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文学书写与情感表达

2024-07-03 14:10刘聚
新楚文化 2024年13期
关键词:情感表达

【摘要】诗歌作为主情的文学样式,一方面承载着书写者生命情感的流露和历史体悟,另一方面也彰显着书写个体和所处群体面对历史和现实时所共有的价值选择和认知判断。作为特殊场域下的情感载体,《天山牧歌》不仅深刻凝结了历史记忆与文学创作、社会生活和国家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且成了新疆地区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天山牧歌》的深入剖析,探究了其书在文学书写和情感表达层面的价值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其书对促进新疆地区民族融合和多民族文化交流,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共同体意识;文学书写;情感表达;天山牧歌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3-0026-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3.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和田地区科技局 2021 年立项课题“和田地区的政治抒情诗研究”(项目编号:202125)研究成果。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理论”①中认为,民族国家的建构是“透过共同的想象,尤其是经由某种叙述、表演与再现形式,将日常事件通过报纸和小说传播,强化大家在每日共同生活的意象,将彼此共通的经验聚在一起,形成同质化的社群”[1]。这一观点无疑强调了文学书写在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建构中的作用。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方面承载着书写者生命情感的流露和历史体悟,另一方面也彰显着书写个体和所处群体面对历史和现实时所共有的价值选择和认知判断。而在现在国家认同建构的动态过程中,通过诗歌文学来复刻“记忆之场”②并唤醒集体记忆,进而赋能国家认同,已成为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方式。

作为边疆抒情诗的代表,《天山牧歌》[2]是诗人闻捷于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诗作集合,主要收录了包括《吐鲁番情歌》《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在内的共计四个组诗、九首牧歌和一首叙事诗,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反映新疆少数民族生活和情感的诗集,也被认为是“我国建国十七年诗坛上最具特色的诗集之一”[3]。诗人用见证人的身份和视角,以新颖的富有民歌风味的格调,充满激情地歌唱了解放初期新疆地区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4]。在当下学界的研究中,从文学的视角出发动向探讨《天山牧歌》本身文学价值的研究不在少数,但从共同体意识角度来进行阐释的却不多见③。基于此,本文拟从国家意识建构的视角,尝试解构《天山牧歌》的文学和情感特点,并论述其在当下共同体意识建构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学书写

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中对民族国家的建构看法一样,历史记忆“不是一个既存的物理性实存,而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构建”[5]。《天山牧歌》是作者根据自身生活经历和历史见证,通过诗歌的形式,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了新时代的风貌,传达了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赞美,因而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背景。诗歌抓住1949年初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通过对民族历史的回顾、对民族英雄的歌颂、对民族信仰的描绘,强化了诗歌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诗歌是主情的文学样式,抒情已成为中国诗歌的传统,闻捷的诗歌却将抒情与叙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叙事的对象和抒情的内容相互依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方式[4]。

(一)创新的情感表达和抒情技巧

情感是人类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山牧歌》作为边疆抒情诗的代表,展示了作者迥异于其它抒情诗的独特的情感传递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与技巧。作者一改传统直抒情怀的方法,选择一些动人的生活片段,把叙事、抒情、绘景融为一体,创造了诗情画意盎然、情景契合无间的艺术境界:一是大量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描写新疆地区1949年后各族人民的新生活,使得诗歌充满了独特的边疆风情。如《苹果树下》和《种瓜姑娘》,成功地将爱情与劳动相结合,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描绘了新疆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活变迁。二是在表现手法上,善于选取动人的生活片段和简洁的景物描写,把叙事、抒情、绘景融为一体,铸成一种诗情画意交融的艺术境界。还借鉴了少数民族的口头诗歌和歌曲的特点,如重复、对仗、排比等,这使得诗歌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和多样。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技巧,使得诗歌既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二)丰富的艺术体验与自然美感

在《天山牧歌》中,作者积极运用富于地域色彩和自然情趣的画面,注重色彩感和构图感,给人以视觉感。如《远眺》中对博斯腾湖的描述:湖面上掠过雁群,白天鹅飞上蓝天,散布在湖滨的帐篷,飘起淡蓝的炊烟……[2]9此外,诗作中还广泛吸收了新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情感语言,如草原、湖泊、山沟、牧场、果园等画面秀美、色彩明丽自然风光,以及打猎、赛马、宴客、婚礼、舞会等风情浓郁、令人神往的人文景观,构成了独特艺术风格。“《天山牧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特征,就是在描写少数民族爱情生活时富于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少数民族色彩。无论是天山南北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是新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在诗中都有充分的诗意呈现,带给读者一种别样的审美体验。”[6]

(三)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叙事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是抒情叙事的一个突出风格。在《天山牧歌》的文学价值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作者用《古老的歌》中老牧人的悲惨歌唱,与《哈兰村的使者》中三位维吾尔族少年的成长经历相互映射,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将两个时代的对立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细致地刻画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家庭生活中流露出的幸福、欢喜的民族自然情感,来积极歌唱社会主义新中国为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带来的幸福生活新时代,同时表现了对旧社会压迫剥削的反对和对新时代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赞许。?

二、国家意识建构下的情感表达

情感的存在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决定了一件文学作品的价值。作为边疆抒情诗的代表,《天山牧歌》除咏颂爱情外,更重要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歌唱。作者“通过历史重构和现实书写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展示了各族人民对于新中国民族政策的认同,以及对国家强盛的渴望”[7]。从国家认同建构的角度看,《天山牧歌》所展现出的建构要素包括对劳动价值的肯定、对忠于祖国的赞颂和对共有历史的讴歌。

(一)对劳动价值的肯定

《天山牧歌》中处处体现着对劳动的赞美和肯定,甚至将是否热爱劳动诗作为衡量爱情的标准。诗作中对劳动价值的肯定表现为:劳动产生爱情,爱情在劳动中发展,伴随劳动季节、环节的更迭爱情随之加深。劳动果实成熟、爱情也随之成熟[3]。《葡萄成熟了》歌咏了劳动的画面:“马奶子葡萄成熟了,坠在碧绿的枝叶间,小伙子们从田里回来了,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2]28即便是牧人们坐在一起讨论自己的志愿时,依旧描绘了生产的场景——牧场上奔跑割草机、部落里开设兽医院、湖边站起乳肉厂、河上跨过水电站[2]17。可以说,《天山牧歌》中所涉及的劳动中的人们,不管是哪个民族,都属于劳动人民,这也正是作者所深情歌颂的。

(二)对忠于祖国的赞颂

《天山牧歌》中还大量描述了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诗作《告诉我》中叙述了守疆战士的爱情:“此刻,我正在漫天风雪里,监视着每一棵树,每一座山岗…我过去怎样现在还是怎样,我永远地忠实于你,像永远忠实于祖国一样。”[2]36-37在《夜谈》中,翻了身的穷苦蒙古族牧人“比了一个简单手势,我听到他心底的声音,蒙古人有了祖国,蒙古人永远跟着毛泽东”[2]22。在这些诗作中,无论是面对爱情,还是面对困难,抑或是面对来犯的敌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都无一例外表达的是对新中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在这些诗作中,‘祖国并没有作过多特意的解释,但无疑,它不仅对应着新疆天山南北,对应着各民族人民的祖居之地,也对应着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8]

(三)对共有历史记忆的讴歌

包含共同价值观和追求目标的历史记忆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在诗作《古老的歌》中,老牧人用歌声讲述了新疆地区1949年前生活在草原上的牧人悲惨的命运际遇:老艺人弹起他的二弦琴,唱出了一支悲凉歌……多少勇敢强悍的牧人,群起反抗草原上的暴君,一腔热血染红了无名野花,或者被关进罪恶的铁栅栏[2]75-76。

对比之下,《夜谈》则叙述了生活在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同胞的解放史和得救史:他生在“中华民国”元年,只有收税官记得他是“国民”,在那漫长的三十八年,他尝尽了人间的苦痛……他挑亮了小桌上那盏灯,灯光照亮了整个帐篷,三十八年过去了,穷苦的牧人翻了身[2]20-21。革命历史的共同记忆,将不同民族的革命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同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者之间不再有民族的界限,有的只是共同的革命记忆,而这些共同的集体记忆则构成了民族融合和国家认同的基础。

三、《天山牧歌》的价值意蕴

具有历史记忆的文学书写和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的情感表达,使得《天山牧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具有强烈社会功能和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历史记忆似乎看起来体现着一种聚焦于过去的时间体验模式,但它真正的聚焦点是现在。”[9]尽管《天山牧歌》是诗人闻捷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边疆抒情诗集,但它依然是我们今天维护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所必要的因素。

(一)引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天山牧歌》中广泛刻画了进行社会主义劳动的场景。如诗作《吐鲁番情歌》中的“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2]25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更隐喻了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劳动成果。而《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则进一步展示了新时代下,新疆各族人民如何齐心协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诗中描述的“千里驹”不仅是哈萨克牧人的骄傲,也代表了新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增进民族团结与融合

民族特色的引入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通过《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作者成功地将新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景象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和深入地感受到民族团结下的新疆社会生活的祥和与温暖。作者通过展示哈萨克牧人在寒夜中送马的情景“老牧人右手贴在前胸,谢过大家的深厚情谊……李永紧握哈萨克老人的手,连声说热合买提”[2]137-138,强调了新疆各民族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相互支持的精神。而诗中的“千里驹”象征着各民族间的友谊和合作,诗人用这样的形象比喻,突出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强调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强化了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的主题。

(三)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天山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诗作中,作者巧妙地将丝绸之路的壮丽画卷和各种文化元素融合,生动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魅力和文化丰富性。例如,在《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哈萨克牧人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情感,展示了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不仅为读者展示了新疆哈萨克族的独特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通过诗歌的形式,作者成功地将新疆的地域文化传递给了更广泛的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疆地区多元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边疆抒情诗的《天山牧歌》,不仅清晰地描绘了1949年初期新疆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更是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画卷。从文学书写上看,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集中展示了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在新时代中的生活变化和精神风貌。从情感表达上看,作者热情讴歌了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同胞对劳动、对爱情、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从价值功能上说,《天山牧歌》深刻地体现了诗歌在引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天山牧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开创了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学抒情诗新形式,不仅丰富了抒情诗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也为促进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注释:

①“想象的共同体理论”由美国著名民族主义和国际关系学专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根据安德森的定义,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但“想象”不意味着“虚构”和“捏造”,而是指向集体认同的“认知”层面,这种想象是“形成任何群体认同所不可或缺的认知过程”。参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②“记忆之场”概念由法国学者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提出,其认为记忆不仅塑造了个体经验,而且构建了我们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记忆之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空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可以通过交流和分享记忆而相互影响。相关论述参见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黄艳红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版。

③以笔者所见,现有研究多从爱情观、民族观或劳动观的角度审视诗集所表现出的文学价值,代表成果有侯凤超:论《天山牧歌》中的劳动爱情观,时曙晖《论闻捷政治抒情诗的民族特色——以<天山牧歌>为例》,以及姚洪伟《政治化语境中的爱情诗写作——论闻捷的<天山牧歌>》等。研究成果中涉及认同建构的仅有方维保的“天山牧歌”与闻捷的国族价值观构建。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6.

[2]闻捷.天山牧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3]侯凤超.论《天山牧歌》中的劳动爱情观[J].文学教育,2018(04):35-37.

[4]时曙晖.论闻捷政治抒情诗的民族特色——以《天山牧歌》为例[J].天中学刊,2013,28(05):49-51.

[5]赵琼.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历史记忆问题——以对共有祖先的追述为视角[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03):86-93+159-160.

[6]姚洪伟.政治化语境中的爱情诗写作——论闻捷的《天山牧歌》[D].重庆:西南大学,2009.

[7]赵永辉.个体情感·民族记忆·国家认同:闻捷诗歌新疆体验的三重书写[J].新疆艺术,2023(02):31-37.

[8]方维保.“天山牧歌”与闻捷的国族价值观构建[C].2014年中国西部文学与地域文化国际高端论坛论文选,2014:103-109.

[9]郭学松,方千华,杨海晨,等.作为象征载体的身体运动:乡土社会仪式中的历史记忆与认同[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06):45-50+57.

作者简介:

刘聚,男,研究生,和田师范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情感表达
关于声乐语言的美学元素探微
浅谈叶赛宁诗歌中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播音主持情感表达与言语交际策略分析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从沈周《自画像》看其晚年心境与作品的情感表达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谈朗诵对歌唱的作用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浅析材料在绘画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