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在种植过程中的科学应用分析

2024-07-01 20:54:55谢金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7期
关键词:薯块种薯马铃薯

谢金

马铃薯是十分高产的粮食作物,且加工制作较为便捷,基于马铃薯较强的抗病害和环境适应能力,马铃薯能够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种植。为保证马铃薯种植的优质与高产,在种植过程中,还应充分明确马铃薯种植的技术要点,并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减少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损失,切实提升马铃薯产量和质量。

一、马铃薯种植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

由于不同品种在生长特性、抗病性、适应性以及产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实际的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云南省地处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应具备较强的抗病性和适应性。比如丽薯6号、V7、合作88、宣薯2号、云薯108、云薯10、云薯20等品种,这些品种具有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等特点。各地可根据产量、品质、种植技术、种植历史、市场需求进行选择,同时,结合现代品种选育技术,挑选具有潜力的品种,并在应对病虫害、市场需求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适当引入多种马铃薯品种,增加种植品种的多样性。

2、地块选择

良好的地块是保证马铃薯种植产量的关键因素,还与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一定的关联,云南省地处亚热带和热带交界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在地块选择方面,更要综合考虑,保证后续的种植适宜度。

首先,马铃薯适宜生长在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或壤土中,这样的土壤能够促进薯块的膨大和根系的生长,为马铃薯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通气条件。在云南省,选取土壤肥沃、结构良好的地块,如红壤、黄壤等,可以为马铃薯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应避免地块过酸或过碱,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养分吸收,一般来说,土壤的pH值应保持在5.5-7.5之间。

其次,马铃薯喜凉爽气候,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在云南省,由于海拔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在高海拔地区,如丽江、大理等地,气温较低,适合春季和秋季种植马铃薯。而在低海拔地区,如红河、玉溪等地,气温较高,可选择冬季和春季种植,从而有效避免不利气候条件对马铃薯生长造成影响。

此外,马铃薯对水分要求较高,但又怕积水,一旦出现积水情况,会导致土壤透气不良,引发根腐病、黑胫病等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在云南省,雨季较为明显,夏季降雨尤其集中,种植马铃薯的地块应具备良好的排水系统,避免雨季造成积水问题。同时,可以在种植时选择地势较高、坡度适中的地块,但要避免陡坡地块,以防水土流失。

最后,马铃薯忌连作,持续连作容易使土壤病害得到累积,提升早疫病、晚疫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率,因此,选择前茬作物时,应避免种植与马铃薯同科的茄科作物,如番茄、茄子等,最好选择与豆类、玉米、小麦等作物进行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壤肥力和利用率。

3、种薯处理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种薯处理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做好马铃薯种薯的处理工作,可以提升马铃薯的发芽、出苗率,甚至可能影响到马铃薯种植的产量。

首先,选择种薯时,应注意其外观,优先选择表皮光滑、无裂口、无黑斑的薯块,从而为马铃薯提供良好的生长基础,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对于大块的种薯,可以进行切块处理,在种薯切块过程中,切割工具应保持清洁,使用前要进行消毒,防止工具上的病菌传染给种薯。切块时应采用垂直切割的方法,每个切块都要带有1-2个健壮的芽眼,并且切割面要光滑整齐,避免产生过多的机械损伤。切块后的种薯应放置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待切口愈合后再进行播种。

其次,应进行种薯的消毒处理,可以使用多菌灵、甲霜灵等杀菌剂进行种块浸泡,一般浸泡时间为15-20分钟,然后晾干备用,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种薯表面的病菌,防止种薯在发芽和生长过程中受到病害侵染。

在种植前,还应通过催芽提前激活薯块的生命活动,促进芽眼萌发,从而提升出芽率和成活率。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种薯放在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催芽,催芽温度一般控制在15℃-20℃之间,时间为7-10天。在催芽过程中,要注意翻动种薯,使每个薯块都能均匀接受光照和空气。

在播种前,还可以将种薯浸泡在温水中,一般温度为40℃-50℃,浸泡时间为10-20分钟,促进种薯内部的酶活性,加速发芽。同时,也可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萘乙酸等,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溶液,喷洒或浸泡种薯,促进芽眼萌发和根系发育。

4、适时播种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还要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时播种,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避免错过播种的最佳时段,影响马铃薯的生长。

首先,播种时应根据当地的天气预报和土壤情况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机,避免在雨季或干旱季节播种,防止出现土壤过湿或水分不足的问题情况。在云南省,春季和秋季降雨较为均匀,是较好的播种时机。

其次,在播种过程中,还应当选择适宜的播种深度,使种薯正常发芽和出苗,防止薯块因过浅或过深播种影响生长。一般来说,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10cm之间,土壤松软、墒情好的地块可以适当浅播,而土壤黏重、墒情差的地块则应适当深播。一般来说,马铃薯的播种株距应保持在25cm-30cm,在种植大块马铃薯品种时,可以适当提升株距,而小块马铃薯可以适当密植。

此外,播种前应进行深耕和精细整地,打破土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整地过程中,应清除田间的杂草和石块,保证地面平整,并适当施用基肥,提升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5、田间管理

在马铃薯的生长周期,应切实做好马铃薯的田间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对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处理,减少马铃薯种植受到的影响,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保证种植效益。

首先,在马铃薯播种出苗后,对于缺苗、断垄的地方,应及时补种或移植健壮幼苗,保证全田均匀覆盖,保证土地的有效利用,提升产量。同时,在苗期还要做好除草工作,防止杂草与马铃薯争夺养分和光照,影响马铃薯的生长。一般来说,在马铃薯生长期,可以采用机械除草、手工拔草或使用除草剂的方式进行除草,在除草过程中,应防止损伤马铃薯幼苗,使马铃薯能够在苗期正常生长。

其次,马铃薯进入生长期后,应做好中耕培土工作,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防止土壤板结,促进根系吸收养分,在培土过程中,可以根据马铃薯的实际生长情况适当增加土层厚度,防止薯块受到阳光直射,防止绿皮和裂薯现象发生。一般来说,马铃薯的中耕培土应在植株长到20-30cm高时进行,每次中耕深度约为5-10cm,培土时要注意将土壤覆盖到植株基部,但不要埋没茎叶,影响光合作用。

此外,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还应切实做好防风防冻工作,在云南省的高海拔地区,春季和秋季可能出现霜冻现象,因此应提前采取防冻措施,通过覆盖地膜、设置防风障等方法保护幼苗和薯块,防止马铃薯生长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夏季高温季节,则应采取遮荫和降温措施,防止高温下马铃薯出现叶片脱水枯萎的问题,影响马铃薯的正常生长。最后,当马铃薯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变黄、枯萎,薯块表皮变硬,出现品种特有的色泽时,即可开始采收。采收前应停止灌溉,保持土壤干燥。同时,采收时要小心操作,避免薯块受到机械损伤,影响商品性和储存性。采收后应及时晾晒,去除表面泥土,并进行分类包装,为后续的处理做好准备。

6、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工作是决定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核心因素,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只有切实做好水肥管理工作,才能够为马铃薯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水分,提升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生长效果。

首先,马铃薯对水分需求较高,生长期内不同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有所不同,播种后至出苗前,土壤应保持湿润,以促进种薯的发芽和出苗,出苗后至薯块形成前的阶段,马铃薯水分需求较少,应使土壤保持适度干燥的状态,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和扎根,薯块形成期是马铃薯需水量最大的时候,应适当做好补水灌溉工作,以促进薯块膨大,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在云南省,雨季应注意排水防涝,防止土壤积水导致根系缺氧、腐烂,在旱季或降雨量不足时,应及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在马铃薯种植地块灌溉中,可以使用滴灌和喷灌的方式精确控制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情况,同时避免土壤板结和水分过多引起病害。在云南省,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可以根据地块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例如,在平原地区可以采用漫灌或沟灌方式,在丘陵和山区则宜采用滴灌或喷灌,以提高灌溉效果。

其次,在马铃薯播种前,应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氮、磷、钾肥,有机肥如腐熟的农家肥、堆肥等,能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马铃薯提供均衡的养分供应,一般来说,每亩地一般施入1500-2000kg有机肥,配合10-15kg的磷肥和5-10kg的钾肥。

在马铃薯的不同生长期,应进行适时追肥,苗期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促进植株的茎叶生长,薯块膨大期追肥则以钾肥为主,也可以直接施用氮磷钾复合肥料,保证追肥效率。一般情况下,在追肥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穴施、条施或叶面喷施等方法。在大田种植中,可以使用穴施和条施的方式,将肥料直接施入根系附近,保证施肥效率。在植株生长后期,为使马铃薯养分得到快速补充,可以使用叶面喷施方式进行追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肥料的均匀施用,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出现肥害现象。在高温季节,施肥后应及时灌溉,促进肥料的溶解和吸收。同时,施肥时应根据土壤肥力、植株生长状况和气候条件,适当调整施肥量和施肥频率,做到科学施肥、合理施肥。

此外,在水肥管理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滴灌系统,将水分和肥料按比例混合后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精确控制肥料的施用量,避免浪费和污染。

二、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1、马铃薯病害防治

①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尤其常见,主要由真菌引起,常在马铃薯生长期中后期发病,对叶片、茎和块茎造成严重危害,影响光合作用,进而降低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在云南省,因气候温暖湿润,早疫病更易发生。在早疫病发病后,叶片上最初会出现小的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中央呈灰褐色,周围有深色边缘,斑点上可见同心轮纹状的结构。严重感染时,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会导致叶片枯黄、卷曲甚至脱落。茎部感染则表现为褐色条纹状病斑,严重时导致茎部变脆折断。块茎感染时,表面出现凹陷的褐色斑点,内部组织变褐腐烂,严重影响马铃薯种植的产量。在病情防治过程中,可以在早疫病易发区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保护性和治疗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甲霜灵、多菌灵等。喷药应在雨前或露水干后进行,使药液均匀覆盖植株。根据病情发展和气候条件,可以交替或混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一般每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洒2-3次。

②马铃薯黑胫病

黑胫病也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一旦患病,会迅速对马铃薯的茎基部和块茎造成影响,使植株枯萎、块茎腐烂。一般情况下,在茎基部感染时,初期会出现水浸状褐色病斑,逐渐扩展成黑色,病斑以上的茎部变色、变软,最后导致植株枯萎。拔出病株可以看到茎基部内部变黑腐烂,并有恶臭气味,块茎感染时,表面会出现暗褐色凹陷斑点,切开后可见内部组织变黑腐烂,腐烂部分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防治过程中,可选择抗黑胫病能力强的马铃薯品种,降低病害发生几率。在播种前,也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浸种,一般时间为20分钟左右,以减少黑胫病病菌,提升种植期间马铃薯的抗病能力。环腐病:环腐病导致马铃薯块茎出现褐色斑块。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避免连作、及时挖除病株等。

③马铃薯软腐病

软腐病使马铃薯块茎腐烂。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病菌传播,使用50%多菌灵等进行防治。

④马铃薯病毒病

病毒病导致马铃薯植株生长异常,叶片出现花叶、卷叶等症状。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避免病毒传播。

⑤晚疫病

晚疫病导致马铃薯叶片出现黑褐色水渍状病斑。防治方法:及时观察,发现病株后进行药剂防治,如喷洒50%甲霜灵锰锌或克露等药剂。

2、马铃薯虫害防治

①瓢虫

马铃薯瓢虫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繁殖速度快,一年可繁殖多代,成虫呈黄褐色或红褐色,背部有明显的黑色斑点,体长约5-8mm。成虫和幼虫均以马铃薯叶片为食,成虫在叶片上咬食圆形小孔,幼虫则啃食叶片组织,留下网状叶脉。严重时,可将整片叶片吃光,仅留叶脉,导致植株生长停滞,影响薯块膨大。

瓢虫的成虫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扩散到大面积农田,幼虫则多集中在叶片背面和茎部,隐蔽性较强,不易被发现。瓢虫的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呈黄色或橙黄色,卵块排列整齐。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卵孵化周期约为5-10天,幼虫期约为2-3周,蛹期约为1-2周,瓢虫繁殖力强,若不及时防治,短时间内可导致马铃薯植株受害严重。在防治过程中,可以通过田间管理的方式,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和病残体,减少瓢虫的栖息和繁殖场所。收获后深翻土壤,减少越冬虫源。同时,在瓢虫发生严重时,也可以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如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吡虫啉等进行喷施,对害虫进行有效灭杀。

②蚜虫

蚜虫吸食马铃薯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变黄、生长受阻。防治方法:可以使用30%氟戊菊酯或40%乐果、90%晶体敌百虫等药剂进行喷洒。

③地老虎、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

这些害虫会危害马铃薯的地下块茎。防治方法:可通过翻耕土壤、施用有机肥、种植抗病品种等手段进行防治。

总而言之,通过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在种植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可以有效提升马铃薯种植工作的科学性,减少种植过程中的问题情况,从而保证马铃薯种植的实际效果。同时,为防止因病虫害导致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大量损失,还应当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合理应用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情况对马铃薯种植的影响,保证种植产量。

(作者单位:654304 云南省建水县李浩寨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薯块种薯马铃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马铃薯有功劳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红薯窖藏“三期”管理
今日农业(2017年7期)2017-02-02 07:57:35
薯块储藏腐烂原因及防止对策
河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2-01 16:25:21
定边马铃薯
陕西画报(2016年1期)2016-12-01 05:35:30
不同年份早收栽培甘薯浙薯75延后收获的特征特性
蔬菜(2016年2期)2016-10-24 03:38:50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蔬菜(2016年8期)2016-10-10 06:49:06
胖胖的马铃薯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