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图饰在雍和

2024-07-03 12:53李立祥
北京纪事 2024年7期
关键词:雍和宫正脊小兽

李立祥

龙起源于华夏图腾,是先人集动物精华于一身的产物。将龙描述成鹿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的形象,赋予了“变化无日,上下无时”的神力,寄寓其抵御灾害,惩治罪恶的理想和对于祥和、安宁、富足的向往。

历史上龙纹图饰的应用

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龙的艺术形象。至西汉,龙纹图饰瑰丽多姿,在发现的汉代画像砖上多见青龙纹样,单纯、古拙,有着生命原初的气息,在壁画、瓦当、漆器上多有表现。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四方神灵,常出现在民间建筑上,足以显示出先人对其形象、色彩和美的艺术追求与创作水准。至宋代,龙纹图饰成了封建皇帝政治权势的一种标记,元代的龙纹图饰流动灵活,富有精神。应该说:龙的形象引入蒙藏文化艺术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上都宫殿石柱所见的龙纹进入夏鲁寺护法殿壁画中,并在藏传佛教图像中延续至今。

明清两代,龙纹有了变化和发展,装饰性进一步增强,可分为正龙、团龙、坐龙、升龙、降龙等样式。多为对称形式,并广泛出现在织锦、龙袍、瓷器上。五爪龙纹成为御用纹样,称“五爪金龙”。皇帝穿有“龙袍”戴有“龙冠”,起居用“龙床”,上朝升“龙座”,出行的车称为“龙辇”,龙成为皇帝的化身。

就佛教而言,龙更为祥瑞之物,因为龙和象被认为分别是水行和陆行的力量最大者,故将佛和罗汉等喻称为“龙象”。

雍和宫的龙纹图饰

雍和宫龙纹图饰比比皆是,从建筑、物器上的龙纹,可以看出皇家寺院独有的风格。

雍正三年(1725年),雍亲王府升格为皇家行宫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将雍和宫中路殿顶改覆黄琉璃瓦,上面的所有瓦当均饰以蟠龙图案。呈品字形展开的雍和宫三座牌楼,是乾隆年建筑格局的最高等级,景山寿皇殿前的牌楼亦是。各牌楼两次间题板上透雕有“龙凤呈祥”图,额枋心以金色点绘游龙、锦花,上下额枋间的花板雀替均绘龙凤、卷草等图纹,中座牌楼左右的照壁以琉璃瓦制成双龙奔宝图,呈现皇家风范。

昭泰门两侧的垛墙上,饰以琉璃瓦件所制的二龙戏珠浮雕。《通雅》中有“龙珠在颌”之说,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而昭泰门垛墙上的二龙戏珠图中间嵌有寿字,寓“福寿双降”意,龙腾浪涌,海水江牙,万千气象。

在中路每座殿堂门楣上的匾额四周,均雕有九条云龙,环卫着中间满、汉、藏、蒙四种文字,象征着统一、团结、安定,雕工精细,独具匠心。万福阁外二三层的横匾为金字、金龙、蓝底,四周的九龙与文字相呼应。在雍和宫主殿和法轮殿外的墙裙上,则饰以深绿色龟背锦裙板,四周雕有蜿蜒伸展的龙纹。在每座殿堂的梁坊上,绘有金龙和玺图纹,其中的团龙纹尤为醒目,龙身矫健,屈伸腾云。此龙纹又分为坐龙、升龙、降龙等样式。将龙的形体绘制为圆形,周正饱满,运用广泛,也是清代冠服制度中地位尊贵的象征。

曾为乾隆之母钮祜禄氏的佛堂昭佛楼内大型佛龛,系以金丝楠木雕成。为龙抱柱造型,共雕刻了99条大小盘龙。分为内外三层,贯通二层楼阁,从地面直达楼顶。其外层为龛冠,如一个个连起的莲瓣,饱满庄重。左右两柱雕刻的金龙扶摇直上,龙首俯视,与佛像呼应。“二龙戏珠”图置于横梁之上。此龛刀法工细,层次清晰,整体若明若暗,呼之欲出,构成一幅群龙欢腾的画面,与中间的旃檀佛像相得益彰。此佛龛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

而雍和宫所藏的无量寿佛木版画,其下方刻有骑龙白赞巴拉金刚(白财神)像,赞巴拉掌管财富,其中白赞巴拉的坐骑为一昂首的龙,启示人们要精进修习,发菩提心,勤行布施,以祛病除苦,增长善业和福德。

在雍和宫的物器纹饰上龙纹就更多了。围绕布袋和尚木雕漆金宝座上的九条立体镂空蟠龙,与人物喜气洋洋的表情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在乾隆十二年所制青铜鼎的火焰喷门四周,饰有六对升龙戏珠图。而乾隆出生第三天曾经洗浴用过的洗三盆,雕刻有龙头鱼身的鱼龙变幻图纹,寓其贵为皇子,日后飞黄腾达意。还有乾隆登基前每年夏季所戴的朝冠,冠顶饰有四条金龙。而乾隆木兰秋狝时所乘坐骑的金丝马鞍上,饰有镂空状的九条金龙。

雍和宫殿顶的龙纹装饰

雍和宫建筑殿顶的琉璃瓦当以浮雕盘龙纹为主,间饰以流云、宝珠等,并多为龙居中凸起,做曲身舞爪状,龙首较大,龙身浑圆,充满当面。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屋檐顶端的盖瓦头,俗称“猫头",即筒瓦的顶端。雍和宫建筑殿顶瓦当之间月牙形的“滴水”之上,纹饰为回首龙形,间饰云纹。瓦件上刻有楷书“雍正八年琉璃窑造,斋戒宫用”字。其中,五爪龙纹瓦当龙纹体态匀成,鳞甲细密,身躯矫健有力,实乃皇家建筑所独有。

在雍和宫各大殿的殿脊、檐脊上,有用琉璃瓦件装饰的小动物,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引人注目。这些小动物多数和龙的形象有关,在龙生九子中占了好几位。龙之九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赑屃、狻猊、椒图、囚牛、睚眦、嘲风、蒲牢、螭首、螭吻。而明代杨慎《升庵外集》中所载龙之九子为: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松蝮、睚眦、狻猊、椒图。它们各具功能,各有所好,独踞一方。其中赑屃有说是蠵龟的别名,即海产的大龟,体长,头部有对称的鳞片,四肢呈桨状,强壮有力,坚固壮实。而螭首乃传说中无角的龙。狴犴本为传说中的走兽,古代常将其绘制在牢门上。

雍和宫各殿殿顶多为庑殿顶形式,还有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而庑殿顶是我国古建屋顶中一种高级建筑形式。其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前后两坡相交而成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而成四垂脊,合为五脊。重檐庑殿顶则是在其下又有短垂脊,共九脊。正脊两头安放的龙头瓦件称“正吻”“螭吻”,简称“吻”,因此兽好吞,又称“吞脊兽”,故置于大殿正脊两端作张嘴吞脊状。另有说它是海兽,能降雨,放于殿顶正脊处可避火灾。其背后各有双角兽头装饰,称背兽。而在殿顶各条垂脊端部的龙头称“鸱吻”,即鹞鹰,因其喜四方眺望,故置于此。在殿顶岔脊的下端,即大殿各角的悬空处均有一昂首之龙头,称“嘲风”,因其胆大、好险,故置于此。这些角兽俗称“五脊六兽”。在殿顶翘起的戗脊上又安放有仙人和各种小兽,称“戗兽”,其数目与种类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小兽越多,建筑级别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垂脊上包括“仙人骑凤”在内达11个小兽,显示了太和殿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常见古建小兽为9、7、5、3不等,均为奇数。雍和宫各大殿上的小兽以寺院的中心建筑雍和宫殿、法轮殿和万福阁为最,均为7个。

这些小兽如何排列,又有何寓意呢?《大清会典》载:其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在这些小兽的最前面有一个领头的,是骑凤的仙人(亦称“仙人骑鸡”)。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缗王败北后被追兵紧逼,逃到江边,危急中,遇一大鸟。于是,缗王骑上大鸟,渡江而去,化险为夷。古建上将骑凤仙人安排在首位,表示腾空飞翔并有祈愿吉祥之意,其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块瓦件。

这些小兽各有寓意:

龙与凤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凤在旧时又比喻有圣德的人。

狮子做吼,群兽慑服,代表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之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

天马与海马为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汉朝时,对西域的良马称为天马。这里象征着佛的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狻猊在古籍记载中是接近狮子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的率从。

狎鱼是海中的异兽,说它能兴风作雨,灭火防火。

獬豸有神羊之称,为独角,善于辨别真假好坏、是非曲直。

斗牛为传说中的虬龙,与狎鱼作用相同。

行什因排行第十,故得此名。是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压尾兽。

小兽的递减从后面的行什开始。这些小兽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使雍和宫建筑更加宏伟庄严。同时,在结构上稳固了屋脊和瓦垄,吻是固定正脊、岔脊的构件,其他小兽均具有防止屋脊滑动的作用。

仙人骑凤以及后面的诸多小兽,占据了雍和宫正殿的屋脊,构成了京城古建筑具有标志性的天际线。

雍和宫在建筑、物器上的龙纹图饰与康熙、雍正、乾隆各朝代的精神息息相关,彰显皇家寺院的至尊地位,具有鲜明的艺术品位和美学价值。

猜你喜欢
雍和宫正脊小兽
人字形屋顶上的艺术
正脊治疗脊源性内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春天,是一只蛰伏的小兽
《雍和宫》
春天,是一只蛰伏的小兽
北京雍和宫唐卡的绘画题材分析
杠杆定位与正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春天是一只蛰伏的小兽
正脊调曲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