曲的速度为行板,充盈着优雅的气质和柔和的情绪。旋律采用了宣叙调和咏叹调,曲风注重抒情性和艺术性,伴奏在采用钢琴伴奏的同时加入了小提琴和大提琴,更加显露了剧中林徽因角色的典雅、高贵,展现了一代才女的风姿。极富诗意的歌词加上灵动的旋律,无疑让《一首桃花》成为了整场歌剧的亮点。

二、《一首桃花》的乐谱分析

引子部分的调性为g小调,调性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可分为较完整的三个平行乐句(第1-4小节,第5-8小节,第9-12小节),标准的4+4+4乐句结构。此段的织体音型中不包含人声部分,为纯器乐演奏的歌曲前奏段落;由钢琴、小提琴(I,II)、大提琴共同完成,音型织体较为丰富。首先钢琴奏出的g小调主和弦(见图1),以弱拍起始,采用g小调的属音并升高八度,由小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展开旋律,钢琴部分以主和弦的转位作为和声铺垫,由此确立了整首乐曲的音乐基调和调性色彩(为小调式);钢琴伴奏声部主要以柱式和弦与流动式的三连音音型为主,搭配小提琴与大提琴较为温暖的弦乐音色。小提琴与大提琴在前奏部分主要还是以类似副旋律声部与钢琴伴奏做呼应与搭配,可发现从第一小节起小提琴与大提琴就以互动的方式交替进行(见图1),在第3小节时与钢琴伴奏同时演奏三连音音型,随后在第 5小节处又与大提琴以相隔八度的形式出现以稳定旋律声部。在和声方面,从第二乐句开始(第 5小节起)偏向于下属功能组,在 VI级与Ⅳ级之间频繁的离调转换,追求新的和声色彩(又不脱离原调g小调)(见图2),最终以钢琴伴奏织体的快速琶音音型进入到V6和弦(见图 2第10-12小节),为A段开始的歌曲旋律部分以及主要调性g小调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而从A段开始(第13-25小节):调性上依旧延续引子部分的 g小调,调性也趋于稳定;可分为两个不完整的乐句(第13-17小节,第18-25小节),体现为 5+8的扩展乐句结构。此段的主角自然为人声(歌曲旋律部分),钢琴伴奏作为器乐部分的主体承担了大部分的演奏,织体音型多为分解和弦来应和、衬托歌曲(人声)的旋律(见图2)。

接下来 B段(第27-37小节)作为歌曲的重要段落部分,该段中所有乐器声部都为完整演奏,小提琴与大提琴大多以相隔八度或三度的音程距离配合歌曲旋律进行,使得音乐丰富多彩,歌曲旋律饱满有力。钢琴伴奏声部以三连音配合柱式和弦的织体音型持续映衬在歌曲旋律与小提琴、大提琴演奏的背景之下,具有丰富流动音型的体现,和声转换也在钢琴伴奏声部中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的尾声部分(第 38-42小节)为纯器乐演奏段落,小提琴和钢琴的合作,与开始的旋律声部相呼应,更加烘托了这首作品的情感氛围。钢琴部分的连续琶音婉转且优美,让听众更加沉浸在剧情和角色中,令人回味无穷。

歌曲旋律已结束,调性稳固在bB大调上,为完整的 5小节乐句结构,构成尾声部分。在钢琴伴奏声部以柱式和弦不断交替演奏的过程中,和声进行从下属功能组进行到了属功能组的V9和弦,最后回到 bB大调的主和弦上形成了全曲的完满终止!(见图 3)作为歌曲旋律收尾,小提琴与大提琴交替以三连音的音型在钢琴柱式和弦加琶音为主的织体背景下形成了尾声部分的旋律声部,最后二者都落在了 bB大调的主音bB音上。宣叙调和咏叹调先后使用让整首歌曲的层次更加分明,情绪的递进更加自然。全曲多使用上下行音阶,使旋律有了诉说感和流动性,歌词中的语气得到了完整的表达,十分符合林徽因优美细腻的形象。

三、《一首桃花》的歌词分析

从歌词方面来看,歌词是歌剧中情感表达的语言媒介,周雪石选择的歌词与音乐融合得天衣无缝。歌词的语言优美而抒情,通过对桃花的描绘,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内涵。歌词的表达手法如比喻、隐喻等,为音乐增色不少,提升了整个作品的文学品位。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听众更容易被音乐所打动。例如:在《一首桃花》这首咏叹调中,林徽因展现了对美的独特感知与敏锐。对于美的持久追求使得诗中充满了轻盈与优雅的艺术氛围。

诗人以“桃花”二字拉开诗词的序幕,这是诗中所描绘的对象,而桃花二字却充满了整首诗。仿佛见到一位曼妙女子,她的谈吐宛如桃花般飘洒,她每个玲珑的字眼,就像朵朵桃花那样娇艳,使其他人脑海里无法正确地辨别此时此景到底是一位即将翩翩起舞的美人,还是所谓的桃花。而此时,诗句中的一个特写:“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是微风轻拂桃花枝头,从而花仙子翩翩起舞,飘飘然“在三月的薄唇边”留下“一瞥多情的痕迹”。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中桃花之美,以巧妙的笔法,拟人的姿态,不使用过多浓艳的色彩词汇,仅以舒缓、轻柔的语调将桃花的花瓣、花朵进行比拟,完美展现桃花婀娜妩媚之态。

整首诗充溢着诗人浓烈的爱美之情,读之使人身心愉悦。而诗的结尾以“一瞥多情的痕迹”收尾,这是桃花留下的痕迹,是春天的痕迹,亦是桃花之美的痕迹,更是一切美好事物的痕迹。这痕迹仅是“一瞥”,却因为它的“多情”而令人回味无穷。

四、《一首桃花》的演唱分析

因着对诗词的理解,在演绎时要更带着一种别样的美的情感去进行演唱。从咏叹调的第 27小节的“看那”开始,两小节转为 3/4拍律动,流动起来绕转,力度逐渐增强,同时结合音高g过渡到降a,带入了明亮的降 E大调的感觉。到第29小节的“微风里”时,再次转回 4/4拍节奏,而在第31小节“在三月”处回归中弱,至第 33小节的“一瞥”则变为弱。此时的三次“一瞥”演唱要有所区别,速度与节奏要做出明显的区别,此处像是在表达仿佛是空中半落的桃花,又如同少女的眼泪。接着到第 34小节的“多情的痕迹”可以和钢琴一起进行渐强的表达,结合和声音响,留下未说完的悬念感。在唱完“噢”后充分地做好呼吸,从而进行第二次的反复演唱,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反复第二次“看那”要比前一次气息更加律动,速度稍微加快,体现更加激动、饱满的情绪。此处和前面一次形成演唱对比,而在第 36小节的“多情的”后面进行充分的换气。接着在“痕”字后的速度减慢,但不拖沓节奏,到第 37小节的“迹”上的降b音高,产生和弦解决的色彩变化。演唱结束后,在尾奏中延伸情感和想象。

综上所述,咏叹调《一首桃花》是一首具有深厚音乐底蕴的歌曲,作曲周雪石通过对节奏、旋律、歌词以及演唱等要素的精心设计,创作了一曲旋律丰富、情感深刻的音乐作品。这首咏叹调不仅仅为听众呈现了一场音乐与情感的美妙盛宴,更蕴含着对人性、情感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参考文献

①孙小惠:《歌剧〈再别康桥〉唱段“一首桃花”的作品分析和演唱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

②王婉佳:《浅析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角色塑造和演唱技法分析》,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③周祝琳:《浅谈中国歌剧选段〈一首桃花〉的演唱与表现》,《舞台艺术研究》,2023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孙菁菁,韩国祥明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声乐美声演唱。

责任编辑:郑雪

猜你喜欢
演唱分析曲式结构
高山流水 颂知音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歌剧《江姐》选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
声乐套曲《冬之旅》第十一首《春梦》歌曲演唱分析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浅析亨德尔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的艺术构思
歌剧费加罗婚礼《你再不要去做情郎》演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