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护理,“唐僧”有魔法

2024-07-03 12:01:38张子璇吴星潼
大学生 2024年6期
关键词:唐僧循证护理

张子璇 吴星潼

教学:“破”与“立”之间

2024年,王志稳主持的“护理研究”获评第二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其中,在线课程部分“护理研究方法”累计报名学习达8万多人。

这门本科生专业课倾注了王志稳大量的心血。2006年是王志稳参与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也是她执教“护理研究”这门课的第一年,她用心梳理课程的任务和定位,探索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把闭卷考试改为形成性评价。她认为,“这门课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考核学生整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这种评价方式最初备受质疑。部分教师担心没有闭卷考试,学生们会不认真听课。王志稳却认为,强迫学生听,学生总会有方法来应付。她非常从容地告诉学生,可以不来上课,但是得经得起老师的提问。“学生发现,这意味着得懂更多,所以没有学生敢不来。”

王志稳从来不查考勤,但是,学生是否掌握了那些重要的知识点在汇报展示中,她就看得一清二楚了。

在教学中,王志稳发现,让还不了解临床问题、没有太多临床经验、也没有做过科研的本科生们写proposal(研究计划书),有点难为他们了。她便贴心地在课程中引入了“抛锚式教学”:给学生一个“脚手架”,把一个研究过程的设计变成问题清单,学生们只要参照问题清单去思考和讨论,就能找到研究思路。

针对同学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进度差异,王志稳会设置弹性化的课程目标。比如在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课上,她会设置基本学习任务和目标,在课堂上实时查看每个小组的任务推进情况,如果有小组已经完成了基本任务,她会当场再给这个小组布置一个更高的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最后,她让这个小组在课上展示,体验自主学会新方法的成就感。因此,在王志稳的课堂上,学生很难有机会“摸鱼”和“躺平”,即使底子再好,也会通过课堂学习有所提升。“我会给他们都安排需要‘跳一跳才能解决的任务,有一定挑战,但可以通过小组的努力实现。”王志稳说。

扎根教学一线二十载,王志稳推动建设了“文献阅读与评论”“护理研究”“循证护理方法”“循证护理实践”“护理领域的机器学习与智能推荐”阶梯式创新能力课程群。从基础的文献阅读,到研究方法和实践,再到跨学科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循序渐进地提升。王志稳并没有就此止步,在学院新时代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她还在“护理研究”这门课上探索联合课程 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项目负责人)制,打造学院与临床融合的教学团队,也同时提升了临床青年师资的教学能力。

王志稳的博士生孙月回忆起自己做助教时一堂难忘的讨论课:“那节课是小组汇报,打破以往我对小组汇报的认知。王老师不是垂直向下对学生输出,而是像一个引导者。跟着她的思路走下去,仿佛推开了护理学新天地的大门。汇报之后,所有人都参与讨论,积极性非常高,而且氛围一点儿也不严肃,我差点忘了自己是一个助教的角色。课间休息时王老师说‘你去忙你的吧。我当时都不想走,就想再继续讨论下去。”

为了将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化,王志稳在2018年录制了“护理研究方法”在线课程,除了用于本校学生的教学,每年还面向公众开放两期,供大家免费学习,帮助基层护士提升科研能力。课程第一期就有1.8万人报名,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线上本科课程。

科研:“我是唐僧,你是孙悟空”

跟着王志稳做科研,就像“西天取经”,有她这样的“唐僧”坐镇,学生们总能最大程度地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做出好的成果。

王志稳团队有两条研究主线——失能失智照护、循证护理与智能决策。王志稳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总结将证据转化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发表的原始研究就好比种出的“小麦”,由于原始研究散在分布、质量参差不齐、结果不一致,实践者无法直接应用。因此,要对它们进行整合加工,将原始研究整合成系统评价——即把“小麦”磨成“面粉”;再进一步地对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针对实践者困惑的问题,制作证据总结和临床实践指南——“蒸成馒头”。最后,再将指南中的推荐意见转换为实践者可及、易懂的形式和产品,融入临床实践中,从而搭建出证据通向实践的桥梁。针对居家的失智照护者,王志稳将失智照护的指南转化成科普微视频、带有生动案例的漫画版科普手册,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社会资源。

从“小麦”到“馒头”,是一座知识转化的“金字塔”。“这十几年,我一直想做出最塔尖上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随着人口老龄化,失智老人逐年增多,失智照护中遇到的问题复杂多样,照护者需要经验丰富的多学科团队提供专业指导。但人员不足是制约专业指导普惠化的瓶颈,供需严重失衡。为此,王志稳一直希望能将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集成为个性化智能推荐,开发一套智能化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让失智老人的照护者拥有一位身边的“虚拟专家”,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专业的照护指导。

理想很宏伟,但付诸实践却很艰难,没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根本无从下手。当学生犯难的时候,王志稳耐心引导学生:“你是博士生,要做西天取经中的‘孙悟空,在技术上孙悟空要比唐僧厉害才行!我介绍一些相关专家,你先去找他们聊,然后咱们一起讨论,看看难点在哪几个环节,分析哪些环节咱们自己能解决,哪些要找其他学科的人去合作。”

博生研究生孙月开始做课题时比较保守,只求顺利毕业。“很多学生可能和我一样,但王老师告诉我:‘作为博士研究生,一定要考虑做这个事情有没有创新性。有挑战性、有困难是肯定的,你随时找我沟通,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去解决,也许就实现了。”孙月说。现在回过头看,虽然中间很多次感到失望、想要退缩,但孙月觉得“收获真的非常大”。

王志稳这个“唐僧”很擅长让徒弟们各司其职,发挥各自所长。她会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因材定题。擅长社交的同学就研究需要较多现场调研的课题;没时间经常到现场的本科生就安排做文献的整合和分析工作;思维发散性强的同学,就去解决现实问题。

“除了学习,我们也要有科研产出,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王志稳指导的本科生创业项目,有十几篇论文发表在了一区的英文期刊;有的学生本科一年级就尝试了申请能预警心脏骤停的心电监护仪相关发明专利。学生们在“取经”路上不仅丰富了见闻、培养了能力,也取到了看得见、带得回、拿得出的“真经”。正如护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欣蕊所说:“王老师做我们的项目导师,我们就会很有底气。无论遇到任何困难,老师都能想办法帮助我们解决。”

培训:开创循证护理培训北大模式

2002年王志稳刚研究生毕业,就在两个杂志做审稿工作。谦逊、勤奋又有心的她,从那时起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审一篇稿子,都会把这个稿子的优点和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了好多本。也正是这个习惯让她积累了很多珍贵的一线科研案例,为后来的教学素材更新、跨学科研究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这个习惯也吸引了杂志社的注意,她刚毕业两年就受邀在全国会议上分享自己的审稿经验。

渐渐地,王志稳因为审稿小有名气,每次开会都会遇到很多人向她请教写文章和数据分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王志稳发现,很多人写文章并不注意保护原始数据,也会存在数据作假的情况。为此,一向关注救病扶伤的王志稳非常担忧。于是,她开始系统学习循证医学的发展史和证据整合方法,慢慢地,理念也发生了改变。

“如果能够在良莠不齐的研究中,把一些质量好的研究挑选出来,并整合应用到临床,也将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为做研究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指导实践的。”

2005年,澳大利亚JoannaBriggs循证卫生保健中心Alan Pearson教授的团队提出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The JBI model of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希望在北京大学建立合作中心,邀请王志稳作为骨干,参与筹备循证护理研究中心的建立。经过多次协商洽谈,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于2012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王志稳任秘书。随后,王志稳被选派参加了JBI系统综述师资培训,成为JBI授权的系统综述培训师。

为了在中国传播循证护理的理念和方法,王志稳带领教师团队采用双语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分组讨论和汇报、工作坊、一对一指导、线上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于2013年开始进行循证护理及系统综述方法的培训。

10年间,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以一流师资团队、一流课程体系、一流授课模式,构建了循证护理培训的北大模式、打造了北大品牌,累计培训来自全国28个省市高等院校和临床医院的636名骨干力量,学员覆盖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

责任编辑:朴添勤

猜你喜欢
唐僧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2022年13期)2022-07-08 07:48:26
唐僧师徒再就业
趣味(语文)(2021年9期)2022-01-18 05:52:50
我的“唐僧”表弟
趣味(语文)(2021年11期)2021-03-09 03:11:38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2021年1期)2021-01-26 07:05:12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2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惹人喜爱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