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物馆对非遗保护的作用研究

2024-07-01 04:24张冬晓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0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

张冬晓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理事厅街38号院的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4年,立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汴京灯笼张彩灯制作技艺,专注汴京灯笼张彩灯这一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除了收藏、展览、提供免费的体验灯笼制作和人工讲解相关文化知识之外,还与政府、学校等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了民间艺术博物馆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文章以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为个案,分析其参与非遗保护的形式,说明该馆在非遗保护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在今后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汴京灯笼张彩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为同类型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俗博物馆;汴京灯笼张;非遗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40

1 民俗博物馆是非遗保护的承载者

民俗博物馆是以某一区域内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民俗事项为基础的民间文化艺术展览场所,民俗风情给民俗博物馆带来了显著的区域文化特征,使其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其藏品包括木雕、石雕、剪纸、彩灯、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向公众展示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具有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阐释与传播的职能,还肩负着宣传教育的社会重任。

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文化记忆认同、民间文化艺术原始资料保存记录,还是文化交流推动,民俗博物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民俗博物馆不仅以固态标本形式收藏、保护和展示民间文化艺术,还以多种形式进行动态化的交流。民俗博物馆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想要了解非遗文化的人们搭建了一个互动平台,并通过陈列和现场展示制作工艺,让观众亲身参与制作中,感受民间工艺的魅力,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除此之外,民间艺术博物馆还能够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相关活动,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记忆,增强人们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调动人们继承和传播优秀民俗艺术的积极性,同时促进民俗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

2 非遗视角下的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

河南省开封市是“八朝古都”,也是曾经的河南首府,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汴京灯笼张便是河南省开封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早在北宋年间汴京就已经盛行灯笼,且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汴京灯笼张属于家族传承,传承谱系清晰,晚清张太全对宋代花灯有较深的研究与传承,使花灯工艺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是汴京灯笼张的开山鼻祖。自张太全算起,汴京灯笼张已有七代传人,第二代张艺广,第三代张精业,第四代张弘,第五代张嘉献、张嘉信、张嘉义,第六代张金汉,第七代张俊涛、张俊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传承历史。

200多年来,汴京灯笼张一直是一项家庭技艺,自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使命便发生了巨大改变,其不再是一项仅仅属于张家的技艺,而是属于国家、大众的技艺。

据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承人张俊涛口述,汴京灯笼张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父亲张金汉一手推动的,2006年他们曾经错过一次申报机会,这让张金汉十分遗憾,在父亲督促下,张俊涛认真准备、整理并撰写了数万字的申报材料,终于在2008年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汴京灯笼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张俊涛立刻意识到了这种使命的转换,汴京张家有责任把它好好地保护传承下去。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灯笼似乎只有元宵时节才会出现,张俊涛开始考虑如何打破这种传统认知,把灯笼的出现变成一种常态化的形式,而不是固定在某个时间和地点。为此,张俊涛、张俊丽决定把张家居住了上百年的祖宅腾出来做成展览馆,于2011年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开封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9月发布《开封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试行)》,明确提出要为民营博物馆在资金、土地、人员和专业指导上的发展提供便利。基于此,张俊涛开始着手准备申请组建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张俊涛与家人对老宅进行了翻修,保持了原来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对一些内部空间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收集到的彩灯进行了分类整理,挑选出了适合展览的灯彩,再按照现在的建筑布局和构造来布置展览。开封市文物管理部门通过实地考察、实地指导,对馆藏布局、展线等方面进行了部分调整,使博物馆的职能更加明确,初步达到了建立民间博物馆的要求。省文物局先后两次组织专家、专业人士到现场考察,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一一给予指导,并就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最终于2014年7月获批。

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的成立,为汴京灯笼张提供了一个传播阵地,为想要认识传统彩灯、研究彩灯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入了解的场所。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每年接待2万多人次的中外参观者,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 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参与非遗保护的主要方式

3.1 传统技艺的恢复与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受“破四旧”运动的影响,汴京张家的《宋式花灯图考》、制灯手稿、灯彩制作方法、家谱(线装本)、百余块木刻版画都丢失于这场文化浩劫之中,大部分祖传的灯饰也都不见了踪影,只有一些残存的器物,成为张家重现汴京彩灯的唯一途径。张俊涛之父张金汉以恢复更多传统彩灯为己任,在保留传统彩灯的基础上,注意创新,将机电、美术、雕刻、计算机等技术综合运用于彩灯的研发与发展之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创作出各种新型款式彩灯几百种。

作为第七代传承人的张俊涛,希望能更专注于彩灯文化的发掘、研究和传播,2000年之后的几年里,张俊涛跟随父亲游历各地博物馆及遗产地,收集典籍,对汴京彩灯的源流和传承进行调查和整理,并对古老的彩灯进行研究和修复,与父亲一同设计和修复了上百种传统彩灯。张氏父子精心复原传统彩灯样式,系统梳理了传统彩灯的制作流程。例如,无骨花灯,无骨花灯是古代名灯,与有骨架类的灯笼先做骨架再蒙灯皮的制作工序不同,它没有骨架,每个部分都是主体,要求各个组成部分非常规则,从而产生相应的几何支撑力来承担灯体的重量,如果出现偏差,不仅影响身体的美观程度,还容易变形,张氏父子已能熟练掌握这种制作工艺。此外,张氏父子还丰富了彩灯制作材料,如纸、布、绸、缎、绢、竹、木等,其制作的宫灯、走马灯、折合灯、云中灯、水中灯、造型灯也精巧别致。张氏父子的努力丰富了彩灯样式,找回了曾经短暂失去的技艺,为汴京灯笼张艺术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更是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的重要保护。

3.2 彩灯及制作工具的陈列展览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灯笼是和元宵节活动紧密相关的,过去的元宵节活动是全民开放式的公共活动,现在由于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公众开放式的元宵节活动已经逐渐隐退。虽然不能复原传统的社会环境,但是可以模拟一个彩灯展示的小环境,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便是在张俊涛这样的想法中组建的。

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四合院式的两层建筑,张俊涛利用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等基础功能,在馆内设立8个展厅,陈列展览了传统彩灯200多盏,制灯相关工具器物100多件,展示相关民间手工艺品100余件,以及记载制灯工艺和传承谱系的各种文稿,还有代表作“千手千眼佛”彩灯等。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通过彩灯及制作工具的陈列展览,不仅让观众看到彩灯实物,亦能了解到彩灯的制作工序与文化源流。此外,该馆开通了彩灯文化电话专线,团体参观安排专场,由传承人亲自讲解和示范。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显然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彩灯文化、展示汴京灯笼张制作技艺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3.3 打造中华传统纹样数据库

汴京灯笼张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如何将这项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播下去,如何将独特的彩灯制作技艺传承下去,面对这些问题,张俊涛的想法是把传统装饰元素、传统技艺有效融入现代彩灯制作中,让彩灯既有传统文化的特征,又能有效地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接轨,当寻找到传统与现代的交点时,便能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这项工作就会收获一定的效果。

张俊涛是个善于观察生活并擅于将生活中的物品与彩灯制作相联系的人,他曾研究如何把老式炭炉改造成一盏灯笼,他能够观察到抽屉板上雕刻的图案,不论是日常活动的展现还是人物造型的塑造都特别精细和生动。生活中的每一道花纹、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种造型,在张俊涛眼里都是中式灯笼样式、图案等绝妙的灵感来源,而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灯笼文化,更需要从这些手工时代的艺术中寻找答案。

基于此,张俊涛希望未来能够建立起拥有1000万件中华传统纹样的云数据库。近年他也一直致力于此,两层展馆各个展厅内的墙上、桌上或挂或摆着众多木雕牌匾、老式家具和老物件,这便是张俊涛搜集的主要纹样素材载体,他希望从这些实物中采集一些典型的纹样,将纹样一幅幅扫描,并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码归档,将它们放上云端,使用者可以自行选择花灯的材质和花纹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转化和创新。

3.4 与其他非遗相结合

灯火璀璨耀百年,汴京灯笼张的每一代传人不仅传承了精湛的制灯方法,而且善于将时代特点融入自己的创作思维,不断推陈出新。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主要分布在河南开封朱仙镇及周边,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题材内容丰富,线条简洁、形制简单、颜色鲜艳。受地理位置之宜,木版年画自然也就成了张俊涛的创作灵感,他将汴京灯笼与木版年画这两项非遗艺术相结合,以创新的手法制作出新的灯笼样式。

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展厅里悬挂着一些造型古朴的四边形花灯,其图案便源于开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据张俊涛介绍,这些灯笼片的花样是直接从木版年画上转印而来的,虽然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但制作出来后效果非常好,它体现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特色,用粗犷简单的线条和浓艳的色彩来装饰灯面,既吉祥又喜气,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不仅拓展了灯面的题材,为汴京灯笼张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推动了彩灯艺术的发展,也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

3.5 非遗进校园

目前,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主理人张俊涛把主要精力放在彩灯制作技艺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上,同时探索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在彩灯制作上的有机结合。除了在展览馆进行常态化、公益性展示和讲解之外,他还多次参加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活动,不仅让彩灯重新回归寻常百姓生活中,更将非遗送进了校园,走进莘莘学子的视野中,使非遗文化与校园构建了紧密的联系,馆内每年接待观众2万余人次,其中80%是大中小学生。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发布并实施,第34条明确提出,“学校应当根据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由此可见,校园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有着责任和义务。

张俊涛一直致力于汴京灯笼张的传承和发扬,积极让彩灯文化走进校园,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建立后,与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开封大学、郑州工程学院等高校联建了实践基地,在开封市禹王台区伞塔小学成立汴京灯笼张课外传承基地,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非遗文化的平台,还架起了校园与非遗之间联系的桥梁,使非遗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除馆校共建基地外,张俊涛携团队成员每年进入校园举办公益活动几十场次,也有一些学校会组织带领学生到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实地参观与体验,同学们看到馆内的灯笼后,无不惊艳赞叹,张俊涛也耐心带领大家参观,不仅口头讲解汴京灯笼的发展史,也跟同学们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讲解不同彩灯的知识。他还会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给予不同的知识建议,在他的讲解中常常出现“传承传统”“文化自信”“大数据”“创新融合”等词汇,每到活动的最后,都会准备制灯材料和工具亲手教授同学们制作灯笼,让大家切身体会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使其无形中了解与传承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作为汴京灯笼张的第七代传承人,张俊涛高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相联系的公益活动,广大师生通过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出汴京灯笼张所存在的文化认知、技艺传递、道德渗透的功能,感悟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起少年人的文化自信,让学生群体得以主动积极地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将灯笼张彩灯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进步要素。相信非遗文化一定会在校园里生根发芽,汴京彩灯文化也会在孩子们的心里落地生花,这也是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有效保护与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民间文化遗产反映了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心理、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征,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民俗博物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只有紧紧围绕民俗所赋予它独特的文化特征,才能充分发挥功能优势,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活化,让彩灯艺术走进生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成为非遗传承人和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变成贴近大众走进民众生活的具体行动,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焕发新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单霁翔.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民俗博物馆建设[J].民俗研究,2013(4):80-88.

[2]单霁翔.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遗产保护[J].民俗研究,2014(2):46-54.

[3]魏爱霖.民俗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J].中原文物,2011(4):101-103.

[4]徐艺乙.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2):4-8.

[5]吴芙蓉.民俗博物馆发展刍议[J].东南文化,2013(3):106-110.

[6]潘彬彬.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J].艺术百家,2013(S1):350-351,319.

[7]武秀英.浅谈民俗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研究和保护[J].文物世界,2009(4):79-80.

[8]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1):1-10,157.

[9]宋俊华,王明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文化遗产,2015(6):1-9,157.

[10]刘明阁.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11]刘慧颖,安北平.“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设立与运营个案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15(1):15-17.

[12]张艺.“汴梁灯笼张”的历史传承及工艺特点[J].装饰,2011(1):112-113.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
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实施路径探究
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实施路径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析
浅析“非遗”保护与创新
“非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后非遗时代民族医药跨界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
三大战略中的豫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