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宇,青年作曲家,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创作员,四川音乐学院作曲专业艺术硕士。代表作有:器乐作品 《二弦吟》《雅韵清音》《辛亥之秋》、长笛与单簧管二重奏《青粽子——四川清音主题变奏曲》 、交响音诗《烟雨故园》等;声乐作品 《巡逻路上》《等待号令》《玫瑰盛开野营村》《点名》《水墨》《我要回家》《一块豆腐》《故径琴台》《警察老张》《老街—水井坊》《都江堰》《蜀道追梦》等;音乐剧作品《快乐士兵》《军歌嘹亮》《蓝天女儿情》《生命通道》《大兵小爱》《永恒的瞬间》等;舞蹈音乐《太阳出来喜洋洋》《青山绿水》等,为获全军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剧目优秀剧目奖的大型音乐舞蹈诗《天空作碑》配乐。2018年3月28日于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 《蜀韵》
陈彦宇,这位一度深藏于军旅、执着于音乐的作曲家,用她的才情和坚持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从年少的音乐启蒙,到军旅的艰苦历练,经过了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的创作高峰,再到而今的转型与挑战,陈彦宇的音乐之路酸甜交织、苦乐参半,但每一步都铸就了独特的旋律。凭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陈彦宇步履不停、一路前行,继续自己的艺术生涯和美丽人生。
音乐与戎装
陈 彦 宇 的 父 母 虽 然 没有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但他们非常喜爱音乐,陈彦宇打小就能在家里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的优美旋律和悠扬歌声,家庭的音乐氛围给了她最初的艺术熏陶,也成为她感悟音乐艺术魅力的前提。陈彦宇 9岁时,哥哥的早逝让父母不再“放养”她,开始格外注重对她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技能便是其中之一。
陈彦宇的父母给她买了一台雅马哈电子琴,她也进入了峨影乐团跟随刘祖培老师学习演奏电子琴。在刘祖培老师的悉心培养下,陈彦宇不仅打下了一定的乐理基础,也习得了较为扎实的演奏技术,甚至在团体赛角逐中为自己所处的团队打赢了最关键的一仗。 因此,她14 岁就被特招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集团军,成了基层部队中业余文艺宣传队的一员。当时的陈彦宇正读初二,一想到要离开父母且独自前往第十四集团军的驻地云南省昆明市,就有些发怵。陈彦宇成绩也不差,但她彼时就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规划,她分析自身和情况的利弊,最终下定决心穿上戎装,成为军中绿花。年少的陈彦宇一直都有钢琴梦,但为了不给父母增添负担,她只把自己的期许写进了日记。几年后,这份期许偶然被陈母得知,陈彦宇的妈妈哭着给身在昆明的她打电话表明歉意,并执意买了一架二手钢琴运到了昆明,以实现她的“钢琴梦”。收到钢琴后,陈彦宇央求领导在军队的鸡窝辟出了一角当琴房,她喜滋滋地告诉我,这便是她的“鸡窝琴房”,也是她除却训练和休息外,在军营里待得最久的地方。或许自那时起,陈彦宇就下定决心与音乐深度绑定,再无其他备选。
进入第十四集团军后,陈彦宇在基层部队的文艺宣传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用音乐记录着军旅生活的点滴。在队长王涛的培养和鼓励下,陈彦宇打下了一定的乐理基础,并开始尝试进行歌曲创作。充实音乐创作理论后,陈彦宇跟自己的战友开始合作进行音乐剧的探索。由她作曲并编配的音乐剧作品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快乐士兵》获第八届全军文艺汇演创作二等奖;《军歌嘹亮》获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创作二等奖;《生命通道》获2008公安部文艺汇演创作金奖。
在第十四集团军期间的艰苦训练磨炼了陈彦宇的意志,而其间,她始终没有放弃对乐理知识的汲取和深化,还努力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始终保持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这些坚持都为她日后的音乐创作和丰厚的创作内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的高峰
随着才华的逐渐显露,陈彦宇被借调至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开启了她音乐创作的新篇章。在原成都军区 战 旗 文 工 团 的 这 段 时 间中,她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音乐剧作品以及晚会歌曲,其中不乏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这一时期是陈彦宇艺术生涯的创作高峰。
在陈彦宇看来,自己在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创作的这段时间不仅成绩亮眼,运气也十分不错,总能被评委或观众青睐有加。比如,她作曲的《巡逻路上》获第七届全军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玫瑰盛开野营村》《点名》分别获得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创作三等奖、二等奖。而陈彦宇作曲、董玉芳作词的歌曲《警察老张》《七十五厘米》均得到了热烈的反响,《警察老张》获国家公安部第十三届“金盾奖”,《七十五厘米》不仅在2013年《我要上春晚》节目得到了最高人气奖,更是荣获2015全军军旅歌曲创作一等奖。
运气总是有才能者的谦词。细究起来,陈彦宇创作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军旅特色,更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才是她作品广受好评的真正原因。以《七十五厘米》的作曲为例,陈彦宇很好地把控了军队题材的严肃性和入伍军人的年轻化之间的平衡,轻快的曲调在一定程度消解了军旅题材的庄严印象,更加贴合入伍军人的形象特色,但抑扬顿挫的语调又自带军队气质,让整首歌曲在军旅主题鲜明的同时不落窠臼、别出心裁。
在歌曲《七十五厘米》之前,陈彦宇已经创作了很多作品。但这首歌曲不仅得了奖,还迅速走红,这令她始料不及。当然,作品获得奖项是一种肯定,受到听众欢迎更是一种激励。陈彦宇经此一曲,也越发觉得词作家屈塬说的“人有人运,歌有歌运”这句话很在理。而她,只要一门心思搞好创作就行,作品的命运就交给听众去决定。
转型与挑战
2 0 1 8 年,随着军改的推进,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陈彦宇不得不面临着转型的挑战。离开了熟悉的军旅舞台,她开始了自主创作的探索之旅。虽然转型之路充满了不确定和挑战,但陈彦宇并未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军旅题材是陈彦宇的舒适区,经年累月的军队生活让坚毅的军人气质刻在了她的骨子里,因而她的作品很轻易地就能染带上了军队色彩。面对军旅题材,她总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但她不会止步于此,在将军旅题材的作品磨练得更加炉火纯青的同时,她也在更多的音乐门类和题材领域中进行探索。
纵有一腔热血和满腹才华,但平心而论,从军队退役后的转型不是件易事,尤其是对一心扑在创作、不懂得自我宣传和迎合市场的陈彦宇来说。这个时代的好处是人人都有机会被看见,但坏处也在于此,人人被看见的时代,更多人被埋没在洪流中,等待着被发现。但我认为,她应该被看见,连同她的作品一起。
2020-2021年间,陈彦宇作为音乐剧《想念红船》音乐主创进行创作,这次合作她倾注了不少心血和精力。这部音乐剧最后由解放军文工团线上献礼建党 100周年文艺演出,未能按原计划进行线下展演,这也是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为数不多的让她感到遗憾的事情。但面对这样的挑战,陈彦宇虽会苦恼,却不怨怼。她坚持创作,继续为音乐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陈彦宇的音乐之路,不禁为她的才华和坚持所感动。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陈彦宇会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继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音乐界贡献更多的力量。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和坚持,就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默默发着光
网上几乎没有陈彦宇的任何信息,只看到音乐作品有她的标注,创作是她在世界留下的独有印记。她在接受采访时都颇感意外,因为自己只活跃在创作界,音乐圈外的人很少知晓她。她不在乎自己是否被看见,或许也不希望自己被看见,但她想让自己的音乐创作被人听见,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一次比一次出色。
陈彦宇和她的好朋友——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独唱演员、国家二级演员刘怡都是内秀甚至有些藏拙的艺术创作者,我认为“默默发着光”是她们的共同特点,这或许也是吸引力原则的显化,让她们成为多年的挚友。作曲家和歌唱家在一起,总能碰撞出特别的色彩。刘怡是科班出身,陈彦宇总是向她请教一些专业的音乐问题,在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就跟她多番合作。刘怡是益友,她总跟陈彦宇分享音乐事业的规划,鼓励陈彦宇多多拓展创作领域,努力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听见。
刘怡打趣地告诉我,自己绝对不会在陈彦宇创作的时候去主动联系她。因为陈彦宇在创作时总是会全身心投入进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作曲中。采访陈彦宇的时候,她正在筹备并创作自己的下一部音乐作品。由此,我也得以体会到她对音乐的态度和对创作的专注。刘怡是这样评价陈彦宇的:“在音乐创作的专业领域里,她是一个特别刻苦钻研、努力上进、特别拼的一个人。作为朋友,她是一个特别善良、特别耿直的一个人,不仅有一副热心肠,也十分热爱生活。”
在访谈过程中,就能感受到陈彦宇是个性格爽朗的人,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和花花心思,她的直率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一起回顾她的创作经历,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中途她几度潸然泪下、语带哽咽。她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因为一直往前走,很久都没有回头看了,突然望了一眼过去,原来自己不知不觉竟然迈过了那么多坎儿,来到了今天。
红尘滚滚,时代车轮骨碌碌地只往前走,不会为谁停留。陈彦宇停不了,也不想停。就算要经历千难万阻,面对种种困境,她始终能及时整理好自己的思绪,收拾好自己的心情,怀揣着创作音乐的坚定决心,一直朝着前方行进。
作者简介
沈椿桃,四川大学文学硕士,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