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85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4.000
备注:null
作者简介:张孟佳(1993—),男,硕士研究生,初级-助教; 研究方向为武术。
普通作者:null
作者简介:张孟佳(1993-),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武术。
摘要:本文从文化学视角出发,对陈氏太极拳的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包括陈氏太极拳技击文化和养生文化,对陈氏太极拳技击、养生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在陈氏太极拳的技击技术中,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拳、腿、膝、摔这些内容几乎包括了全部,相比拳击要丰富许多;陈氏太极拳养生功法共有四大板块构成,分别是陈氏太极拳养生机理、陈氏太极拳基本功法、陈氏太极培元养气法、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养生原理是通过低强度、持续性的有氧运动,促进周身循环畅通,从而达到促进代谢、增强肌肉活力的目的。技击与养生文化以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哲学思想、阴阳两极学说为核心,共同组成太极文化。
关键词:陈氏太极拳 技击 养生 文化
Study on Chen-style TaijiquanFighting and Health Culture
ZHANG Mengjia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aozuo, Henan Province, 454000 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ltural value of Chen's Taijiquan, including the culture of Chen's Taijiquan and the culture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review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en's Taijiqua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techniques of Chen's Taijiquan, peng, stroking, squeezing, pressing, picking, lie, elbow, lean, fist, leg, knee and fall almost include all of them, which are much richer than boxing; Chen's Taijiquan health exercise consists of four major parts, namely, Chen's Taijiquan health mechanism, Chen's Taijiquan basic exercise, Chen's Taijiquan Pei-yuan Qi cultivation method, Chen's Taijiquan essence 18 form. The principle of health preservation is to promote the circulation of the whole body through low-intensity and continuous aerobic exercis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metabolism and enhancing muscle vitality. The culture of martial arts and health care is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aoism philosophy and yin-yang theory, which together constitute Taiji culture.
Key Words: Chen-style taijiquan;Fighting;Health;Culture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查阅陈氏太极拳的养生功法相关书籍、以及检索中国知网中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参考引用,撰写本课题。
2.陈氏太极拳技击文化、养生文化相关研究
太极拳文化是最能体现太极文化的一种文化,太极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创立时以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哲学思想、阴阳两极学说为核心,共同组成太极文化。本文从太极拳的武术技击角度和养生角度进行研究,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根据目前陈氏太极拳的发展方向,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以及一些发展建议,以便促进陈氏太极拳能够更好的发展。
2.1陈氏太极拳技击文化研究:
武术的技击文化本身就是武术最为核心的表现形式,陈氏太极拳也不例外。陈氏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种,并且流传至今,其技击性是毋庸置疑的,并且陈氏太极拳不仅有技击技法而且是比较高级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开创的道家、儒家、阴阳平衡理论作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经常听闻的四两拨千斤功夫等,这都是太极拳所特有的。主要技法有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些合起来称作十三势。
陈氏太极拳实战讲究避其锋芒,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这在实战中是很难做到的。受到攻击后,人的本能是格挡或后退,要做到上面讲的技术是很难的。因为不仅要避开对方的进攻方向,还要借力打力,从力学角度分析,对对方的薄弱处进行反击,从一侧90°的方向改变对方力的方向,从而用较小的力去克制较大的力,最终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现在我们从技击的角度来了解陈氏太极拳,首先要承认的是,陈氏太极拳在创立之初一定是具有实战技击作用的,否则在冷兵器盛行、封建王朝统治、列强大肆入侵、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没有防身自卫或者实战价值的拳术是根本没有发展的可能的。我们从史料中可以获取一些信息,陈长兴时期,对太极拳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进行了总结,在《太极拳用武要言》中记载:“拳打五尺以内,三丈以外,打手要狠,脚手要活;足来提膝,拳来肘发,近便上手,远便足踢……”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太极拳的攻击性、对抗性、技击性,所以当时的陈氏太极拳以实战为主,并且具备很强的战斗力。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太极技击术主要有太极推手,这是最接近实战的一种对抗。太极推手的核心技术就是缠丝劲的运用,巧妙利用人体关节活动角度范围,利用杠杆原理,以巧劲去破坏对方重心,从而迫使对方倒地。缠丝劲的核心要义就是运用不断变化方向的内劲,去产生一种螺旋力[1]。
有学者在研究者总结出陈氏太极拳的技击技法劲力的六大种类,分别是缠丝劲、棚劲、末节发力、开合劲、惊弹劲儿以及、意、气力之间的高度协调配合[2]。要想在实战中发挥出陈氏太极拳的劲力,不仅要掌握这些劲力的发力和化解之法,更要在对抗过程中保持步法的灵活,反应的敏捷,善于运用“听劲”,通过感受对方身体发力的角度,调整自己的防守姿态和进攻路线,迫使对方改变发力方向,保护己方不受伤害,如此才能在对抗中战胜对手。
2.2陈氏太极拳养生文化研究
养生文化古来有之,养生指的是通过一些健康的,符合人体生命规律的行为,比如物质和精神上的活动,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最早的锻炼养生功法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华佗又称之为“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五禽戏是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结合人体的经络、气血和脏腑的运动规律编排动作。有史料记载,“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说的是华佗的徒弟普施,通过练习五禽戏,在九十多岁时,依旧耳聪目明,牙齿完整。
陈氏太极拳养生功法共有四大板块构成,分别是陈氏太极拳养生机理、陈氏太极拳基本功法、陈氏太极培元养气法、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陈氏太极拳养生功法的内在联系是将人体的意、气、形惯于一身,形成独特的拳理,从动作的风格上看,舒展自然、刚柔相济、落落大方、圆活稳健、风格独特。动作舍去了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复杂、高难度动作,精简出一些简便易学、科学有效、短小精悍的简化套路,适合大众练习者以及初学者。
陈氏太极拳的养生原理是让身体的气血流通、顺畅,尤其是各个脏器之间的联系要通畅。练习陈式太极拳要下沉上松,意思是下盘要稳,陈氏太极拳的动作当中有许多屈膝动作,并且在稳定中缓慢移动,这就相当于动态的马步。练拳过程中保持呼吸顺畅,不可憋气造成气血阻滞,“肺主一身之气,凝肺气调则周身气行”,故练拳要主动呼吸顺达,不可憋气。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还要保持放松,调节好呼吸对于放松有一些帮助,但也不可太刻意的去强调呼气和吸气,而要在放松状态下自然的呼气和吸气,只有在一些发劲动作中才可短暂的爆发式的吐气,如掩手肱拳、金刚倒碓。
我们经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长期练习太极拳的人群普遍大腿粗壮有力,这就是长期练习陈氏太极拳的效果,因为拳中大量使用屈膝动作,使得大腿受力,这是一种功力的外在表现。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粗壮的大腿代表着肌纤维的直径大,数量多,这样就可以储存更多的能量物质在肌纤维里,在运动过程中就不会轻易感觉到疲劳;同样地,粗壮的大腿也就代表着力量的强大,青壮年身上表现出精力充沛、力量足,在中老年人群身上,体现出下肢稳健,走路稳,不易摔倒,即使摔倒也会因为粗壮的大腿肌群的保护,不会造成由老年骨质疏松导致的易骨折通病,肌群会有效的保护中老年人群的骨骼。
有专家研究发现,陈氏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效果比较显著的当属中老年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持续练习陈氏太极拳有助于降低中老年人群的血压,能够帮助中老年二型糖尿病患者增加人体代谢平衡,促进血糖降低,对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4]。
从医学角度进行分析,陈氏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由于运动强度较低,运动持续持续时间比较长,因此,对于人们的新陈代新陈代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加速血液循环,帮助人体代谢,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人体抵抗力,对于肌肉的保持,对于肺脏器,心脏的健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有助于血液循环,有助于人体科学的活动。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陈氏太极拳的身形、步行、手形都讲究圆活舒缓,这样要求的意义在哪里呢?比如我们常见的白鹤亮翅、单鞭,手形要求五指自然分开,指尖微曲,这种状态就类似于我们手里抓了一个球一样,这种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手部原始的发力。比如我们躺在床上睡着之后,身体会呈现一种蜷缩的状态,或者是弯曲的状态,手指也自然会弯曲并拢,这种状态就是我们称之为原始自然状态。亮掌时指尖微微发力,绷紧的力,这样肌体伸张的力大于收缩的力,又不是完全绷直的状态,肌腱和经络不受挤压,如此发力最符合人体自然规律[5]。
我们练拳时常听到一句话叫“含胸拔背”,这在运动生理学中也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我们在做含胸拔背时,后背呈拉伸状态,胸腔呈收缩状态,上身和下身呈一个微微折叠的状态,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含胸拔背。为什么我们在打拳时不要求昂首挺胸?因为在昂首挺胸的状态下,身体虽然挺拔,但是并不利于我们吸入更多的氧气,在吸气时,昂首挺胸的姿势会使我们的胸腔有一些强制拉伸的感觉,肌肉关节的张力会使我们呼吸变得不自如,或者有一些憋胀的感觉。反之,我们做含胸拔背时,更有利于我们摄入更多的氧气,呼吸会变得更加的平顺,并且也有利于动作发力和关节的运动。
在练习陈氏太极拳时,经常会做一些微微屈膝的动作,练习久了以后,会呈现一种微微发汗、周身很通畅的感觉,这种相当于我们在做变相的有氧运动,而遇到一些突然的爆发动作,比如冲拳、震脚时,又会短暂的变为无氧运动,继而转变为有氧运动,这样往复循环,长时间练习,更加有利于促进我们身体的内循环,加快血液流动。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运动生理、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角度进行研究,阐明了陈氏太极拳的养生机理,实践证明长期练习陈氏太极拳确实对身体有益,对促进内循环、延缓肌肉衰老、对脏腑器官都具有一定的保养康健作用。
3.结果与分析
陈氏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至今已经具有超大规模的练习人群,这些人群包括少年儿童、青年、中老年人群,涵盖面十分广泛,这都得益于陈氏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的魅力。陈氏太极拳从创立至今,从技击见长到如今以养生闻名,这其中的变化与社会发展、政策导向联系紧密。我们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陈氏太极拳,就要深刻的认识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亦或是武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对陈氏太极拳的技击术、养生术进行全面的继承和发扬。如今社会上练习者大多以套路为练习内容,忽略了对太极功法、拳理的研究,只学其表而不学其里是片面的。在今后陈氏太极拳的发展中,练习者首先要遵循科学练习的基本原则,不可夸大,也不可贬低陈氏太极拳的养生、技击价值,在符合社会发展环境的大趋势下,努力继承和发扬陈氏太极拳,让中国传统文化造福后代,造福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易.竞技太极推手运动技术的发展历程与体系构建[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22.
[2]殷高飞. 坚守与回归:武术技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3.
[3]张国良.竞德、逐智、争力[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0.
[4]高晨东.养生文化背景下太极拳的传播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1.
[5]李姣.成都市中老年女性群体参与太极拳养生的动因与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