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研究

2024-07-03 14:10李雯雯
新楚文化 2024年1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摘要】苏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性转化水平关系着区域文化治理的绩效。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苏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表现出强大的潜力,为苏北地区现代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但也应该看到,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阶梯式分布相似,苏北地区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向过程中还面临不同程度的问题和挑战,要从文化名片打造、文化产业升级、文化现代性元素挖掘等方面推进苏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使文化产业成为苏北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关键词】苏北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3-007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3.024

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苏北地区现代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包含两汉文化、漕运文化、海盐文化、山海文化等,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研究苏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对于繁荣地区现代化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研究缘起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将中国的鲜明特色转化为独特优势和成功实践的现代化。目前学界从话语出场、价值底蕴、文化自信等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化观标注了与西方不同的文化属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根”之所系,“魂”之所在(魏崇辉,2023)。浸透着传统文化血脉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出场实现了对西方文明强权话语体系的突破(颜晓峰等,2023),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陈慧敏,2023),使其成为有别于西方二元对立的政治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思维和刚健有为的奋斗品格等(陆卫明等,2023)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价值底蕴,体现了民族与世界的有机统一(李冉,2023)。作为中国的独特资源,传统文化承载着不同地区的文化符号、传统艺术和审美价值,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现代性转化(林国标,2023),可以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历史智慧和创意启示,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韩喜平,2023)。

根据研究现状,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文化体系构建、丰富内涵、价值特点等已有不少积极的探索,然而聚焦式解析区域性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向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事实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对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具有重要的指引功能。

二、概念厘清:苏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苏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苏北实践重要的内生动力。

(一)何谓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地方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生态系统,其中既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又存在一些与时俱进的挑战[3]。那么如何定义和甄别“优秀”?本研究部分借用物理学概念,从势能、动能、功能等角度进行梳理。第一,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传承不息的势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和传承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必然能够经得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在大浪淘沙中逐渐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甚至内化为当地群众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第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直面变迁的动能。经过历史传承中不断地损益变革,能够直面社会变迁,回应时代关切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以两汉文化为例,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行政机制等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启示意义;第三,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功能。在主体根基形成的同时,积极汲取其他文化有益的部分,兼收并蓄,包容共生。

(二)苏北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内涵与外延

江苏苏北地区是中国东部地区的地理区域概念,包括徐州、盐城、宿迁、淮安和连云港等城市。相比于地理概念,以地域为界的文化选题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明晰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尝试梳理苏北地区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相关的文化因子,对苏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探索性界定。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教授认为,可以用楚汉文化或两汉文化来指称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地域文化;也有学者将地域范围延伸,认为苏北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以徐州为中心,辐射宿迁的两汉文化、以盐城为中心的海盐文化、以淮安为中心的漕运文化、以连云港为中心的山海文化等等。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苏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结构。本研究倾向于采用广义的界定,从特殊性中抽象提炼出普遍性,进而对苏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进行研究。

三、实践困境:苏北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矛盾

尽管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文化领域建设发展的共识,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以苏北地区为代表的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延续,如何激活,在实践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一)文化资源丰富与文化名片薄弱的矛盾

文化名片是城市或地域文化的高度精练与浓缩,是优秀传统文化立体化、形象化的现实产物。应当看到,苏北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数量之丰富、质量之优良足以推动区域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但是现实中,两汉文化、海盐文化、漕运文化、山海文化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文化建设动能不足,城市文化“自说自话”,城市名片“存而不亮”的问题。苏北地区暂未擦亮对外展示美好形象的“金名片”主要表现在单打独斗不突出、区域联动不协调两个方面。第一,苏北主要城市的代表文化中,以徐州、宿迁为代表的两汉文化在苏北优秀传统文化中表现较为亮眼,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并称为汉代三绝,但是以两汉文化为代表的城市名片相较于西安以秦兵马俑为名片的汉代文化而言,还未为区域发展赢得应有的社会关注与经济效益。而苏北其他城市的代表性文化更陷入一种平稳发展,自我满足的循环;第二,相较于苏南地区深入人心的“江南水乡”形象,苏北区域协同的文化名片还未被有效开发,苏北这一概念依然停留在地理层面,还未上升到文化层面,遑论苏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表达。

(二)文化创新亟待突破与产业规模优势不足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苏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亟待通过现代化转向走出地区、走向全省、全国乃至于走出国门。但当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能级的提升密不可分。就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而言,经济发展基础好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先天优势。本文以2019年江苏各设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及占GDP比重为例,发现江苏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与经济整体情况呈现相似的梯度分布格局: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拥有更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苏中地区次之,而苏北地区相对较为弱势。通过2023年前三个季度的文化产业营收来看,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延续这种趋势。苏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向程度与文化产业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聚集密不可分,但当下江苏省的文化产业现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苏南地区洼地效应,文化产业人、财、物的资源储备明显超过苏中与苏北地区,苏北地区文化创新平台资源支持有待完善。

(三)文化历史基因浓厚与现代元素挖掘不足的矛盾

尽管苏北地区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孕育着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但其在表现方式、审美特征、艺术形态等方面与当今社会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向能否实现取决于疏离感能否转化为“新鲜感”,取决于能否掌握当今多元文化和审美旨趣下的现代文化传播话语体系。苏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感缺乏主要表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向的元素缺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深度尚浅,与现代生活融合度偏低等三个方面。首先,苏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挖掘力度不足。地方层面上,以陕西博物馆为例,其文创产品“马踏飞燕”以其极具喜感的设计迅速为人所熟知,助推陕西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向在文创领域实现了一次突破。相较之下,苏北地区代表文化融合度不高,用以现代性转向的文化符号尚未被充分挖掘。其次,随着文物活化风潮兴起,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所产生的极具现代感与美感的效果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向的关键路径。江苏省作为我国科技强省,苏北地区在科技产业中同样表现不俗,但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角度,苏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在科技融合层面还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向的过程中缺乏整体视角、科技视角,甚至未来视角。各类优秀地方代表文化中不乏一些神话传说、名人轶事,如何能以科技、科幻、科学的方式推动历史文化走出博物馆、走出教科书,是当下苏北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向必须直面的问题。最后,苏北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生活的结合度亟待提高。我国的传统造物文化历史悠久。18世纪中叶,在英国兴起一股中国热,一股模仿中国风格的风潮。自马可·波罗的时代起,中国就被描绘成一个高塔、丝绸和香茶的梦境世界[4]。“我们认为中国设计传统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这是因为自从新石器时代的大农耕形成开始以来,中国传统设计一直是我们民族造物文明中最主要的应用实体和承载方式。它是中国最突出的文化特征之一。”[5]这表明传统造物文化对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十分有效。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原本有机会走进日常的制造工艺逐渐“成为少数权贵手中的‘玩物”[6],失去了影响大众的机会。苏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向亟待与生活深度结合,创立携带独特文化元素、文化设计、文化价值观的苏北品牌。

四、破解之道:苏北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实际,将问题意识和对策意识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推动苏北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推动城市及区域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力。

(一)增强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名片

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重要的软实力支撑,通过挖掘苏北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各类举措使其与城市精神、区域精神、时代精神相连,构建亮眼的区域文化名片。第一,传统文化走出去。以徐州、宿迁、盐城、淮安、连云港为代表城市的江苏苏北地区地处长三角、大运河、华东、华北等多地区交汇的中心地带,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苏北地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要以突出城市亮点,注重协同共进为目标,搭建文化走出去的互动平台,围绕每个城市的特点展开叙事,以多元立体的视角拉近传统与现代的距离。同时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古老历史与新媒体传播的双向互动。第二,现代性转化举措引进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既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是相互融合的共生关系。苏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举措应当借鉴其他区域性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措施,提升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潜能。

(二)壮大产业规模,孵化优质项目

相较于苏南地区对文化类企业的吸引力,苏北地区文化产业的平缓发展对优秀文化资源的汇聚能力十分有限。但苏北地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离不开区域发展的“牛鼻子”,因此,一方面,要强化文化产业园区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以苏北五市的传统文化特色为依托,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多点开花各具特色,凝聚力量协同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警惕区域传统文化项目低水平均衡陷阱。例如当前苏北五市都拥有不同形式的主题乐园,但众多文化元素的叠加却无法形成类似迪士尼乐园的高品质文化项目,遑论苏北地区传统文化的输出。最后,“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实现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和支撑,因此苏北五市应当以协同促发展,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大对高端文化人才的引进和扶持。

(三)守住文化基因,挖掘现代元素

二十大报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阐述表明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意味着继承中华文脉,还需要反映当前的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塑造体现当代特征的文化产品和美学风格,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当代文化思潮、艺术流派和创新文化风尚[7]。挖掘、利用、创新传统文化元素是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向的关键步骤。第一,挖掘传统文化符号,通过当代艺术加工、创意改良等方式,以符合现代的叙事方式将苏北文化符号呈现在大众视野。第二,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提升传统文化的科技含量。以面对科技迭代的未来世界。尽管苏北地区初具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向视野,但是依然要在科技模式、文化领域、创新空间等方面具备前瞻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第三,苏北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延续中国历史悠久的造物文化,挖掘苏北地区传统文化的生活化元素,以物促文,以文增物。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本研究创造性地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苏北的文化实践,探索一条冲破“苏北意识”,冲破经济时空桎梏的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向之路。本研究局限性在于传统文化的定义泛化而宏大,本研究仅挂一漏万地选择了苏北五市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及其构成因子,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对传统文化的构成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探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

[2]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3]左康华.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学术研究,2022(08):175-176.

[4]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下[M].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95.

[5]刘伟冬.设计的文化力量[M]//杨志麟,主编.中国设计全集: 卷20.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

[6]傅克辉,周成.中国古代设计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6.

[7]管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新维度[J].东南学术,2018(06):1-9+246.

作者简介:

李雯雯(1989-),女,汉族,江苏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基本公共服务与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蹒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百鸟朝凤》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