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万东 张秋阳
中图分类号:G807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4.000
基金项目:2024年中央高校课题(项目编号:3122024011)。
备注:null
作者简介:窦万东(1996—),男,硕士研究生,初级-助教; 研究方向为武术理论与方法。
普通作者:张秋阳(1996—),男,硕士研究生,初级-助教; 研究方向为武术理论与文化。
基金项目:2024年中央高校课题(项目编号:3122024011)
作者简介:
窦万东(1996-),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武术理论与方法。
张秋阳(1996-),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武术理论与文化。
摘要:当前,我们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高校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和实践者的主阵地,借助历史记忆来唤醒学生潜藏心中的民族信仰和责任感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本文以“舞龙”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探寻在高校开展舞龙课程的价值,研究表明:1)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和提高学生兴趣。2)有利于孕育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氛围。3)有利于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继而提出推广途径:1)利用多种宣传手段,营造传统文化渲染环境。2)尊重地域文化特点,挖掘不同文化表现形式。3)建立会练、常演、能赛三级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舞龙 课程思政 民俗 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Research on the Value Exploration and Promotion Method of "Dragon Danc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U Wandong1 ZHANG Qiuyang2
(1.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sports work Department,Tianjin,300300 China; 2.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of Medical Humanities,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100069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we have embarked on a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position to cultivate future builders and practitioners, it is imperative to awaken students' hidden national belief and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help of historical memory.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dragon da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literature data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methods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dragon danc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1) it is conducive to enriching the course content and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est.2) It is conducive to breeding the campus atmosphere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main body.3) It is conducive to enri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n put forward the promotion method:1) Use a variety of publicity means to create a traditional culture rendering environment.2) Respect th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e different forms of cultural expression.3) Establish a three-level teaching mode of ability to practice, regular performance and ability competition.
KeyWords: Dragon dance;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Folk custom; Traditional culture;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特质研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丰富中华体育时代内涵,使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促进作用[1]。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和途径,积极挖掘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2]。在此背景下,氤氲于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且在“龙的传人”智慧下应运而生的舞龙运动不失是一种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它即满足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体育技能,又承载着中华民族浓厚的精神信仰和情感表达。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这意味着我们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跨向另一个新时代的契机下,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俨然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强力引擎。代表民族象征的舞龙运动在新时代高校中将扮演何种角色,起到何种作用,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有效开展都是广大研究者值得商榷的重要课题。
1 自我信仰“龙”向传达信仰“舞龙”的转变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中华民族皆是“龙的传人”。关于“龙”何时成为民族信仰在文献史学上有着两种说法:一是源自于上古伏羲时代,在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而对此说法的又一证明是在敦煌遗书中的问答体残卷《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记载伏羲能够在洪水中存活,是因他“衣(依)龙上天”的原因;二是由黄帝所创,《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统一各部落后,为加强政治统治便将所有部落的图腾整合为一种新的信仰形象“龙”。无论是伏羲所创还是黄帝的信仰融合,不可否认的是“龙”这一信仰形象此刻真正踏入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源流之中,并成为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引领。纵观中华历史,“龙”不仅是帝王权利的象征,还是社会民众的崇拜信仰,而关于“龙”的表述文章更是数不胜数,《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东汉王充《论衡》曰:“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清袁枚在《子不语》中写到:“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龙”又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并与凤、龟、麟一起并成为“四灵”。显然,“龙”这一形象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历史渊源与文化色彩。
“舞龙”是人们借以载体为形式,向上天表达岁稔年丰的内心愿望。自古以来,农业是维持中华民族经济的重要基石,而民众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便以“舞龙”的形式向信仰之神“龙”进行祷告[3],据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民众依据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衍生出青赤白黑四种颜色的龙与之对应,以求得在一年之中的顺风顺雨”。随着历史的发展,舞龙逐渐成为代表社会民间的幸福安康情感、祭祀活动中的民族信仰崇拜、以及其它节日、开业活动中的祝福话语表达。藉此,表演、娱乐、健身等功能不断在民众的需求下发展出来,并依据当地民俗风气形成不同类型的舞动形式。由此可见,“龙”的信仰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脑海中,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厚文化、审美追求、价值观念。因此,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大背景下,在高校以“龙”文化为主题,开展“舞龙”体育课程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开展“舞龙”课程的价值探索
2.1 有利于拓宽课程资源和激发学生兴趣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校园课程内容主要以吸收西方课程体系为主,特别是形成了以人体解刨学为基础,将人体分为各个部位进行锻炼的体育项目,继而产生现代以跑、跳、投等单一肌肉组织参与运动的体育课程内容。但就目前这些运动的教学效果来说,跑步、跳远、投掷等体育项目大多以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难以坚持和产生兴趣,长此以往,体育课将在学生心中仅仅作为一种形式课程而存在。“舞龙”课程的引入对打破这一僵局就显得十分重要,受中华文化“整体”思想的影响,舞龙运动对肢体力量、柔韧、协调、耐力等身体素质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并且各把位之间还要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同心协力,才能将完整的“龙”之效果呈现出来。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是每一位教师授课的重要课题。从提高学生兴趣的视角出发,舞龙运动是一种观赏性极强的体育项目,首先为了使自我感觉美和团队呈现美,就必须通过学生持之以恒和团结一致的练习;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动作进行编排,组成不同的字体和形状;最后可以在学校各类盛会中进行表演。既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得到同学之间的认可,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以此获得成就感。不难看出,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思考,释放潜能,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度。
2.2 有利于孕育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又称校园文化,是学校以校规、校纪、雕塑等显性文化与班风、学风等隐性文化共同培育群体价值观念和精神关系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教育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形成和凝聚的重要前提[4]。毫无疑问,这为塑造什么样的校园氛围提供了方向和目标。随着我国跨向另一个新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校园中孕育使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传统文化氛围,俨然成为当下学校教育育人的重要一环。在新时代,人们要认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营造学习舞龙文化的浓厚氛围[5]。舞龙运动承载着中华民族近千年来的浓厚历史和文化气韵,“龙”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和象征,当它以一种以肉眼可见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将不在变得虚幻飘渺,特别是当以自身为实践主体,心底会不自觉诞生出一种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敬意。舞龙运动将内在情感思维与外在表现形式相统一,使学生了解和融入中华民族浓厚的历史和文化之中,继而产生一种身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一份子的骄傲感。
2.3 有利于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6]”。反观舞龙运动作为氤氲于中华千年历史文化的体育运动,不失是在课程思政中继承和弘扬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重要手段。中国舞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教育价值,可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补充和丰富[7]。但就目前学校常规体育课程内容来看,仍将传授体育技能为主体,间接起到强身健体功用为客体,并未意识到上位思维意识观念的重要性。因此,根据政策需要,舞龙运动引入学校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舞龙运动是一项集娱乐性、健身性、传承性等价值为一体的体育项目,不仅在愉悦身心和增强体质上对学生有着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能,还对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精神有着更深层次的价值。
3 高校开展“舞龙”课程的推广途径
3.1 利用多种宣传手段,营造传统文化渲染环境
随着新型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现代人们已经不在单由报纸、电视、杂志等方式获取信息资源,而是以一种新兴的“网络化互动式新媒体”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间更广泛、更快捷的互动式交流[8]。藉此,新媒体为人们创造了全新的交流环境,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大大丰富了构建校园文化的方法和手段,也增强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这一新媒体手段,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程,是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制定者的必然选择。鉴于此,提出以龙文化为传播主体、以舞龙象征为传播载体、以舞龙表演为传播内容的手段,构建一种由三大主力形成的“传播循环”,首先利用学校官方媒体、公众号等平台对龙文化进行宣传,使学生耳目能然、潜移默化的生成对龙的信仰和崇拜,以及对身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其次设立宣传墙、雕塑、班级海报等形式,使学生身心融入进蕴含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搭建出由心灵塑造出的民族背景,且与环境形成一种新的联系;最后通过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学校典礼等进行舞龙表演扩大影响力,使更多地学生在视觉和听觉协调下认识这一磅礴、宏伟的舞龙运动,进而深入体会中华民族文化感和历史感。这样,龙文化与龙象征的渲染为舞龙表演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认知,舞龙表演为龙象征和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内容,三者循环往复,互为补充,形成一种整体性的传统文化渲染环境。
3.2 尊重地域文化特点,挖掘不同文化表现形式
中华文化给了我们语言、价值和社会习俗,给了我们思考和行动及审美地表达自己的艺术媒介,正如它给了我们不同的饮食、锻炼方式及身体风格,这些方式和风格塑造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外观及行为举止,还包括体验我们身体的方式[9]。中华文化之所以被中外广大学者称之为一种比文化更深一层次的文明,究其原因是我国文化从古至今从未断层过,正因如此才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因此,舞龙课程的开展必须尊重地域性民族文化特点,不能一味的以常规性动作技术和普适性文化为主要内容,如云南省的“白象青龙”是当地阿昌族的传统节日,白象青龙以木作架,竹篾变身,象身糊以白纸,青龙青色,在舞动时还要配以自己独有的脚鼓和敲钹,象征着追求和平和幸福的情感表达,但在融入舞龙课程中使其放弃本质特点,以规定动作为统一标准,那将是本末倒置必然不能在地域性文化传承中发挥其本体效果。同时,舞龙也有着不同的地域性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如广西侗族的“舞龙头”共有七十二个套路组合,其中动作名称有鲤鱼翻白、龙王成楼、鲤鱼跳龙门、猴子翻梁等等,反应出了广西人民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的喜庆景象。虽然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龙文化表现形式各有差异,许多民俗性舞龙运动无法引入至学校课程当中,但不能一票否决,应当取其精华为舞龙课程提供更为丰富的技术内容,应抓紧对传统舞龙授课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挖掘舞龙运动的多样化文化表现形式并运用至课堂当中,特别是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同舞龙运动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才能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促进学生民族历史尊重感和民族精神信仰感。
3.3 建立会练、常演、能赛三级课程教学模式
依据怎么练、怎么培养兴趣、要怎么去提高的教学任务要求,提出会练、常演、能赛的三级课程教学模式,以此逐步完善课程内容、方式方法、形式等教学设计的延伸。会练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常演是课程开发的保障,舞龙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网的项目类型中被定义为传统舞蹈,也就意味着趣味性和观赏性是舞龙的特性之一,因此在课程中应当摒弃传统的单一、乏味、枯燥的训练模式,以增强学生荣誉感和自豪感为出发点,积极参与校内各种活动进行表演,才能使学生永葆练习兴趣和动力;能赛是课程结果的检验手段,由于舞龙运动的价值在高校中未被高度重视,导致其开展仍属于小众化体育项目,间接使得相关的竞赛活动无法得到大规模的进行,但就目前相关政策的支持来看,舞龙运动已被多次提到应当在学校体育课程当中普及和发展,未来也将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化,从而使基础队伍的数量得到扩充,最终实现对赛事活动的支撑。
4 结语
文化复兴是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必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表明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基于此,当舞龙课程的聚焦点从技术学习转向文化传承,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就成为了衡量舞龙课程的第一把标尺,无视传统文化只能是“空头支票”。舞龙运动的核心是民族信仰和崇拜,是单维尊崇向情感表达的进一步延伸,旨在对民族团结、民族信仰、民族历史的关注与引导。然而,现实的舞龙课程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技术学习上,而常常忽略了内在的文化内容,缺乏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关注,更缺少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引导。因此,为了推进民族文化复兴,从政策呼吁到课程思政的实践,都在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协调、相适应问题的突破,而这个问题的背后均聚焦于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而舞龙运动也同样如此。当今社会,借鉴舞龙精神,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挖掘舞龙内涵,结合现代生活,为美好未来贡献力量[10]。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EB/OL].[2021-10-26].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6/content_5644894.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3]吕丽.中国舞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4):76-79.
[4]张致远.夯实文化自信之基,振奋民族复兴精神—新时代文化建设述评[EB/OL].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2_09_06_656782.shtml,2022-09-06/2022-09-06.
[5]付春燕,葛国政.中国舞龙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33):168-171.
[6]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7] 胡德平.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内容体系与建设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5):13-21.
[8]徐稳,杨素群.论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1):84-87.
[9](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张宝贵译.《通过身体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08.
[10] 吕韶钧,彭芳.舞龙习俗的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逻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9):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