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
摘 要:2023年,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对台西遗址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影响台西遗址安全的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台西遗址现状的描述和评价,总结了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设想了主要保护措施,为台西遗址今后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台西遗址;文物保护;现状;措施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10
1 台西遗址历次考古工作
1965年9月,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村民在村东北“西台”取土时,发现成组青铜礼器,同年9月和12月,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现场进行考古调查和钻探,确认是一处商代遗址①,台西遗址被发现。1972年10月,该村村民在“西台”南侧断崖取土时,又挖出青铜器、石器等26件遗物,其中一件铁刃铜钺,送请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做了鉴定②,推断其铁刃是经热变形锻打而成的,该发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
台西遗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台西、庄合、故城、内族四村之间,以西台、北台和南台三个土台为中心分布,遗址分布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台西遗址先后经历了6次考古发掘工作。
1973年6月至11月和1974年4月至12月,河北省博物馆和文物管理处组成了台西考古队,对台西遗址进行发掘,两次发掘总面积1889.75平方米,发掘报告于1985年出版③。之后的三次发掘工作,是对前两次发掘工作的补充和拓展,未发表正式报告,只以简讯的形式介绍了发掘的基本情况④。1997年9月至12月,为配合石黄高速公路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藁城市文物保管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在台西遗址西台南50米处发掘2300多平方米⑤。
通过文献描述和现状对比,自台西遗址被发现这60多年来,受到城乡建设发展的影响,遗址土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西台和南台变化最大。
1965年,台西遗址刚被发现时,“西台南北存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高约3米。……北台,南北长约70米。……南台,总长约60米、高约6米”。
1973年,台西遗址首次发掘时,“南台土丘被长年挖掘,残存无多。……北台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高6.7米,保存较好。……西台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80米。西台是整个遗址的中心”。
1986年,藁城县文保所申玉山所长对台西遗址现状进行调查,撰写《台西商代遗址调查》,该报告收录在1996年《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中,“南台解放后破坏无存,西台的南端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996年,申玉山所长再次对台西遗址进行了调查,撰写《台西遗址现状调查》,该报告收录在2004年《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中,“台西遗址和一九八六年调查时的地理环境和现状有了很大的变化,几年来现代建筑的侵占砖窑烧砖用土及人为的破坏几乎失去原来的面貌。南台西部的遗址已被叠压。西台的西部已被现代建筑紧紧包围,部分疙瘩已被夷为平地,遗址受到很大的破坏。北台没有多大的变化,基本上保持了八六年调查时的地形”。之后的文献,未发现对遗址现状的描述。
2023年,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对台西遗址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图1)。与1996年的调查记录相比,西台占地规模略有缩小,北台形制和布局基本完整,但规模有所减小,南台受建设影响地表台体已无存;遗址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西台和北台周边厂房地上建筑均已拆除,目前处于耕地和未利用地的状态。
北台平面呈近似长方形,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40米,北台西北部和东南部略高,中部低洼,形似马鞍状。西北部高约11米,东南部高约9米,中部高约6米。台体西北、东北、东南角保存有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钢混结构防空洞3座。北侧现存登台土路,台顶中部平坦区域有现代人为祭祀搭建的构筑物,台体周边为农田,西北侧紧邻水泥路。遗址文化层大部分位于土台及周边耕地之下。北台地面布满杂草、树木。
西台为南北走向不规则条状台地,原规模较大,后因建设取土受到较大破坏,现南北长约140米,东西宽约50米,最窄处不足10米,高约6米。西台台顶北部平坦,现有当地村民建设的小庙1座,中部、西南部、东南部保存有钢混结构防空洞3座,南部1条小路东西向贯穿台体。西台北侧紧邻水泥路,南侧为林地,西侧为耕地,东侧为鱼塘回填区。西台为历次考古发掘重点区域,发掘后探方未采取回填保护措施,发掘区域处于暴露状态,部分区域被取土破坏。
南台原位于台西村东侧,西台南约300米处。台体因取土和建设破坏现已无存,仅存依托南台修建的钢混结构防空洞3座。南台区域现被活动板房厂占压,地面经水泥硬化。
影响台西遗址安全的自然因素,首先由于土遗址本身材质的特性,在外界自然因素影响下出现各类物理变化,包括风化、开裂、盐分析出、温度影响下的冻融、重力影响下的垮塌、自然降水冲刷等;其次是生物因素,包括植物根系生长、动物活动筑巢等;最后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有农业活动破坏、乡村建设、取土、道路占压、建(构)筑物侵占、祭祀建筑及活动、踩踏和盗掘等。
台西遗址本体真实性较好,完整性不佳;暴露在地表之上的部分遗址遭受的自然及人为破坏因素较多,遗存本体面临着较大威胁;出土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需加强。遗址现保护区划不合理,管理规定不明确;当前管理力度不足以应对人为破坏的威胁;管理人员和经费不足;管理制度欠缺,管理机构职能建设需加强;安防监控体系缺乏。台西遗址出土文物类型丰富,区域内可整合文化资源较多,但目前尚未建立展示体系,无展陈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展示阐释工作有待加强。台西遗址考古工作范围有局限,遗址分布范围及边界仍不明确,部分田野考古工作成果整理不及时,相关课题研究有待深入开展。
根据台西遗址现状和影响因素,更好地实现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笔者拟从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展示利用、管理规程、考古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主要保护措施。
2 本体保护方面
对西台、北台边坡陡峭易垮塌区域实施支护加固,包括西台的东、西两侧,北台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区域。对台体边坡,遗址立面凹陷区域培土保护,使边坡坡度变缓,培土部分可作为本体的牺牲层,对遗址本体安全性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对台体顶部排水进行引导,缓解降雨形成地表径流对遗址的破坏。定期开展西台和北台的边坡加固和冲沟治理。
定期检查遗址台体的安全,排查遗址本体风化、开裂、坍塌、动物洞穴等安全隐患。制定安防巡查制度,每周至少完整巡查地表以上土台一次,巡查照片有序归档。异常天气要及时进行巡查,排除安全隐患,如发现影响遗址安全的病害,按程序申报保护工程立项。
在遗址台体周边设置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是保护遗址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在恶劣天气情况下,可以提供关键信息。为避免线路传输对遗址景观造成影响,建议监控系统采用无线传输模式,监控摄像头供电线路应根据现场情况隐蔽处理。由于遗址保护的特殊性,监控视频保存时长不低于50天。视频监控范围必须将北台和西台台体覆盖完全。根据遗址地貌情况,可适当增加摄像头数量。
加强遗址上浅根系植被养护,定期清除台体顶部及边坡深根系植物地表以上部分,对根系以药剂灭活。浅根系植被对土遗址的保护是有益的,适当修剪以控制植被高度即可。遗址台顶和立面上的深根系植物生长,会降低台体强度,应及时清除。清除方法:首先齐地锯断(径在3厘米以上)及砍断(径3厘米以下)林木,其次对树木根系采用注射腐烂处理,残留根系树洞进行渗透灌浆,最后对树洞位置培土加固。
3 环境整治方面
拆除西台顶部的小庙建筑,清除北台顶部私搭乱建。西台台顶小庙为红砖平房建筑,庙前有红砖搭建的圆形祭祀烧纸点,经常有村民在此上香烧纸,灰屑纷飞,对遗址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北台台顶有红砖青砖搭建的祭祀台和圆形祭祀烧纸点,存在问题和西台相同。要解决祭祀问题,需加强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使村民认识台西遗址的重要性,自觉保护台西遗址环境。
拆除遗址上或位于遗址分布区的生产、生活设施,包括西台、北台周边的围墙、简易房、农业大棚和西台西侧工厂拆迁后场地,并实施生态修复。台西遗址分布区内散建着一些临时建筑,西台东北侧存留一段残墙,北台南侧紧邻着3个蔬菜大棚,西台西南侧遗址分布区内曾建有工厂,目前厂房地上建筑已拆除,遗留硬化地面,它们影响了遗址景观环境,应及时拆除,并在恢复的土地上利用浅根系植物修复生态环境。在西台和北台上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恢复生态。
限制保护范围内农林作业活动,不得种植深根系农林作物,植物品类根系主根深度不得超过0.4米,管理控制遗址保护范围内的乔木种植区域。根据2012年勘探报告地层勘探结论可知,台西遗址台地下地层堆积主要集中在地表下0.4米以下,因此规定主根系深度不得超过0.4米。台西遗址分布区内耕地以种植玉米为主,玉米属于浅根系农作物类型,根系属于须根系,主要分布在30厘米以内,最深入土可达2米以上,可以继续种植。
严格限制西台、北台间视线通廊范围内的相关建设活动,为参观遗址营造适宜的景观氛围。西台和北台间的视线通廊区域,属于保护范围,有利于对建设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同时,该区域的合理绿化,有利于打造遗址最重要的景观节点。
对南台建设控制地带内的高度10米以上建(构)筑物实施整治。对南台建筑的整治包括降低建筑高度、外立面整饰,需建立在南台考古勘探工作完毕,准确划定南台遗址分布范围的基础上。在此之前,南台保持现状,但需要控制新的建设活动开展。
4 展示利用方面
选取西台、北台暴露文化层遗迹的现状断面,辅以标识、说明设施展示遗址不同时期的地层,阐释台西遗址的年代分期。由于西台历次考古发掘后未进行回填,现暴露一些探方留下的断面,最高达5米以上。这些断面保留了台地上地层堆积信息,经标识后,可真实直观地传达地层和暴露遗迹信息。在展示利用的同时,需对断面采取加固等保护措施,延续遗址信息载体的生命力。
考古清理原有的考古发掘区,选取水井、房址、墓葬等遗迹,采用绿化标识、模型等方式展示聚落发展历程和手工业体系。台西遗址现保留了部分遗迹的痕迹,采取绿化标识、实物标识等手段,可以明确房址、水井等重要遗迹的位置和形制,配合遗迹内出土的遗物,可以直观传达台西先民的生产力水平和手工业体系。
建设台西遗址文化公园。依托西台、北台遗址本体及周边区域,以台西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核心建设遗址文化公园。通过景观环境、实物见证、园艺绿化等形式进行文化主题展示。建议在台西遗址北台与西台间围合区域,利用现状废弃场地建设台西遗址商代文化公园。文化公园功能定位要与遗址文化价值相符,不得开展有违遗址文化氛围的活动项目。公园近期规划以西台、北台遗址分布区为基础,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公园建设需重视遗址保护、展示、生态修复和景观风貌的有机结合,严格控制与遗址保护及展示无关的建设。公园历史环境和生态修复必须以考古勘察工作为前提和依据,文化公园涉及工程须确保遗址本体安全,需开展文物影响评估和环境评估。遗址展示应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包括导游讲解、图文展板、AR系统场景重现、智能导览语音设备及背景音乐讲解等。文化公园内各类标识牌,指引牌、说明牌等应与遗址展示设施统一设计,形式与风貌要与文物相协调。
规划建设台西遗址博物馆一座,包含综合展示、游客服务、保护管理、考古工作站四项基础功能,通过出土文物展示、图片展示、沙盘展示、数字化虚拟展示等方式,阐释台西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信息。规划选址在西台建设控制地带西侧,建筑面积不超过2000平方米,建筑顶部高度不超过10米。博物馆设计宜采用生态建筑设计手法,外观风貌与遗址时代特征及文化内涵相符合。在遗址博物馆入口前建设集散广场,适当进行生态绿化和景观建设,相关工程以考古工作成果为依据,并确保遗址本体安全,规划面积3000平方米。遗址博物馆西侧新建停车场一处,采用植草地坪铺装并对外围边界进行绿化及配套设施改造,规划面积1200平方米。
5 管理规程方面
建议成立台西遗址管理处,隶属于石家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核定公布之日起1年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只有设立了专门机构,指定了专门负责的人,后续的日常管理、巡查、监测和记录工作才能有序开展。建议台西遗址管理处人员主要由文物保护、研究、管理人员构成,建议核定人员编制不少于3人,定期实施员工培训和岗位考核。管理经费主要通过国家和地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预算、旅游收入、社会资金支持等渠道获取。
制定和执行遗址保护管理制度。编制《台西遗址保护管理办法》,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并公布实施。管理制度应包括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界划、保护管理、利用管理、居民使用管理、管理体制与经费、奖励与处罚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日常管理规章、“四有”工作完善制度、安防巡查制度、应急预案、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文物保护宣传制度、游客安全责任制度等规章,按照《台西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及各项规章落实相应制度和措施。
在西台、北台和南台分别设立台西遗址保护标志和说明牌,在保护范围边界设置保护界桩,在台体边界设置保护围栏。在西台、北台和南台分别设立台西遗址保护标志碑和说明牌,在重要遗存点位设置保护警示牌,在台体边界设置保护界桩和围栏。保护界桩沿保护范围转折点布置,并对过长的段落按100米间隔增加界桩数量。西台保护围栏开口在西侧,北台保护围栏开口在北侧。
实施旅游数据监测、游客数量监测和旅游效益监测。从旅游舆情、游客接待情况、游客消费等方面进行监测分析。在旅游舆情监测上,主要是监测新闻媒体、微博、论坛、博客等渠道发布的与旅游相关的信息,了解游客对台西遗址各方面的满意度和评价。游客数量监测可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基于智能手机GPS位置爆点数据,应用专用的客流计算模型监测。
推进开展台西遗址价值内涵宣传工作。制定并实施台西遗址文化遗产宣传、出版计划,包括建立主题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出版通俗读物等。争取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合作,采用不同形式对遗址区居民进行文物价值及保护意义的宣传和教育。
6 考古研究方面
完成以西台北部、北台东北部、台西村东南部为重点的遗址可能分布区考古勘探工作,明确台西遗址的分布范围。通过对藁城台西遗址进一步调查、勘探和试掘,力求廓清台西遗址遗物分布范围、文化层分布和保存状况,探明台西遗址是否有城墙存在,确认北台、西台、南台之间的关系。台西遗址计划重点考古勘探区域为2012年考古勘探未探区域,主要位于南台西南侧,西台北侧和北台东北侧。勘探工作严格遵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实施,体现考古工作的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确保考古工作的科学、系统、规范、安全。
结合考古调查及勘探结论,选择遗存密集分布区域进行考古发掘。通过考古发掘工作,丰富台西遗址文化内涵,明确西台聚落结构与层次,探究北台、南台与西台之间空间和时序关系,探究台西遗址的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将遗址范围、格局及重要遗存等信息及时转化为保护、管理及展示工作开展的依据。
加强对台西遗址研究工作。加快考古研究成果的发布,在聚落考古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继续台西遗址历史要素、形制格局、手工业体系等相关主题的研究,明晰台西遗址聚落形态与特征。搜集、整理与台西遗址相近时期和地域的遗址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分析各遗址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区别与联系,结合商代冀中地区分封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区位、文化等文献资料,从制度、文化、手工业、环境等角度研究台西遗址聚落形成的背景,推演商文化发展路线和区域文化融合过程。
注释
①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藁城县商代遗址和墓葬的调查[J].考古,1973(1):25-29.
②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遗址[J].考古,1973(5):266-271.
③唐云明.藁城台西商代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④文启明.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78-79;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09;孟繁峰,郭瑞海.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87.
⑤雷建红,齐瑞普.藁城台西商、汉及宋代墓葬发掘简报[M]//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考古文集:五.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