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翰林
“难言岛”
2023年7月,我应聘成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一名建筑工程师。进入工作岗位后,我承担的第一项工作就与秦岭站工程相关,此后不久,我正式成为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并于2023年11月1日,乘坐“雪龙2”号前往秦岭站的建设现场,参与新站的建设工作。
在南极的日子充满了挑战和奇迹,我在极端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与队友们的合作中,深刻体会到团结和信仰的力量
秦岭站位于东南极州罗斯海西部特拉诺瓦湾沿岸的恩克斯堡岛,这里是地球上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少的地区之一。据说在100年前,曾有几名极地探险家受困于此,他们在岛上度过了整整一个冬季,当地恶劣的天气令他们苦不堪言,恩克斯堡岛因此得名“难言岛”。因为气候恶劣,目前在此地设科考站的国家很少。
恩克斯堡岛上布满了冰川运动产生的大大小小的碎石,考察队员每天要徒步在岛上开展考察作业,稍不留神就会崴脚、摔跤。除了碎石,这里还有可怕的大风。据老队员介绍,这里夏季经常会刮6-7级左右的大风,冬季的平均风力可达8-9级。大风之下,人被吹得摇摇晃晃,根本无法站直,光秃秃的海岛上没有能躲避和把扶的地方,因此队员们只能咬着牙,迎着大风开展作业。
全员上阵
每年1月,是南极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也是施工的黄金窗口期。秦岭站的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其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根据工作需求,秦岭站内部划分了度夏、越冬、办公室、实验室、厕所等5大类、共84个功能模块房间,是空间集约、功能完备的新一代科学考察平台。
为了赶在南极的冬季来临前完成建设,秦岭站采用了先进的装配式钢结构框架+模块化箱式房间+保温装饰一体式外围护板体系。为了减少现场工作量,在进行现场建造之前,除了进行全数字化模拟建造之外,秦岭站的整个主体结构和部分模块、外围护结构等都已在国内进行了加工和预拼装,以确保实际建造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这些技术措施对于提高现场建造速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秦岭站建设工程量巨大,之前其他国家完成如此体量的建设任务往往需要几年,为保证秦岭站按时建成并顺利开站,很多考察队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纷纷前往工地现场,协助建筑工人做撕膜、打孔、穿螺栓等基础性工作。这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在南极的低温条件下,也变得不太容易。就拿撕膜来说,外围护板上的保护膜紧紧粘在护板上,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足以轻松撕下。但在南极,我们两三个人常常要撕10分钟才能完成。每天工作结束后,几乎所有人的手指都感到疼痛。打孔这个活儿工作量大,我们几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电动钻机的队员在连续工作了几天后,手腕都有不同程度的扭伤,两位队员甚至戴上了护腕。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人待在房间休息,只用一只手工作的“独臂大侠”还能在施工现场收集掉落的建筑垃圾,有位头部受伤的队员仅仅休息了半天,便主动请缨继续工作。
迎战“飓风”
1月下旬,秦岭站进入外围护板安装的关键期。根据设计指标,建成后的秦岭站能够抵抗17级的风力,但在其建设期间,因为尚未封闭,无法形成完善的抗力体系,是很难抵御飓风的。然而,就在工程顺利推进之时,一场可怕的飓风正在向我们逼近。
1月24日,经过气象观测,未来两天,恩克斯堡岛将迎来一场最大风速达35米/秒以上的12级飓风,毫无疑问,这将是新站开工以来遭遇的最强大风。根据测算,新站全部封闭至少需要3天工期,但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短短10个小时。考察队当即决定,先对新站的迎风面进行紧急封闭,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突击战打响了。
正当我们在施工现场忙得热火朝天时,室外的风速突然增强到8级,这阵从南极内陆吹来的下降风,就像是从冰箱冷冻室里吹出的风,迅速冻结着这片大陆。此时,我们还剩下最后3块外围护板没有安装。在如此猛烈的风速之下,重达百余斤的外围护板就如同纸片一样在空中摇摆,室外的吊装作业几乎无法正常进行。
可我们所有人心里明白,如果不立即安装完最后3块外围护板,秦岭站恐难抗衡即将来临的12级飓风,就连已经完成的工作可能也会受到影响。危急之下,考察队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安装完最后的3块墙板。
现场所有工人都没有在如此大的风速下进行高空作业的经验,对于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家无法预估。可当副领队询问工人有没有把握完成安装时,队员们齐声回应:“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负责高空安装的老师傅整装待发,问道:“哪个跟我上去?”人群中,一名年轻的工人走了出来,答道:“我去!”
我们所有在地面的队员被分成5队,大家用牵引绳与吊车配合,艰难地控制外围护板的移动轨迹。在高空作业的队员因为要完成一些精细操作,必须要脱掉手套,可他们每次只工作了1分钟左右,手指就会冻僵,需要立即将手放入衣服里焐热,等手指关节恢复自如后,再继续进行下一次的安装。经过所有人的努力,两个小时后,最后3块外围护板终于顺利完成安装。
此时,风速与地吹雪也越来越大,队员们在短暂的庆祝后便回到了室内。虽然建筑已经完成封闭并采取了一些防护措施,但队员们悬着的心还是无法放下,谁也不清楚还未完全建成的秦岭站能否承受住这次飓风的考验,所有人,都在静静地等待着。
几个小时后,12级飓风终于来了!时速120公里的飓风,裹挟着地面上像流沙一般的浮雪掀起了漫天迷雾,能见度不足5米。由于我们及时采取了封闭措施,在呼啸的飓风中,秦岭站一切正常。
为了按原定计划完成秦岭站的建设任务,内部施工仍不能停歇。飓风之下,我们平时用的普通防护用品根本起不了作用,队员们几乎无法睁开眼睛看清道路,只能眯着眼睛朝着大致的方向前进。凛冽的寒风吹在人的脸上,不一会就结成了一层薄冰,几分钟后脸上失去知觉,冻伤就形成了。即便如此,大伙仍没有退缩,我们每天排成一排,拉着绳子,艰难地往返于工地和宿舍之间。
72小时后,这场飓风终于停歇。令我们倍感自豪的是,虽然经历了12级飓风连续3天的冲击,秦岭站依然毫发无损,它稳稳地屹立在南极罗斯海!风暴过境,太阳的光辉照耀在科考站的外围护板上,折射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其建筑面积达5244平方米,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是我国在南极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是我国在南极的第5座考察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3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