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2024-07-02 02:47:02何华聪邹蕾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14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双一流

何华聪 邹蕾

中图分类号:G80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4.000

基金项目:辽宁省研究生教改项目(LNYJG2023340)。

备注:null

作者简介:何华聪(1997—),男,硕士在读,无职称; 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

通信作者:何华聪(1997—),男,硕士在读,无职称; 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1057730071@qq.com。

普通作者:邹蕾(1979—),女,硕士研究生,正高级-教授; 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简介:1.何华聪(1997-), 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

2.邹蕾(1979-), 女,硕士研究生, 正高级 - 教授, 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基金项目:省级: LNYJG2023340; 辽宁省研究生教改项目

摘要: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提高高等教育建设的一大国家战略,简称“双一流”,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带来了新的发展要求,如何提升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要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双一流”建设为出发点,为了提高体育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对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的现状做出深入研究,并提出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旨在提高体育专硕的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位 体育硕士 培养质量 双一流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the way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Master of Sports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HE Huacong ZOU L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Province 110000 China)

Abstract: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world-class disciplines are a national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ferred to as "double first-class", which has brought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ll-time master of sports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s. How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master of sports professional has become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sports master,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quality improvement path,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sports master and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Degree in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quality; Double first-class

“双一流”建设是为了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开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自此开始,我国揭开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序幕,专家学者们也开始了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体育专业硕士”)的研究探讨。

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由于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历程短,缺乏相关的系统性研究,导致专业学位的培养未完全脱离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影响。从复合型高层次培养理念出发,认为我国目前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异、专业要求设置较为局限、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强等问题(曹景川等,2014),提出我国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教育实践形式化、课程设置理论化、学位论文学术化等问题(方千化等,2014)。从学科教学知识审思体育专业硕士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学位论文、教师队伍中存在着重大的不足与缺失(郭艳红等,2015),以培养理念滞后、质量保障体系覆盖不全面为切入点,对体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胡斌,2017)。同时,我国体育专业硕士存在生源结构不合理、学术与专业硕士培养方案雷同、核心课程趋于共性、授课方式与考核指标单一(蒋菠等,2017),以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仿真得出体育专业硕士专业性、应用性不强,理论性偏重的结论(林慧莎等,2022)。可以看出,目前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与“双一流”建设中要求的拔尖创新优秀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2.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实困境分析

2.1准入机制把控不到位

目前我国体育专业硕士招生选拔存在着很大的纰漏,跨考现象和调剂问题凸显[1],这对于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跨考到体育专业硕士的硕士,在理论、专业技能、实践、科研与学术表现四个方面与非跨考生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在专业技能和实践方面差异较为显著。而在目前的考核过程中,虽然在复试过程中会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查,但是考核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以固定的套路和试讲为途径进行考核,并不能体现出其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调剂问题上,根据教育部近年来关于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相关文件的精神, 允许报考学术型的研究生申请调剂到相应专业型研究生参加复试和录取。这就产生了学硕将体育专业硕士作为备选项的局面,违背了招生选拔的初心,不利于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

2.2培养过程设置不完善

2.2.1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的合理性是关乎培养质量的重要规范,有学者基于对9所院校体院专业硕士的培养进行分析,发现存在部分院校公共课开设不全;核心课未分设专业领域;选修课开设范围狭窄等问题[2],这就会间接导致培养质量不足、能力不全面的情况。课程安排上与学硕的雷同度较高,可以说是从学硕的课程安排上照搬过来,并未突出专业性、应用性的特色,限制了体育专业硕士的长远发展。其次,教学内容与本科重复,前沿性知识缺少[3],对于培养高层次、能力突出的体育专业硕士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2.2师资构成不健全

优秀的师资构成是提高体育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有力支撑。由于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年限短,很多老师只能沿袭学硕的教育方式来探索专业硕士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偏向学硕化。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短时间内大量增长的数量,从管理、教学、投入等方面无法做到有效的统筹和安排,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安排教学,给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造成了困扰。

2.2.3实践环节不理想

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方向,实践环节在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中极为关键。研究发现,实践教学存在淡化现象[4],多数院校反映效果不甚理想,如重复本科教育实习模式、实习基地基础设施落后、分散实习管理缺位等[5],造成体育专业硕士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造成实践环节的培养效果不理想。

2.3考核评价结果不周密

2.3.1专业技能不突出

现阶段,我国体育专业硕士主要设置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4个专业领域。每个领域都体现出强烈的职业导向,不同专业领域的职业需求,需要不同的考核形式,唯论文考核并不能体现出体育专业硕士的职业的特点,大程度上还是偏向学硕的培养。

2.3.2学位论文不科学

学位论文是体现体育专业硕士综合成果的体现,当前体育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质量主要是由通过盲审来进行考核,现今盲审专家水平参差不齐[6],在学科高速发展的时代,交叉学科研究盛行,不同种类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群,审到自己不熟悉的研究方法,那么对于学位论文的评价只能从选题意义、逻辑严谨以及论文框架等基本规范来进行入手,对于学位论文的创新价值和应用层面很难做出科学的评价。

3.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为了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要求,培养一流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做成有力支撑。就体育专业硕士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几点提升路径。

3.1调整准入机制,丰富人才层次

我国体育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招生单位也在逐年递增。面对“双一流”建设的要求,现有的招生机制已经不能很好的贴合国家建设人才的需要,所以必须对准入机制进行相对应的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人才需求实际出发[7],在选拔过程中注重职业需求素养,对于选拔过程中凸显的跨考和调剂问题,设置相应的选拔要求,丰富体育硕士的人才层次,推动体育行业多元化发展,支撑现代化国家战略要求。

3.2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优化体育硕士培养过程,探索出一套全过程与系统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提升体系[8]是发展创新型一流人才的必然选择,就目前存在的课程重复性高、照搬学硕的培养模式等误区,应提高体育专业硕士课程建设、创新培养理念,实现知识和能力高效转化,摆脱“唯论文”制的现状,加强产教融合和产学结合,完善教育实践基地,满足不同领域、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发展体育专业硕士复合型、高质量建设体系。

3.3寻求创新突破,建设一流师资

体育专业硕士教育离不开师资的影响,优良的师资环境对于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体育专业硕士数量和规模的扩展,导师队伍在培养精力、指导效率方面难免会出现精力不足和活动受阻等情况的出现,为了实现人才建设要求,提高培养质量,应推动多元化培养,加大对于体育专业硕士导师培养的投入,联合企业、学校等组织进行多方共同培养,落实责任分配,推动“双导师”制度的建设,以解决导师数量不足、精力不够的问题。

3.4健全评估体系,提升科研水平

评估是评价体育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应该充分发挥它在提升体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应该建立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提心,培养质量评价需结合质化和量化的研究方法[9],监察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发展过程,发挥多元化主体的活力,做到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多维度、全方面的评价管控,落实培养目标,促进体育科学研究的更深层次发展,夯实国家一流人才战略发展要求。

4.结语

“双一流”建设建设是迈向新时代的步伐,也是培养新时代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方针。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战略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优秀人才,使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贴合社会的发展,不断夯实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成,陈卓儒.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研究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38(6):118-121.

[2]陈蔚,田丹. 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基于九所院校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J]. 教育学术月刊, 2017,(4):104-111.

[3]贾垅豪,王鼎. 湖北高校体育硕士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J]. 运动精品, 2023, 42 (07): 14-16,19.

[4]覃春耕,汪如锋. 新时代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困境与提升路径 [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7 (05): 85-89.

[5]方千华,黄汉升,朱桂林. 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路径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4, 38 (6): 79-83.

[6]郝明,张鲲. 体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盲审背景下的若干问题探析 [J]. 青少年体育, 2021, (10): 96-97,95.

[7]李国成,蒋宏宇. 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3, 31 (9): 163-166,194.

[8]蒋宏宇,李国成.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3, 31 (7): 147-149.

[9]钟远绩.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9.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双一流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东方教育(2016年14期)2017-01-16 00:50:34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19:21:09
提高全英文专业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科技视界(2016年25期)2016-11-25 00:12:54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2:25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神州学人(2016年9期)2016-10-20 17:24:41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 10:53:09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 10:51:34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 07: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