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希
按照原先的计划,1940年侯仁之便完成了硕士论文,并获得硕士学位,准备根据洪业师的建议前往英国。不料,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打破了这个计划。侯仁之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并没有虚度,且在学术研究方面还积累了诸多的成果,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现如今,又要重新起程赴英完成既定的这一学业计划。因此,在临行之前,他便尽其所能收集有关资料。其中最多的便是有关北京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他已预感到对北京的深入研究,将是自己今后学术生涯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1946年的8月,他远渡重洋去英国利物浦大学深造。可这时,罗士培教授业已退休,而接替他的是克利福德·达比。
达比年岁并不大,只比侯仁之年长几岁,却是一位学术成果卓著的知名学者了——他是20世纪30~70年代英国历史地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
达比认为,历史地理学的材料是历史的,而研究的方法是地理的。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是重建过去的地理。正像现在我们地理学研究的是现代时段的地理一样,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地理。他还认为,研究地理景观必须要有发生学的思想:一方面,现代地理景观仅仅是在现在很薄的一个时间层内,而且也正在变成历史地理;另一方面,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就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的和人类的改造。如果地理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现代的地理景观,就不能单凭当前看到的那些东西,而必须追溯到过去的地理景观。历史地理工作者可以采用横剖面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横剖面的复原来恢复某一地区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从而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特点做出发生学的解释。他所出版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一书,被认为是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之作。达比对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阐述,使侯仁之大开眼界。
侯仁之的博士论文——《北平历史地理》,便是在达比的指导之下完成的。这也可以说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
这部著作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抑或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标志性的意义。
在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曾在燕京大学创办了名为《禹贡》的半月刋,甚至其英文名也用了“中国历史地理”这个名词。但是,杂志的主要编辑者对于“历史地理”的内涵,似乎并没有多少了解。杂志的名称虽然也冠以“历史地理”的含义,但是其间的内容却基本上还是沿革地理的。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学者按照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科学规范,独立完成的第一部系统的城市历史地理专著。侯仁之扎实的功底、独到的视角,所收集到的古今中外文献之丰富,加之长期积累的实地考察的经验,使得论证后所得出的结论,即使是在数十年之后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当然,也是我们今天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值得借鉴的。
《北平历史地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导言、一至八章、附表。其中的一至八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从西周—明清每一个时期构成一个单元,反映出北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特点。
侯仁之把北平城市的发展分为三个大时期:西周—隋唐的“边疆之城”;辽金的“过渡阶段”时期;元大都的“王朝都城”时期。它们准确地勾勒出了北平城政治地位的变化过程。
侯仁之从北平小平原上的地形地貌特点入手,从南北交通道路格局着眼,指出永定河上以卢沟桥所处的位置为代表的古渡口,正是通过太行山东麓大道与居庸关大道、古北口大道、山海关大道南北往来的交通枢纽。
这个交通枢纽位置,与北平城的原始聚落——蓟的形成关系极大。但是因古永定河的春汛、夏汛,洪水泛滥,常威胁着人们的居住安全。为避洪患,“蓟”没有兴起在永定河的古渡口处,而是在距古渡口不远,有莲花池水源可供,又有地势相对较高的”蓟丘”可依,即今广安门内外一带。从而对北平城原始聚落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原因,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否定了某些外国学者认为北平城之所以在今天这片地方发展起来,是“古代巫师占卜的结果”的错误观点。
北平在中国古代地处南方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集地带,不同文化集团之间的冲突与交流,政治、军事势力此消彼长,促成了北平城从早期的地区,城市——蓟城,逐渐上升为中国的北半部的政治中心,进而上升成为全中国的政治中心。
侯仁之准确地抓住了北平城的人文地理特点,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文化特点进行了总结,从而揭示了北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地理因素。
不仅如此,侯仁之还在揭示了蓟城起源的地理基础之后,又从河湖北系明度对历史上的蓟城、隋唐谢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城址、范围和规划特点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洗马沟”(莲花河)、西湖(莲花池)在“蓟”的起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元大都城址转移与古高梁河的关系,以及历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为寻找农业灌溉、漕运水源而采取的水利工程措施等。
侯仁之从河湖水系入手,揭示了北平起源、布局和城址转移的全过程,把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放在河湖水系的“网”上来分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历史地理分析方法。
传统的对北平城市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证历代城址、城墙、城门和宫殿等,缺乏对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研究。侯仁之则以城市形态和规划特点,并通过复原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形态,来揭示出城市的规划思想。其对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特点和规划思想的研究,尤见深刻和独到。
侯仁之认为,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首先依傍积水潭东岸,确定了全城的几何中心和南北中轴线,又以积水潭的东西长度确定了大都城西、东城墙的位置,官城、皇城、大城的正门,以及钟楼、鼓楼等主要建筑,都坐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而明清北京城的规划设计,不仅使得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得以向南延伸,而且使得它更加突出。中国传统的国都的规划设计,在明清北京城达到了顶峰。
侯仁之在对北平城的研究中,还特别重视地图的绘制和运用。
他认为,地图具有强大的空间表现功能,一幅绘制精密的地图,胜似千言万语的描述。在《北平历史地理》一书中共有地图54幅,全部是由侯仁之亲手绘制的。这些精美的地图,不仅增加了论文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论文的科学性和直观性,使之更方便于读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
《北平历史地理》一书,既是侯仁之求学历程的总结,也是他以后数十年研究工作的起点。他曾这样说:北京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基地和“实验室”,在历史地理这门学科的研究中,在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他找到了自己毕生所要从事的事业,生活的中心,乃至情感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