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国外销瓷中的德国迈森瓷装饰元素

2024-07-01 07:32邓玉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0期
关键词:清代融合

邓玉梅

摘 要:18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直接贸易交流更为频繁,中国外销瓷更加快速地适应不同市场需求,呈现出更为国际化、多元化的崭新风貌。具有欧洲造型和纹饰风格的“订烧瓷”被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和私人贸易者大量订购,欧洲陶瓷产品,尤其是德国迈森瓷器的诸多装饰元素,如描金边饰、异域花卉禽鸟纹、中国风人物纹及港口景观主题纹饰等,均被中国瓷匠灵活借鉴吸收,展现了清代外销瓷中西共融、在模仿借鉴中创新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

关键词:清代;中国外销瓷;迈森瓷器;装饰元素;融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09

18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直接贸易范围日益扩大,交流更为频繁,中国外销瓷生产更加快速地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尤其是紧跟欧洲社会和文化需求,呈现出更为国际化、多元化的市场导向特征。其中,仿欧洲造型和纹饰风格的“订烧瓷”已被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和私人贸易者大量订购。18世纪还见证了欧洲瓷业诞生的重要历程,欧洲本土生产的陶瓷产品对中国外销瓷的影响渐趋明显,欧洲瓷器的诞生地德国迈森的产品、引领时尚的法国塞夫勒产品、彩陶名都纳韦尔的产品、法国鲁昂的产品,以及来自英国、瑞典、西班牙等地的陶瓷器等均对中国外销瓷的装饰风格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对中国外销瓷影响最为直接、广泛的欧洲陶瓷莫过于德国迈森瓷厂的产品,尤其是18世纪上半叶迈森产品中的诸多元素被大量吸收到中国外销瓷的装饰工艺当中,既证明了欧洲硬质瓷的摇篮—迈森瓷厂产品的魅力,更体现了中国瓷匠在吸纳、融合纯粹欧洲风格的产品元素时所表现出的高超技艺和应时而变的敏锐市场触觉。

1 迈森风格的描金边饰和开光特点

18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外销瓷中广泛出现的迈森风格装饰纹样当属一系列丰富多变的描金边饰。丰富的纹样和装饰手法一直是迈森瓷厂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数量众多的迈森瓷纹样中,仅目前存世的、仍可投产的就多达730余种,而这730余种纹饰,仅仅是迈森瓷厂建立以来开发的数量庞大的纹饰中最受市场欢迎的部分种类①。在迈森瓷厂发展的前期阶段,尤其是赫罗德特(H?roldt,曾担任瓷厂艺术总监)时期(1720—1765),各类金彩纹饰几乎是迈森瓷器装饰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广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约1735年烧制的餐盘(图1),属早期采用迈森彩绘装饰手法的中国外销瓷产品,无论是繁密的金彩边饰、彩绘的多层开窗纹样,还是港口主题纹饰,均直接模仿18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迈森产品。自此以后,各类金彩绘制的边饰,包括复杂多变的各种开窗边框纹饰,成为迈森瓷器的装饰特色,一直沿用至今。在大量迈森瓷厂曾经使用过的不同种类的边饰中,仍有70余种流传至今并被持续使用,充分展现了这些金彩纹饰久经岁月考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生命力。

在迈森产品中,常与金彩边饰共同搭配使用的是各种形式的开窗。早期迈森产品的不少主题纹饰,如东方花鸟纹、中国风人物纹,会直接绘制在白色的瓷胎上。随后在主题纹饰的外围逐渐出现各式边框,边框的形式有时仅为简单的四瓣形,有时以弯曲勾线、折角或垂直的线条组合而成,并且常常由内外两层边框搭配组成。这两层边框,内框多绘制为金色,外框则因装饰和强调的功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宽度和颜色,如常见的淡紫色、粉红色。

乾隆早期中国生产的仿迈森风格的餐盘(图2),以多层金彩边饰搭配复杂边框的开窗形式,开窗内绘西式狩猎场景,忠实呈现了18世纪上半叶迈森产品的时代风貌。此类产品器沿边饰和开窗边框的构图繁复,绘制不易,但中国生产的此类产品尤其是雍正后期至乾隆早期的产品,大多色彩饱满、线条流畅、绘工精细,西式主题场景的绘制效果突出,整体品质极高。

金彩工艺不仅大量用于边饰及开窗边框的绘制,18世纪中叶,以描金卷草花卉作锦地纹的装饰手法也极为常见。乾隆年间烧制的广彩开窗人物六角瓶(图3),通体均采用了繁密的迈森风格金彩卷草纹作锦地装饰。瓶身以广彩瓷器中最典型的干大红、麻色和墨彩为主要色调绘制,中部大开窗内间隔绘制中式人物、山水和花鸟图,颈部开光全部以干大红工笔绘制欧式建筑风景人物图,纹饰绘制笔触细腻,意境悠远,可谓工意并重,与描金的锦地纹样相得益彰,展现了乾隆时期外销瓷产品吸收和融合迈森瓷器装饰技法之后产生的中西共融、华美雅致兼备的独特美感。

到了18世纪中叶前后,中国外销瓷中开始大量采用迈森产品中典型的以“C”形双勾线串联组成各种海棠形或如意头形大小开窗形式,开窗内常以单色调,尤其是广彩中的典型色调如干大红、西红或麻色,绘制中式山水花鸟纹,开光外则辅以描金卷草纹作地。广州博物馆收藏的一套约1750年烧制的茶碗和托碟(图4),托碟的口沿以繁密的金彩卷草纹作地,间隔设置大小两种规格的四组开窗,开窗的边框便是用“C”形双勾线串联而成的,四组大的开光内以干大红和墨彩绘制中式花鸟纹,四个小开光内则以干大红单色绘制山水风景纹,整器绘工细腻精致,风格华美。迈森瓷厂研发的此类纹样,不但直接影响了中国外销瓷的面貌,18世纪下半叶崛起的英国著名瓷厂斯波德也曾仿效生产过类似产品。

2 花卉禽鸟纹饰

在中国瓷器装饰工艺中,花鸟主题纹饰占有重要地位。花鸟纹在欧洲各瓷厂产品中也被广为使用,但最早在欧洲陶瓷行业掀起花卉纹样装饰潮流的仍然是迈森瓷厂。

花卉堪称迈森瓷厂最早期的主题纹饰,不同花卉纹样的四周还常常辅以果实、禽鸟和昆虫等自然元素。18世纪三四十年代,迈森瓷厂的领衔人物赫罗德特受当时日本瓷器中用彩和不对称构图方式的启发,创作了一种专门的花卉纹饰,这种纹饰当时被称为“Indianische Blumen”,意为“印度花卉”。所谓印度花卉其实与印度并无直接关系,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指具有东方风格的花卉纹样。1730年左右的花卉纹饰绘制,往往是在白胎上绘制写实性较强的折枝花卉,且以单枝花卉形式出现居多。此时的花卉形象主要来自当时植物学书籍中的版画插图,绘制总体风格偏生硬且忠于原画稿,有些花卉四周还添加阴影以营造立体感,被称作“阴影花卉”(Ombrierte Blumen)②。1745年以后,另一种被称作“Deutsche Blumen”或“Saxonian”,即“德式花卉”或“萨克森式花卉”的纹样开始占据主要地位。这种花卉大多以花束形式出现,绘制略带写意,不再添加阴影,更加注重描绘花卉的自然状态。

中国窑厂模仿迈森产品生产的外销瓷,多是个性化定制产品,但与中国风人物主题、港口风景等模仿欧洲景物纹样的产品相比,绘以德式花卉的产品更符合欧洲普罗大众的口味,因而也受到试图追赶潮流时尚的中产阶级人士的普遍欢迎。除了中国窑厂,德式花卉纹样随即也被欧洲各地瓷厂所仿效,法国的塞夫勒瓷厂更是将花卉主题纹饰发扬光大,生产出绘制效果极佳的产品。从18世纪中叶开始,迈森及其他欧洲窑厂生产的花卉纹瓷器被大量送往中国,供中国瓷匠模仿。约1750年中国生产的折枝花卉纹盘(图5),从诸多细节看均完全仿自迈森产品,盘的中部偏右下区域绘制了以多种花卉组合的欧式花束,花束四周散布不同种类的折枝花卉,还有蝴蝶、昆虫等分布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此盘圈足内还用釉上蓝彩绘制了交叉双剑图案,这是迈森瓷厂的商标,不排除是用来充当迈森产品在欧洲售卖的可能性。

这种构图简单但风格鲜明的“德式花卉”主题纹饰颇受市场欢迎,除了作为大宗外销瓷出售外,有时也会根据客户需求添加个人的纹章图案,并搭配不同的边饰销往不同的国家。英国林肯郡伯克(Burgh)家族为结婚定制的纹章餐盘(图6),就采用了“德式花卉”作为主体纹饰,并将定购者的联姻纹章(纹章中间的盾牌由左右两个区域构成,在欧洲纹章学中这是表示婚姻的形式之一)绘制在主体花卉纹样的上方,餐盘的内沿增加了描金链条边饰,外沿搭配的边饰也极为罕见,体现了中国外销瓷满足个性化需求生产的特质。

与花卉纹样相比,禽鸟更能展现出中国瓷匠满足各类市场需求的卓越技艺。在此之前,中国外销瓷中大量出现的禽鸟主题装饰图案,不但对欧洲瓷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甚至激发了欧洲瓷厂禽鸟主题纹样的开发,尤其是异域禽鸟的形象,在18世纪下半叶的德国迈森,法国塞夫勒,英国伍斯特、德比、切尔西和韦奇伍德等瓷厂产品中陆续出现和风行。从欧洲本土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异域禽鸟的主题纹饰所营造的视觉和感官效果,与当时流行的洛可可风也甚为契合。

迈森产品中禽鸟主题纹样的绘制大体经历了由写实转为传神的发展过程。初期禽鸟的绘制极为真实,更像是临摹自然专题书籍中的插图,显得僵硬、空洞。而后期出现的禽鸟纹饰充满奇幻和想象力,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色彩绚丽的异域鸟类,这种姿态优雅、异趣盎然的异域生物种类,甚为符合欧洲人瓷器装饰的审美观念,堪称受中国风和洛可可风格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而愉悦的瓷器装饰主题。随着欧洲各瓷厂产品日渐成熟,这些欧洲本土瓷厂生产的绘有禽鸟纹饰的同类产品又被用作样板送至中国,反过来对中国瓷器的禽鸟绘制提出新的要求。

绘制异域禽鸟图案的花口盘(图7),体现了欧洲人热衷的异域奇幻之风(或者说是欧洲人想象的东方禽鸟形象)。该盘色彩艳丽,外沿边饰的是具有维也纳杜·帕奇(Du Paquier)瓷厂巴洛克风格的叶片藤蔓纹,主题纹饰为三只华美的禽鸟在树下的岩石旁栖息,另有一只长尾鸟在空中飞翔。右侧稍远处有一欧式建筑,建筑后方隐约可见停泊在港口内的船只桅杆。桅杆细节的出现,可能是为了展现当时巴达维亚(荷兰东印度公司重要贸易据点,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港口风景,也可能只是纯粹模仿迈森瓷中大量出现的港口景观。几只禽鸟与周围的景观相比,显得体形硕大,毛色艳丽多彩,充满奇幻之风,此类禽鸟形象应当仿自1740年左右迈森产品中出现的同类纹饰。这种充满想象力的禽鸟纹样极为风行,随后也大量出现在英国切尔西、伍斯特及其他瓷厂的产品中。

3 中国风人物主题纹饰

17、18世纪,对异域中国的好奇和对中国商品、工艺品的追捧,使欧洲刮起了一场异常狂热的“中国风”。在摄影技术尚未出现的年代,绘有中国人物图案和生活场景的中国瓷器无疑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直接媒介。直到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索西(Robert Southey)还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些(中国的)盘子和碟子使我们对中国人的了解比对其他民族的了解更为深入。”③另一种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直接媒介便是带有插图的游记。这些游记类书籍大量展示了中国的动植物、地形地貌和人文风俗,欧洲艺术家们据此创作了中国风图案,中国、日本甚至包括印度次大陆的文化元素被拼凑在一起,其中出现的所谓中国人物,其真实性已被忽略。

在陶瓷装饰领域,德国迈森瓷厂率先创作了自己的中国风主题纹饰。1722年前后,赫罗德特专门为迈森瓷厂创作了中国风主题纹饰④。这些纹饰展现了一个富庶华丽的东方世界,因其出色的彩绘设计逐步发展成为欧洲瓷器的装饰传统。为了让不同的画师能够依循统一的构想进行瓷绘装饰,1723—1724年,赫罗德特将自己创作和瓷厂里积累下来的千余件中国人物设计图结集成册。然而,在20世纪以前并无人知晓这套图稿的存在,直到1919年收藏家舒尔兹(Schulz)开始对存世的图稿进行整理研究。1960年前后,德国莱比锡葛拉希应用美术馆(Grassi Museum für Angewandte Kunst)向舒尔兹的遗孀收购了124张图稿并保存至今,这套图集被后人称作《舒尔兹手稿集》⑤。

《舒尔兹手稿集》中的图案或被逐一临摹到瓷器上,或以组合形式进一步应用,手稿里绘制的各种中国人物大多身材纤细高挑,身穿厚重的长袍,头戴造型夸张的帽子,最为常见的是劳作、嬉戏或各种休闲娱乐中的中国男子和女子形象⑥。饮茶与煮茶的场景和异域庭院中的男女人物与孩童、动物相伴的场景也频繁出现。初期迈森瓷器中绘制的中国人物多以半身形象出现,主题纹饰四周常添加绘制精细的铁红描金(随后也采用紫彩和墨彩)巴洛克式漩涡花饰边框。后来直接在瓷器的白地上绘制,主题图案更为突出⑦。中国风人物主题纹饰在迈森瓷厂风行十余年,后期纹饰绘制区域逐渐缩小,总体效果变得空洞拘谨⑧。

1740年开始,迈森瓷厂在18世纪三四十年代生产的中国风瓷器产品陆续被送到中国,供中国瓷匠仿制后重新销往欧洲。广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约1750年中国烧制的茶碗(图8),明显仿自迈森产品,碗腹开窗内绘制的是坐在火炉旁边煮茶的官人形象,其身后绘有花卉一株,顶部还有一飞鸟。此类煮茶或饮茶主题纹饰明显仿自迈森瓷18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产品⑨。欧洲商人专程来中国定购此类产品,除了希望模仿欧洲的流行款式外,不排除还有更深层次的用意,如定制绘有煮茶、饮茶中国风人物纹样的茶具,便于推广18世纪四五十年代日益风行的饮茶风气⑩。

另一件绘制中国风人物纹的餐盘(图9),中部菱形开窗内绘制的是一对身穿长袍品茶闲谈的男女,分别坐在大理石桌的左右两侧。右侧男人左手执一拂尘,桌上摆放一个大花瓶,瓶内插着一支红珊瑚。中部开窗的边框分别用金色和铁红色绘制内外两层卷草和羽毛状饰纹。盘口沿设三个小型描金边框开窗,小开窗内分别绘制三个不同的中国风人物场景。此盘与迈森瓷厂1730—1740年生产的产品极为相似。当时有不少此类仿迈森风格的瓷器在欧洲被作为真品出售,中国制瓷成本比德国低不少,其价格自然比迈森产品便宜,因此销售此类瓷器的商人常常获利丰厚。

4 其他常见德国迈森风格主题纹饰

中国外销瓷中最常出现的迈森瓷装饰元素,除了描金纹饰、异域花鸟纹和中国风人物纹外,还有一种1730—1740年出现的港口风景主题纹饰。在目前存世的仿迈森风格的中国外销瓷中,虽然中国风人物主题纹饰的外销瓷数量更少,具有较大的关注度,但绘有港口风情纹饰的瓷器产品更能展现中国瓷匠在模仿西方静物绘画方面的突出技能,尤其是在临摹此类欧洲风景主题纹样时,中国工匠大多极为忠于原稿k。

此类港口风景纹通常以单色或多色绘制欧式的港口景观,构图以码头、岸边存货的仓栈、包装或堆积的货物和船只、桅杆等为主要元素。场景内出现的人物除欧式打扮外,也时常受中国风影响,转用中国风或东方的场景,服饰也替换为欧洲人眼中的东方款式。这种以欧洲和亚洲商人为前景图像的纹饰风行一时,令观者联想到数量众多的经荷兰阿姆斯特丹港口源源不断进入欧洲的东方奢侈品,尤其是来自中国和日本的瓷器。

中国外销瓷中仿迈森港口主题纹饰的绘制,主要采用开窗内绘制或通景式绘制两种形式。广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约1740年烧制的啤酒杯(图10)和另一件约1750年烧制的咖啡杯(图11)较为典型。两器绘制的均是以城堡建筑为背景,多人于港口海岸边卸货和搬运的过程。大啤酒杯年代稍早,其栏杆柱头式的器型也是1740—1750年中国外销瓷啤酒杯最为典型的造型,主题纹饰绘制在多层开窗边框之内,开窗的形制和纹样也同样体现了1740年前后迈森产品的时代特征,主题纹饰的线条和设色较为细腻丰富。相比之下,稍晚烧制的咖啡杯采用通景式手法,直接环绕杯身绘制了一名欧洲商人正在监督卸货和搬运的过程,品质明显不如早期烧制的啤酒杯,尤其是远处人物仅以简单线条勾勒,明显是为了应对市场化批量生产需求,缩短绘制时间以降低成本。

5 结论

18世纪初以来,随着制瓷工艺在欧洲的传播发展,欧洲各国纷纷建立瓷厂,陆续生产推出风格各异、工艺不同的陶瓷产品,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欧洲七年战争(1756—1763)爆发之前,迈森瓷厂的产品,无论工艺还是品质均持续引领欧洲制瓷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时至今日,早期迈森瓷器产品仍是收藏者们推崇备至的。同时期的清代中国外销瓷产品,敏锐抓住了世界陶瓷发展和市场审美的转变,借鉴吸收迈森瓷器的诸多装饰元素和技法,展现了清代外销瓷中西共融、在模仿借鉴中创新发展的产品特征。

注释

①R?ntgen Robert E.The Book of Meissen[M].Atglen, Pennsylvania:Schiffer Publishing Ltd,1996:195.

②Pietsch Ulrich.Passion for Meissen:The Said and Roswitha Marouf Collection[M].Stuttgart:ARNOLDSCHE Art Publishers,2010:254.

③Southey Robert,Simmons Jack.Letter from England [M].London:Cresset Press,1951:191.

④Chilton Meredith,Claudia Lehner-Jobst.Fired by Passion:Vienna Baroque Porcelain of Claudius Innocentius Du Paquier[M].Stuttgart:ARNOLDSCHE Art Publishers, 2009:456.

⑤Pietsch Ulrich.Passion for Meissen:The Said and Roswitha Marouf Collection[M].Stuttgart:ARNOLDSCHE Art Publishers,2010:16-17.

⑥Coutts Howard.The Art of Ceramics:European Ceramic Design 1500-1830[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91.

⑦Santangelo Maria L.A Princely Pursuit:The Malcolm D.Gutter Collection of Early Meissen Porcelain[M].San Francisco: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and Hirmer Publishers,2018:105.

⑧Rollo Charles.Continental Porcelain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M].London:Ernest Benn Limited,1964:49.

⑨Abraham den Blaauwen.Meissen Porcelain in the Rijksmuseum[M].Amsterdam:Rijksmuseum,2000:37.

⑩Howard David.Chinese Armorial Porcelain[M].vol.2.Chippenham:Heirloom and Howard,2003:12-13.

kJ?rg C J A.Chinese Export Porcelain[M].Hong Kong:Hong Kong Museum of Art,1989:223.

猜你喜欢
清代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永远的末代皇帝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