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楠 梁诗雨
2017年暮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7年来,法大师生牢记殷殷嘱托,矢志接续奋斗,在办学育人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法治理论筑基石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在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考察后,中国政法大学一项立足于中国国情、中国法治实践的国家重大委托项目——“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应运而生。
2017年5月3日,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内满目青葱,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和首都法学专家、法治工作者代表、高校负责同志座谈。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我印象最深的是总书记谈到关注中国法治实践,不可完全照搬西方理论,应立足中国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说,这启示我们当代的法学研究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问题研究,从而为中国当代的发展提供法律理论支撑,像总书记说的,“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
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的重大课题交予学校,中国政法大学将其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专门设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院”,汇聚全国法学精英,统筹推进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高质量撰写相关研究报告。
“我所能做的就是激活传统的法文化,为今天全面依法治国挖掘历史资源。”年近九旬的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如是说。张先生皓首丹心、耕耘不辍,作为课题研究的首席专家,他在双眼患黄斑病变、只能依靠放大镜勉强阅读的情况下,依旧保持每天四五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带领老中青团队深入研讨、反复论证。
2020年4月,历时三年,中国政法大学高质量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交办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重大课题,交出了一份“中央满意、学界认可”的答卷。这一重大课题,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文化传统、本质属性、功能作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创新性概括、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规律、实践、发展。课题中提出的法治现代化、大国法治、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中华法系的重构等多项建议,已经被有关部门采纳。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2021年1月16日,在全校师生的翘首期盼下,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正式揭牌,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宣传阐释工作。
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国政法大学在做好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努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社会服务的道路上步履稳健。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唯一的高校“立法联系点”,建校70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参与了国家几乎所有立法工作,直接参与《监察法》《公务员法》《民法典》等64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工作,14人次担任法律起草专家组组长、副组长,61人任专家组成员;全面参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几乎所有国务院部委重要部门规章的制定或修改工作。中国政法大学还积极为地方立法提供全方位支持,服务范围覆盖全国主要省市,参与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起草和咨询工作。
德法兼修育人才
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看到现场同学们争先恐后握手,习近平总书记满眼笑意地对学子们说“不要拥挤”,看到几个排队的都是女学生,他又笑道:“这是未来的女法官们!”此言一出,师生们一起笑了起来。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和崇高的职业道德,让学生不断增强国情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024年3月6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格物楼的一间教室里热火朝天,两百多名本科生同学求知若渴,讲台上的主讲人马怀德校长,开启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的第一讲。
为积极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国政法大学组织宪法、法理、行政法等学科的最优秀师资,精心设计“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系列课程,帮助本科学生及时、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丛书》编写工作也在学校组织下有序推进。2023年,学校专门为法学专业新生统一购置《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教材。同年,全国唯一高等学校法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落户中国政法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2023年12月4日上午7时15分,中国政法大学国旗护卫队排着整齐的队形、踏着铿锵的步伐,护送国旗前进。晨光熹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飘扬在中国政法大学的上空。全体师生行注目礼、齐唱国歌。
每年的国家宪法日,中国政法大学都举行升旗仪式及宪法日晨读活动。北京的冬日寒风凛冽,却不能消减法大人学习宪法、宣传宪法的热情。宪法日晨读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传统活动,参与活动的师生手捧宪法,庄严肃立,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一字一句地朗读宪法条文。同学们的诵读声铿锵有力、响遏行云,表达着大家努力成为宪法和法律拥护者、捍卫者和传播者的决心。除此之外,每年宪法宣传周,学校还会组织师生通过宣讲、普法等基层实践活动宣传宪法。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需要各种法律人才。如民事、刑事、商事等方面的人才,其中,也包含了涉外法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工作,对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中国政法大学着眼全局、统筹规划,将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予以贯彻落实。“中国政法大学致力于探索构建融通中外的法学话语体系,挖掘中华法系思想精华,向世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好中国法治声音。”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表示。
从南海仲裁案、中美贸易摩擦,到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中国政法大学以高度的国家荣誉感、学术使命感,组织专家学者对外发声、援法论理,提高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权。
中国政法大学霍政欣国际法与涉外法治教师团队于2022年1月入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海外流失文物追索等重大国际法与涉外法治议题、起草《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海外流失文物追索为例,一旦在某国查获疑似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并按照当地法律暂时扣押时,如果中国拿出相应依据提出追索主张,对方就只能对这些文物予以放行。每当国家文物局有海外文物追索项目下来,出具法律文件的时间长则一周,短则72小时,时间紧、任务重。霍政欣带领中国政法大学流失文物追索团队线上线下共同攻关,分头研究,全力以赴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一批批涉外法治人才也在这一个个项目中,经历磨炼、不断成长。
不忘初心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参加了民商经济法学院1502班团支部“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认真倾听同学们畅谈观看电影《焦裕禄》的感受,并与大家亲切交谈。
那天,在学生活动中心一层大厅,民商经济法学院本科二年级2班团支部正在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们中间,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几位同学从不同角度畅谈观看电影《焦裕禄》的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他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希望大家矢志不渝,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
中国政法大学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作为“大思政课”的主线,教师们各展所长,引导教育学生们践行这句沉甸甸的诺言——“永远跟党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副所长蔺庆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悟原理,并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国际法学院副教授李伯轩着力打开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引导学生从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对重要法治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力量。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第一讲的最后,马怀德校长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思考题:“法律人跟党走意味着什么?”
这道思考题,1502班同学曾经给出过回答。2018年3月,1502班的同学们一起到河南兰考县等地参观学习,拜谒焦陵、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瞻仰“焦桐”(它是1963年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前往兰考县焦裕禄小学交流宣讲,这次行程让他们对焦裕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随后,1502班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这一年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委托工作人员勉励1502班团员青年,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
2018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1502”新时代青年知行社成立,一批政治坚定、品格向善、热心公益、学业优秀、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学加入其中。他们持续开展“青春讲师团”主题宣讲,围绕“不忘初心跟党走”等七大主题,在校内校外开展互动性的宣讲交流。他们为法治中国贡献智慧,在疫情期间,开办“防疫普法微课堂”,围绕疫情期间常见法律案例以案说法,为依法防控贡献力量。知行社的同学们发挥法学专业优势服务社会,投身法治中国建设实践,在知行合一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增强综合能力。
成为信仰坚定、理想远大、服务社会、德法兼修的青年法治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绽放青春光芒,这就是1502班同学对如何践行“永远跟党走”的响亮回答。
这也是全体法大同学的回答。每位法大学子都亲身经历过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小学课堂、社区、街头,在北京、山西石楼、内蒙古科左中旗、新疆阿勒泰、河北阜平到处都是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普法的身影,他们努力将所学所长反哺社会、报效祖国。
在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中,也活跃着中国政法大学同学的身影。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中国政法大学1300余名师生圆满完成群众游行“民主法治”方阵和广场联欢两项重大任务及服务保障工作,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2021年7月1日,中国政法大学700余名师生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出色完成了服务保障工作。2022年1月16日至3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190名志愿者在国家体育场,参与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顺利完成国家体育馆志愿者、票务、交通、场馆通信、赛事服务5个业务领域的服务保障工作。
法学院研究生张晓逸在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后,向党组织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在冬奥会现场,我切切实实感受着祖国的强大,‘永远跟党走的声音一直环绕耳边。”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政法大学建校72周年。中国政法大学将牢记初心使命,向着“建成致力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奋力迈进,培育更多德法兼修的优秀学子,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