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义
五年励精图治,五年薪火相传。
从2019年到2024年,这五年,是北京市文联高举精神旗帜、凝心聚力开创首都文艺事业新境界的五年。
“市九次文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首都文艺繁荣发展、绽放巨大活力的五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智慧才华、辛勤耕耘谱写新时代文艺崭新华章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关心指导下,市文联强化思想引领、坚持守正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两个优势,着力推动‘做人的工作与‘推进文艺创作相贯通,团结带领首都文艺工作者砥砺奋进、担当作为,首都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谈及北京市文联第九届理事会的这五年,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表示:“这五年来,市文联始终能感受到市委的关心。市委对市九次文代会以来首都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充分肯定的,对广大文艺工作者作出的重要贡献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于文联工作新局面寄予了新的要求。我们会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每个时代的写法,伟大的艺术家一定是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作家在成长过程中,站位要高,学会‘取大,要‘全面客观,要接地气、增底气、注生气,不断增强新时代文学的新拓展和新经验,真正实现把今天的作品留给未来。”
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讲话,发生在2022年8月6日老舍文学院基层作家散文班的“开班第一课”上。讲这番话的,是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听这番话的,是来自北京16区的56位基层学员——那一天,北京老舍文学院基层作家散文班在北京会议中心开班。
每一期北京市文联举办的会员培训,都有这样一堂深入浅出的“开班第一课”。2019年以来,截至2024年6月24日,北京市文联共举办会员培训139期,覆盖了1.2万余名会员。党组书记带头示范,其他党组成员和局级领导干部积极行动,深入各自分管领域,讲授“开班第一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首都文艺界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不少“开班第一课”的聆听者都表示受益匪浅。“在社会的大坐标中定义自我的创作,在历史的方位中定义自我,常常是潜心钻研艺术创作本身的专业人才们需要被唤醒的地方。”北京舞蹈家协会会员刘芳发现,人总有不得不直面的命题,“我是谁——校准定位”、“从哪里来——寻对来处”、“到哪里去——扛起使命”。通过学习,她意识到,知晓文艺发展和文艺创作的历史地位,才能承载文艺创作的使命;知晓中国道路理论的逻辑、历史的逻辑,以及实践的逻辑,才可能成为艺术创作上“新时代高峰的攀登者”;这些,与个体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艺术密切相关。
2024年5月26日《北京日报》“要闻”版上,刊登了一则消息《市文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 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创作实践》,充分肯定了“主题教育由文联干部延至首都文艺界”的做法,而这一创举的载体,就是“开班第一课”。
引领,不仅仅体现在“开班第一课”的“立言”,还体现在著书立说。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的百岁生日。在北京市文联的号召下,人民艺术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一批知名作家、优秀画家、学者迅速集结。在党史学习中,大家常常驻足于一个事件、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不忍离去,来自其中的触动、激励、敬仰,汇集成了上下两册的历史文化散文集《百年跫音》。
该书序言《百年党史的北京记忆》里写道:“从党的重要孕育地北大红楼,到箭杆胡同9号、陶然亭公园、长辛店等多个红色地标,在这里以独特视角深度解读;在百年党史中留下光辉印记的重要人物,在这里被生动还原;从北平和平解放、开国大典到1977 年恢复高考、2008 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在这里被鲜活呈现;北京地铁的发展律动、龙须沟的数次新变历程、首钢和航天城的建设节奏,在这里带您体悟感受;中轴线的沧桑、金融街的风云、城市副中心和回天地区的亮丽,在这里与您共同品味……可以说,以北京为发生地的建党百年的激荡风云和丰硕成果,在这本书里得到集中艺术展示。”
《百年跫音》以北京为描摹地标,以历史文化散文为主要载体,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新的天地”四个板块,从当下的地点、人物、文物切入,踱步历史,关注百姓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点滴变化,从人生、历史、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视角,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这套书汇集了王蒙、梁晓声、柳建伟、乔叶、梁衡等50余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获得者的文字,以及北京美术家协会多位知名画家的20余幅画作;从文艺的视角,用情感与温度,将历史和现实密切关联,延展出党史的时代价值,又着力反映了党史内在的精神要义,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兼具。
《百年跫音》一经出版,因其文图的质感、情感与温度,“为讲述党史故事、守护城市历史文脉、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传奇的精神密码,提供了新的经验和路径”,引发好评一片。该书不断加印,还荣膺年度好书榜,为党史学习提供了一套鲜活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材。
继往,为开来。
如今,在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之下,2022年11月,北京地区首部文艺行业发展报告——《2021北京文艺发展报告》正式发布。这是北京市文联发挥首都文艺理论评论优势、跟踪文艺发展动态、助力文艺行业建设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及时对北京文艺行业整体发展进行跟踪与记录、总结与反思,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理论优势。该报告标志着首都文艺界从此有了自己的行业参考书。”《报告》总论首席专家、北京评协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如此感慨。
“行业参考书”来得并不容易。当年,为了这份报告,北京市文联组织各门类评论家领衔,60余人编写团队殚精竭虑,立足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整体采取“大北京”概念,梳理2021年度北京地区各艺术门类发展状况,盘点热点文艺作品及文艺现象,直击文艺创作生产、市场消费、传播欣赏等全过程,最大程度上确保了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精心,走向精彩。
这份报告不仅成为北京文化产业从业者了解行业动态的窗口,也因其用事例说话、用数据说话,科学分析文艺发展趋势,提出政策建议等前端性设想,而成为了文化主管部门制定文艺相关政策的理论参照之一。
2023年9月18日,《2022北京文艺发展报告》发布,关注文艺产业发展、文艺生态建设等重要问题,深入探讨文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良性运转机制的建立,“力求在北京文艺与非北京文艺、文艺发展与文联工作、文艺重点工作与一般工作等多个关系处理上展现新的思维活力,从‘京味‘京情‘京风三个面向观察新时代北京文艺”。在前一年度的基础上,《2022北京文艺发展报告》还针对文化艺术特别活跃的板块,专门增设了《2022北京文艺发展报告·影视分册》,通过翔实丰富的数据分析,展现电视与电影行业的发展动态,更好梳理文化需求和精品创作之间的关系。
大时代与大作品
大时代的每一个节拍,都有北京文艺家们的艺术创造。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激情澎湃的情景史诗、璀璨夺目的光影展示、热烈绽放的焰火表演、精彩纷呈的同歌共舞……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倾情上演。国家体育场中央舞台的巨型屏幕上,百年党史,浓缩于两个小时的史诗之中。《伟大征程》四大篇章“浴火前行”“风雨无阻”“激流勇进”“锦绣前程”,用影音歌舞铸就了一幅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长卷。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戏剧与舞蹈《破晓》中,青年毛泽东在舞台上笑谈。从“浴火前行”篇中,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寻找救国救民真理、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探索,到“改天换地”篇章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选择,再到“激流勇进”篇章中的“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无数个历史瞬间,以及“锦绣前程”篇章中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历史功绩,经过8000名演员的演绎,在舞台上逐一呈现。
中国共产党员“舍我其谁”的气概,首都艺术家们在生活之中也践行着——参与《伟大征程》,便是如此。《伟大征程》的演出,北京舞蹈家协会贡献了几乎全部主创,包括总导演陈维亚、副总导演沙晓岚以及执行导演、灯光总设计、音响总设计、服装总设计、舞美总设计、焰火设计……还有成百上千参与表演的北京各界的艺术家。
面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样的重大历史节点,北京艺术家恢宏的实践,还有“人民的心声”北京市专场演出,彰显首都文艺家高度文化自信和强烈使命担当;还譬如大型系列美术作品《百年望道》——回望百年,绘制党史,成为2021年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美术家协会、李可染画院共同承办的“百年望道——画说北京党史绘画作品展”的鲜明主题。
一个个北京党史之中的重大节点、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成为画笔之下呈现的内容:国画《只为那一舀清水——周总理接见十姐妹突击队员》,成为周恩来总理指导密云水库建设、保障首都人民用水的见证;油画《人民的选举》《恢复高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金融街夜色》《奥运组画之八》等等,定格了一个个令国人鼓舞的历史镜头;从《改造龙须沟》的热火朝天,到“两弹一星”元勋《征途》的无畏无惧……这一组党史题材的36幅美术作品,用画笔从北京党史线索还原北京党建的历史真实,或抽象,或写实,或沉郁,或飘逸,或浓墨重彩,或冲淡质朴,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性兼而有之,让大众在艺术中触摸到熟悉的生活印记,也让创作者的笔墨融入历史的洪流。
这五年,注定会在中国当代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世界再次聚焦中国。首都文艺界的深度参与,化作北京冬奥会精彩的文艺演出、出色的景观设计。迄今,北京文艺界受托完成制作宣发的11首主办城市冬奥歌曲,仍在传唱。“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片地,我依然在这里等你……”“From near and far(四面八方),were again in Beijing.(我们又相聚在北京。)”中国艺术家雷佳和“被世界亲吻过的嗓子”、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绎的《永远在一起》,国内外网友点击量近10亿次。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首都文艺工作者“以艺战疫”,倾情奉上一味味抚慰人心的“药”。“多少没有硝烟的战场/无畏弥漫无名的芬芳/多少危难纠缠的身旁/挺拔起死回生的力量……”一曲公益歌曲《爱是桥梁》,为病痛困扰中的百姓,“担当无声驱散了忧伤”。
这味“药”还可以是美术作品——艺术家黄华三的中国画手卷《不负苍生》,第一时间精准呈现了“特殊时期”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人员——画笔之下,既有院士,也有护士;既有睿智老者,也有青春面孔;这一作品由北京美术家协会发布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现象级”的跨界传播。谈及这次艺术实践,黄华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论述文艺创作与时代、与人民的关系,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不负苍生》就是一次践行。”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艺的一贯主张,也是北京文艺的创作传统。
为深化对台文化交流,“京味文化之旅”当年应时举办,两岸题材话剧《寻味》如今应运而生,借一碗牛肉面,追寻“家的味道”。
舞台上这碗牛肉面背后,是现实中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五代国人70年的命运。
上世纪初兵荒马乱的年代,故事里的孤儿李金标,吃着养母王桂英的川味牛肉面长大,1949年服兵役被迫去了台湾,思念母亲的他在高雄开了一家眷村牛肉面馆;两岸“三通”之后,李金标准备回家探亲,而母亲却病故了。李金标带着儿子回到北京胡同中的祖屋,儿子开了一家台湾牛肉面馆,最后与一家川味牛肉面馆合并,成为一家台湾川味牛肉面馆。
《寻味》由北京市文联策划,老舍文学院专业编剧龚应恬担纲编剧,汇集海峡两岸优秀的导演、演员打造而成。该剧主创李宗熹是台湾一家剧团的创始人,在话剧《寻味》中担纲导演。“当我们远离故土,会怀念家的味道。吃了那口牛肉面,就找到了家的味道。”“眷村的牛肉面原本就是1949年老兵带去的味道,后来变成一个品牌,变成台湾牛肉面。再后来,他们又把台湾牛肉面带回北京。通过寻找味道,一家人世代不断寻根,寻找家。人生命当中累了,天黑了,无助了,难过了,去哪里?回家!透过《寻味》,让我们一起回家。”
制作人、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话剧团副团长唐丽华说,“两岸演员同台演绎,故事发生地在台北、高雄和北京,这部戏最大的特点就是‘京腔京韵和‘台腔台韵。”她还留意到:“老北京的柿子树在舞台上贯穿了整整70年。”
剧中,李金标失忆之后,他以为自己仍在1949年搭乘的去台湾的那一艘船上。他要跳船,他怕这艘船到了台湾自己就回不来了,就见不到母亲了。台湾导演李宗熹记得,这时,现场的观众回应,“我们都在等你回来”。
饰演李金标的台湾演员李志希说,自己是“好像拿刀在割我自己的心去演他”,因为“当年我的父亲就是坐船到台湾去演出,演出完了回不来了。”“我是在台湾出生,出生地没办法选择,但我的根在北京”。2021年,李志希来京祭祖,太太叮嘱他“把你的情怀献给你的家乡”。
这部两岸共创的心血之作《寻味》,因专家评审高度一致的认可,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历史的车轮轰隆隆地驶过,北京的城市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北京的文艺工作者们及时发声。
聚焦首都超大城市治理,北京市文联组织八个门类数百位文艺家深入回龙观、天通苑社区采风创作,佳作频出:小品《办公室的故事》获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话剧《喜相逢》入选中国艺术节展演,相声剧《依然美丽》受到群众追捧,小说《四轮学区房》引起关注。
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文联高标准承办2022、2023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为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举办新时代首都美术展,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现首都文艺发展最新成果。
在艺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同时,一部部学术专著也在业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市文联组织编著《北运河民俗志》《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概况蓝皮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等著述,为保护传承古都历史文化留下了权威作品和研究资料。此外,北京市文联还积极参与“北京文化书系”编纂工作,高质量完成《北京红色文化》《北京创新文化》丛书文艺分卷撰写工作,充分展现首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天道酬勤。坚持以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为中心环节,工作必有明显的成效。北京文艺界的努力,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
由北京市文联知名艺术家领衔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电影《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等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北上》《应物兄》《宝水》,短篇小说《在阿吾斯奇》,理论评论著作《小说风景》等荣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民间文艺、曲艺、杂技、电视、电影、文艺评论等各门类百花齐放,近百部作品斩获国内外重要文艺奖项,彰显全国文化中心的实力与风采。
前路漫漫,未来可期。
“做人的工作”
事情,是人做出来的。
这里,有传统——“以人民为中心”的传统。
2020年9月1日至9月30日,“和你在一起——北京市文联成立70周年成就展”在首都博物馆举行。6万字、1500张照片、30段视频资料和150余件实物,涵盖了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电视、电影、和文艺评论等13家艺术门类,它们如同时光长卷的注脚,见证了首都文艺百花齐放、砥砺前行的70年。
这次展览分序厅、创立与探索、改革与繁荣、向高峰迈进、尾厅等五大部分,系统梳理了北京文艺70年发展历程。1950年5月28日至31日,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召开,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正式成立;1951年至1953年,北京文艺工作者连续三次组团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北京市文联大事记”铭刻着历史的足迹。一大批珍贵史实资料,譬如1950年北京市第一次文代会周总理亲临会场的珍贵照片、老舍到龙须沟撰写的手稿等,首次与公众见面。“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坚守信仰,执着创作,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让北京文艺走过70年依然历久弥新。”
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作,与北京市文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关,也与面向会员实施“孵化与扶持相衔接、深扎采风作保障、奖励制度作支持”的创作服务机制密切相关。
这里,有传统——渐趋完善和逐年优化的创作扶持传统。
北京市文联着力完善创作扶持政策,编制《北京市文联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每年发布《文艺创作选题指南》,建立文学创作奖励制度,实施“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开展“北京影协杯”电影剧本征集评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共扶持近300个文艺项目,实施申报、扶持、孵化、推介一体式服务,赋能文艺创作。
与此同时,北京市文联完善深扎采风机制,聚焦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等领域,深入开展“行走北京”“北京意象”等大型美术创作采风活动,通过蹲点、挂职等方式,为文艺家体验生活创造条件,着力打造精品力作。
优良的传统,为服务北京艺术家创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这里,也有创新——关于会员服务格局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组织机构上,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北京市文联深化改革方案》,调整机构设置,成立创作服务部,组建北京市文艺家服务中心。成立编制内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完成12家协会换届。与此同时,统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实现“支部建在协会上”全覆盖。
2022年11月5日下午,北京再添一处文化新地标——老舍剧场在前门西大街95号北京市文联院内启幕。剧场内,《有爱 有家 有我们》,作为开幕演出上演。当天,“丹青北京——美术精品展”“大戏回望——舞台美术精品邀请展”“文脉流芳——北京市文联史”三场展览同步开展。
老舍剧场启幕,是一次意义独特的践行。北京市文联聚焦团结引领文艺工作者的“主责”和文艺创作生产的“主业”,优化、整合、升级原有文艺创作资源,建设了以“老舍剧场”为核心的创作展览展示空间。剧场坚持公益性定位,以服务文艺创作为核心,以服务艺术家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首都文艺的精品力作孵化平台、专业人才成长平台、优秀成果展示平台、公众素养提升平台和首都“文艺家之家”,助力北京文艺事业发展出人才、出精品。
此后的老舍剧场,常常佳作有约,甚至增添了一个以“佳作有约”命名的精品剧目邀请展,集中展演传统名家名剧、市属文艺院团优秀作品和市文联创作扶持项目等精品剧目;“双周影院”,总是谈笑有鸿儒——这一公益观摩放映活动,成为了优秀的导演、演员和观众进行专业性、高水准的文艺交流平台;“戏剧光影”,这一高清舞台艺术影像放映活动,尤具特色。
高清舞台艺术影像,是最近二十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一种表现和传播舞台艺术的新形式,主要是在剧场演出现场采用多机位取景摄制,通过卫星向全世界剧院、影院进行高清直播或录播放映,使更多观众超越时空欣赏世界各地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戏剧影像化尤其是数字技术手段的应用,深刻改变了戏剧的创作、传播方式。“戏剧光影”,让北京观众得以歆享当今世界范围内舞台艺术内容数字化、影像化展示与传播最新成果。
如今,各类艺术展映广受欢迎之际,学术沙龙也渐成品牌。“坊间对话”,从“什么样的文学可以常新”,谈到“文学的光芒与批评的温度”,再至“中华文明下的新文化与新文学”……还会聚焦“影视工业与中式美学的碰撞与融合”。另一学术品牌“艺苑沙龙”,从“美学的思想 舞蹈的理论”聊到“AI生成物的法律问题”,从“汪曾祺的京派传统”侃到《宝水》之中“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书写”。
冬去春来,2023年4月,网络小程序“北京文艺家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平台面向协会会员开放身份认证与查询、市文联演出约票和活动报名、市文联创展空间使用预约等功能。针对著作权侵权成本高、著作权人维权难的现实问题,北京市文联为会员提供点对点的版权纠纷咨询和作品自愿登记代办服务,在“北京文艺家服务平台”开辟文艺维权线上服务,致力于有效解决会员文艺维权的“最后一公里”。
文联服务创新的价值,早在2022年9月便得到了印证——那一年,因为前沿科技与文化创作的联袂,因为文学IP转化机制的突破,北京市文联主导的首个“文学+科技”融合实验性项目、根据北京作家周晓枫儿童文学作品打造的“全景文学VR”《星鱼》,荣膺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席会议的“2021十大年度国家IP ”。由知名歌手周深演唱的同名歌曲MV ,点击量达10亿次,不断延伸着文学IP价值。
众所周知,艺术创作跨界不易,但对文联这个大家庭而言,跨界创作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市文联正努力构建跨门类融合创作机制,推动文学、美术、舞蹈、影视等相关艺术门类贯通发展。譬如,2024年正值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以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与大运河文化的唯一交点万宁桥为地理坐标,以镇水兽传说为发端的舞蹈影像《镇水万宁》创作推出,让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都有了全新的现代表达。
无论是对优良传统的承继,还是对会员服务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做人的工作”。
北京市文联坚持把“做人的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始终坚持“用专业凝聚人才,用服务汇集人才,用平台培养人才”。五年间,北京市文联所属文艺家协会会员由2019年的22102名增加到25436名,逐步形成了文艺名家领衔、中青年文艺家聚集、文艺新人活跃的首都文艺人才队伍。
五年来,北京市坚定不移推进文艺人才梯队建设,广泛凝聚国内顶尖文艺家,由各门类领军人才组成主席团及智库,成为首都文艺的“第一方阵”。
北京市文联共推荐18人荣获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宣部高层次人才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13人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等。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开展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美术)新人新作系列展览、北京舞蹈大赛、北京青年相声节、北京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等活动,持续发现培育优秀文艺人才。畅通“文艺两新”人才职称评价渠道,扩大工作覆盖,实现党建向新的文艺群体的延伸。
与此同时,北京市文联创新文艺人才培养形式,建设“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构建高层次专家智库、人才库、作品库、创研基地、合作渠道、宣推渠道六位一体的全链条孵化机制,对青年人才开展阶梯式培养和跟踪式孵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了更广泛发掘优秀的创作人才,提升人才成才的效率,北京市文联建立文艺家签约、特聘机制,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开展一对一“结业不结课”的人才培养。这五年间,“新北京作家群”成为中国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与有效发掘培育新一代北京文艺创作的有生力量息息相关。
为了更广泛发掘优秀的评论人才,北京市文联主导建立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打造“北京文艺论坛”等学术品牌,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北京文艺大格局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北京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日渐突出,而且自从2020年开始,还有了一个以“北京作家”命名的节日——一年一度的“北京作家日”。
这,是北京文学界主动拓展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性一步,也是北京市文联优化创作服务机制、构建大文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的,北京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走出去,要走出去展示首都文化魅力,要走出去增进文化互鉴。为了推动“北京文学走出去”,“北京作家日”举办文学活动140多场,辐射49个国家和地区,40余部作品翻译成13种语言输出海外,在多国知名学府和相关机构举办“世界阅读北京”文学沙龙,北京文学作品入藏20家国际知名图书馆,举办三届北京国际文学院院长论坛,组织北京优秀作家赴英国、德国、法国、土耳其等国文学交流。
“走出去、请进来”,会大大提升首都优秀文艺家和文艺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北京市文联整合北京作协、老舍文学院、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力量,与中国国际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北京出版集团密切合作,除了推出“北京作家日”,还让“十月文学月”“文学京彩季”等文学品牌活动日渐深入文学爱好者的心。
当然,变化,不仅仅发生在“大文学格局”之上。
五年来,北京市文联多次率艺术家赴国外演出、参加戏剧交流、举办杂技舞蹈精品展演,引发海外读者和观众的情感共鸣。时任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杜德久,迄今记得2019年北京市文联艺术团赴欧洲演出的盛况。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我国与阿尔巴尼亚、斯洛伐克建交70周年,2019年9月16日至26日期间,北京市文联组织了一行28人的艺术团,赴欧洲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三国举办音乐会,音乐会涵盖中国器乐、声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独奏、重奏、合奏、协奏多重演奏形式,传统作品、现代创作作品、国外移植作品等多种类别……遥远的欧洲因中国音乐而沸腾,三国听众共享了新中国70周年华诞的喜悦。“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两国的总统亲眼见证了演出现场。‘两国交往,文化先行,北京市文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深化优秀文艺作品和艺术家“请进来”,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影偶艺术周等品牌活动引进22个国家90部作品,在老舍剧场举办北京国际高清舞台艺术影像周、世界灯光师大会、俄罗斯当代青年美术展、荷兰钢琴家独奏音乐会等10余项活动,26国驻华大使和文化官员到场观看演出展览,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交往。
如今,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组织中外艺术家联合创作,已经成为北京市文联工作的独特风景。在“后冬奥”衍生IP《我的名字叫啊吨》舞台剧等项目中,国内外艺术家合作,多门类多领域生动讲述中国故事。
2024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及中法文化交流年,除在《北京文学》组织发表反映中法民间交往的长篇报告文学《巴黎有片榕树林——温州人在法国》之外,北京市文联集结中法两国优秀的创作团队与艺术家,联合中法艺术家创作演出《补天变形记》《星鱼》两部原创舞台剧目。新影偶剧《补天变形记》由长于跨界创新的韩非子剧社携手法国斯坦剧院工作室导演Marjorie Nakache和法国资深舞美设计师、木偶制作师Einat Landais共同创作,是一部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经典和中法艺术特色的当代影偶作品,讲述了著名的创世神话。《星鱼》是一部富有哲思的浪漫童话,一部充满诗性的励志文学,是一个关于梦想与成长、友谊和责任的故事,适合世界各国的儿童及成年人共同欣赏。影偶剧《星鱼》对中国传统皮影、木偶艺术进行大胆创新,是践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将为中国传统影偶艺术的当代探索提供一种方法和思路。北京戏剧家协会宋颖介绍,这两部剧拟于2024年10月底至11月,赴法演出10场,之后再赴保加利亚等欧洲国家继续巡演。
向外走,更要练好内功。
这五年里,适逢老舍、管桦、启功、王世臣、关学曾、贾作光、林斤澜等多位文艺名家的周年纪念,北京市文联珍视“榜样的力量”,由此开展老艺术家口述历史工作,制作纪录片《文化记忆》,推出系列访谈节目《北京影人》,推动德艺双馨薪火相传。与此同时,北京市文联树立好身边的榜样,深化文艺行风建设,评选表彰第七届“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名,10名首都文艺家获评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落实到日常的会员工作中,北京市文联响应《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成立市文联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巡回宣讲覆盖近550万人次。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加强行业自律,推动构建清朗行业生态。
北京市文联始终“坚持到人民中去”,坚持完善文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高文艺惠民和文艺志愿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面向全市16个区和全国10余个省份,持续开展“到人民中去”“结对子、种文化”“圆梦工程”等文艺惠民和志愿服务活动,整合首都文艺人才资源,开设文艺微课堂和网络公共课,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支教活动,面向农民、科技工作者、在校师生、企业职工、部队官兵等开展文艺慰问活动。
首都艺术家的足迹不仅遍布在北京的街巷村落。北京市文联还加强了与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河北及南水北调沿线等地区的对口支援协作工作,组织首都文艺家,举办数百场线上线下文艺演出、书画交流笔会、读者见面会等活动,惠及群众540余万人次。
2019年11月20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梦·壮乡情”广西靖西壮族农民画北京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展览汇集的全是广西靖西壮族农民画家创作的130余件作品,分山水田园风光、民族民俗风情、脱贫攻坚决战三大板块,彰显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一美术展,圆了靖西美术界、特别是几代农民画家的夙愿,也成就了北京市文联对外帮扶援建工作中文艺志愿服务成果的第一次进京展览展示。
对北京作家而言,到北京对口支援的省份和地区采风,不是稀罕事。《沙海小球王》等多部反映援疆工作和民族团结的长篇儿童文学作品,就是例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柳花开》。一直以来,北京在援疆工作中坚持首善标准,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贯穿于全过程,而北京与新疆和田地区组织的特色活动“京疆小记者夏令营”活动是北京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一个鲜活缩影。北京作家在多次入疆的过程中,发掘了这一创作题材,以“京疆小记者夏令营”真人真事为原型和基础,写就了京疆少年儿童互相了解、建立信任、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红柳花开》。这部儿童小说,深受新疆维吾尔族小朋友喜欢,还被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中心制作成了广播剧。
北京市文联积极联络,各区县文联跟进配合百花齐放。
五年来,北京市文联加强对基层文联业务指导,有力有效推进基层文艺工作。各区文联积极主动作为,有力促进了首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区县文联的主题文艺实践丰富多彩。门头沟、通州、大兴、延庆区文联举办主题书画摄影展、文学大赛、制作长篇评书等,拓宽服务展示渠道。在文艺实践的过程中,各区县文联的活动也自成品牌。东城、西城、朝阳、平谷区文联做精做优“东城文艺+”“(西城)京剧发祥地”“六个朝阳”“(平谷)全国书法双年展”等文艺品牌,擦亮地区文化名片。
2023年8月18日上午,北京市首批三家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落户朝阳区——北京音乐产业园、觽堂文化艺术园区、铜牛电影产业园,获颁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北京市朝阳区实践基地示范园称号。北京音乐产业园同时被授予北京音协音乐创作基地,目前已成为北京音乐地标之一,入驻(签约)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爱乐青少年交响乐团等60余家企事业单位,聚集了一批音乐专业艺术人才。觽堂文化艺术园区涉及当代艺术、传统艺术、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进驻多个艺术领域的顶级大师、非遗传承人等。铜牛电影产业园是国家文创实验区重点特色园区,拥有全套世界顶级影音设备和亚洲最好的杜比音效厅,已入驻的几十家企业涵盖了电影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
文艺惠民好戏连台。海淀、顺义、昌平、密云区文联举办“百川汇海·文学盛宴”、好风气“志愿服务艺起来”、“艺学堂”文艺大讲堂、“定制服务”等活动,受到基层群众欢迎。基层文联的组织建设也在不断加强。丰台、房山区文联建立创作基地,石景山、怀柔区文联成立区级影视家协会,相继成立经开区、“回天”地区基层文联,文联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
从2019年到2024年,北京文联人齐聚在这五年的时空,以勇于创新众志成城的努力,对北京文化艺术的未来做出了承诺——北京文艺,必能听见来自今天的激昂回声。
五年励精图治,五年薪火相传。北京文艺这五年,是一曲无悔时代、无愧历史的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