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盘鼓舞是汉代较为重要的舞蹈形式,带有汉代文化的独特风貌。画像中舞人表演时的击盘、踏鼓、舞袖等技术难度较高,情感表现丰富多彩。从遗存的汉画像石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盘鼓舞的动作形态,领略到盘鼓舞的神韵。本文以汉画像石中的盘鼓舞为切入点,一方面探讨盘鼓舞的审美特征,另一方面挖掘盘鼓舞的当代价值,以此丰富盘鼓舞的理论研究内容,同时为推动舞蹈学科建设提供基础性研究。
〔关键词〕汉画像石;盘鼓舞;审美特征;当代价值
汉代是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发展繁荣的朝代,汉代舞蹈也自然受其深刻影响。汉代舞蹈活动兴盛,舞蹈水平大幅度提升,涌现出一批舞蹈形式,盘鼓舞就是其中之一。在汉代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几乎门庭若市、高朋满座的场合都有盘鼓舞表演。盘鼓舞是汉代乐舞中广为流行的一种以盘、鼓为基本舞具,舞人随节拍跳踏的独特舞蹈类型。盘鼓舞具有高超的技术性,但又不失舞蹈的美感,在舞者的肢体中体现着汉代繁荣昌盛的氛围,呈现出汉代独特的审美特征。目前最能直接反映汉代盘鼓舞形象的史料,除了文献资料中对盘鼓舞动作、场景的记载,出土的汉画像石舞蹈图像更是印证了盘鼓舞的生动,这些图像资料将汉代盘鼓舞的形态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汉画像石中的盘鼓舞
汉画像石是汉画艺术的一种,兴起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汉画像石中的内容包罗万象,琳琅满目,与汉代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汉代人将对现实生活场景以及逝者升天世界的想象刻画在砖石之上,是汉代社会和民俗风情的缩影。在众多的汉画像石中,舞蹈图像是一个非常显著且重要的存在。迄今为止,已知的汉画像石中存在的舞蹈图像大致有建鼓舞、盘鼓舞、长袖舞、拂舞、巾舞、鞞舞、铎舞等。其中,盘鼓舞图像出土的数量较多,多发现于地上建筑和墓葬中。盘鼓舞,是将盘、鼓等道具放置于地面,舞人在盘、鼓上,或环绕盘、鼓进行表演的舞蹈。舞人在进行舞蹈时通常会随舞而歌,并用足击打鼓面敲出节奏。不同场合表演的盘鼓舞有着一定的差异,从性别上看,不仅有女性舞人,亦有男性舞人;从表演人数上看,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从道具上看,盘、鼓的数量、摆放的位置会有所变化。盘鼓舞图像在汉画像石中往往不是独立存在,常融于丰富的生活场景中,或涵盖在百戏中,或与其他艺术形式同时表演。比如,山东省济宁市青山镇画像石墓西壁石,图像中有一名盘鼓舞舞人正充满激情地上扬、挥动着衣袖,足下踩踏、敲击着鼓面。图像的另一边则跽坐着四人,这四人像是正在为盘鼓舞的表演进行伴奏。此外,庭院内还坐着许多正在观赏盘鼓舞表演的宾客。
二、汉画像石中盘鼓舞的审美特征
汉代舞蹈具有开放、创新、包容的特征,舞蹈种类、技巧、动作较有特色。汉代工匠们将盘鼓舞动人的技艺在汉画像石中雕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通过汉画像石可领略到盘鼓舞形神兼备、意境深邃的丰富神韵和非凡气度。盘鼓舞舞人在身体动作、技术、力量、控制与速度等多方面有着精彩的呈现,充分展现了汉代舞蹈的动态化美。
(一)击盘踏鼓
盘鼓舞以盘、鼓为道具,盘鼓舞舞人脚踏盘、鼓而舞,其所踏之盘通常都是倒置于地面之上,只有少数特殊情况是正放置于地面的,这种表演形式属于舞蹈中的特殊技巧。刘恩伯在《中国舞蹈文物图典》之《墓室壁画、雕刻中的舞蹈图像》中指出,盘鼓舞道具最少有一盘一鼓,最多至八盘一鼓,常见有七盘、五盘,还有四盘、二鼓等。比如,山东省济宁市青山镇画像石墓西壁石,图像中地面上有序地摆放着七盘一鼓;再如,河南省南阳市李相公庄出土的《许阿瞿墓志画像石》,图像中地面上有序地摆放着四盘两鼓,其中四盘呈菱形状摆放在中间,两鼓分别放置于菱形状四盘的左右两侧。
(二)长袖细腰
长袖细腰是汉代乐舞较为鲜明的特征之一,长袖与细腰的巧妙配合,形成了舞人肢体的动态美。有关长袖细腰的历史渊源,最早要追溯到西周雅乐体系《六小舞》中的《人舞》,“人舞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这是有关“长袖细腰”中长袖舞能够捕捉到的最早踪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使舞蹈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战国时期《楚辞·大招》中记载的“小腰秀颈”“丰肉微骨”体现出当时人们对“长袖细腰”之美的喜爱与推崇。汉代延续了长袖细腰的审美特征,舞人通过长袖使上肢得到延长,腰部动作增强表现力,形成“左折右倾”“拧腰腆胯”的绝妙姿态。盘鼓舞在继承了长袖细腰特征的基础之上,增加了舞人动作的技艺难度,丰富了舞人的舞姿形态。比如,河南省南阳市李相公庄出土的《许阿瞿墓志画像石》,图像中盘鼓舞舞人头梳双髻,身着长袖,穿戴束腰。通过长袖延长了手臂线条,并情绪高涨地将长袖上扬。佩戴束腰展现腰身,凌空腾踏,身体呈现出向前的动作姿态。舞人充分展现出纤细、灵活的动作形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三)刚柔并济
盘鼓舞讲究刚柔并济的形态变化。盘鼓舞舞人在表演时舞动长袖,左右交横,腰身曲折,体态轻盈灵活,展现出阴柔之美。在盘、鼓上踩踏翻转、腾踏跳跃,体现出阳刚之美。傅毅《舞赋》中记载“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详细阐述了盘鼓舞舞人在腰部动作形态上的变化。俯、仰两字指身体的前俯与后仰,以腰为轴,带动上半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进行不同方向、不同幅度、不同速度的转动变化。舞姿各异,优美矫健,可见盘鼓舞对舞人腰部柔软度、灵活性、控制力的要求之高。比如,《麒麟岗画像石石墓》图像中盘鼓舞舞人向前俯身,两只手臂向旁展开并与地面平行,一腿抬起,单腿站立。舞人的上肢动作飞扬飘逸,轻盈柔美,下肢动作奔放激烈,踏鼓击节。正所谓刚柔并济,张弛有度。
(四)技艺结合
盘鼓舞和杂技关系密切,似为长袖舞的杂技化表演。盘鼓舞往往不是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与音乐、杂技或其他艺术同台表演。在偏重技巧性表演的杂技影响下,汉代盘鼓舞舞人对艺术的要求极高,不断挑战着舞蹈动作的难度,同时借助舞具、舞服来抒发感情、加强美感。比如,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左石室第三石与嘉祥县满硐乡宋山村乐舞汉画像石都展现了盘鼓舞的高难度技巧,舞人腾跳至空中进行双膝双足的位置变换,在盘、鼓之间跌跪、腾跳、踩踏,并运用脚趾、膝盖、臂肘等身体部位敲击盘、鼓,发出具有韵律、节奏的错落声响,配合乐队演奏。盘鼓舞舞人既要在盘、鼓上腾跃,也要击踏出鼓声与节奏,可见盘鼓舞对舞人身体控制能力的要求之高,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舞人才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表演。
三、汉画像石中盘鼓舞的当代价值
对古代乐舞的研究是促进舞蹈生生不息的基石,也是推动舞蹈艺术繁荣昌盛的生命力。盘鼓舞作为中国古老的舞蹈形式,同时也充分反映出汉代的社会环境。对盘鼓舞的当代价值进行分析能够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让大众对盘鼓舞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与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丰富自身学科建设。
(一)丰富当代舞蹈创作
基于对盘鼓舞图像的理论研究,大量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如何使已有的静态图像转变为动态呈现。从史料出发,结合实践使盘鼓舞真实、生动地重现在大众眼前,是当代盘鼓舞研究者的愿景。凭借出土的汉画像石与《汉赋》中的文献记载,想要完全还原盘鼓舞的原貌几乎不可能,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始终缺乏盘鼓舞的连接动作与节奏记载,但研究者并未因此放弃,反而尽最大努力还原盘鼓舞的形态。20世纪80年代,孙颖教授根据中国汉唐古典舞的概念,编创出大型汉唐古典舞舞剧《铜雀伎》,其中,女子群舞《相和歌》是盘鼓舞复现的开山之作,舞蹈服饰为紫红色的连衣长袖襦裙,舞鞋由能在舞蹈过程中踏鼓发出声响的特殊金属物制成。舞蹈开始,每位舞者怀抱一鼓上场,带给观众优雅、端庄的既视感。舞蹈过程中,舞者一边跳舞,一边伴随着音乐歌唱,气势豪放、声势浩荡。孙颖教授依据史书文献和汉砖壁画中所描绘的静态舞姿,将原本只存在于史书、诗词、壁画中的“盘鼓舞”重新鲜活地呈现在舞台上,打破了大众对中国传统舞蹈的刻板印象。2021年,河南卫视和哔哩哔哩共同推出讲述华夏舞蹈故事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在节目制作、叙事模式、互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突破,打造出具有新形式、新内涵、新表达的舞蹈类综艺。《相和歌》在《舞千年》中进行了创新呈现,通过5G、VR等技术融入实景拍摄,以特效打造出铜雀台背景,突破舞蹈呈现的时空限制。2017年,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刘建导师工作坊“汉画舞蹈实验演出”,用《建木之下》《手袖威仪》《弄剑》《羽人》《逶迤丹庭》五个实验剧目将“左图右书”的碎片连接成一体,以实践理论的方式建构起五个叙事文本,其中《逶迤丹庭》为盘鼓舞的呈现。盘鼓舞作为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带有汉代的历史烙印,展现出汉代舞人肢体的美感,蕴含了汉代舞蹈文化内涵。通过盘鼓舞的现代再创作,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汉代人容光焕发的精神风貌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充实舞蹈教育内容
舞蹈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美育教育的重视以及美育教育的蓬勃发展,当代舞蹈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弘扬与发展盘鼓舞文化能够对盘鼓舞起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将盘鼓舞动作元素融入舞蹈课堂之中,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增强受教育者的专业化技能、身体素质,进一步促进受教育者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优秀传统舞蹈文化与当代舞蹈教育具有互通关系,将其普及不仅能够促进当代舞蹈教育的发展,也为推进盘鼓舞的当代呈现、拓宽盘鼓舞的传播路径提供一定的经验价值。
(三)推动地方文旅建设
近年来,全国各地常常会举办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可将盘鼓舞与文旅结合,突出地域特色,树立地方汉文化品牌形象,推动盘鼓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地方生产力和竞争力。文化创意产品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挖掘盘鼓舞中可用的元素进行设计,将盘鼓舞与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制作盘鼓舞周边,如书签、帆布袋、明信片等,能够让盘鼓舞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不仅弘扬了盘鼓舞文化,又推动了地方文旅建设,对地区文化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塑造传统舞蹈形象
当代舞蹈创作呈现出向中国历史脉络挖掘的趋势,让大众看到了更多与历史相关的新探索,体现出“让文物活起来”的创作热潮。如《散乐图》《富春》《簪花仕女》等,主题上依托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当前,我们能够了解到的中国传统舞蹈,除了部分活态遗存,基本上都是从古籍、壁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中得到。汉代舞蹈从舞蹈形式到艺术审美风格,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当下传统艺术文化的展现形式变得多元化,也可真正释放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魅力,让文化自信烙印在每一个人心中。
结语
中国传统舞蹈资源具有潜移默化且深远长久的意义,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依据遗存汉画像石中的盘鼓舞图像资料,探讨了盘鼓舞的审美特征和舞蹈技巧,如鼓舞击盘踏鼓、长袖细腰等,更是挖掘出盘鼓舞的当代价值,在重新编排的舞蹈中能让大众汲取到盘鼓舞丰富多彩的文化滋养,感受到盘鼓舞入神的气韵。盘鼓舞在散发着汉代独特芬芳的同时,又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独特地方文化的展现。
参考文献
①高众:《汉画盘鼓舞的舞人身份及其身体叙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
②魏代富:《盘鼓舞渊源及形态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刘雅琼,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舞蹈教育。
责任编辑: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