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博物院馆藏“一刀平五千”钱币赏析

2024-07-01 07:21刘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0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历史背景

刘灏

摘 要:“一刀平五千”也称“金错刀”,是王莽居摄二年(7)五月为复古改制所铸的刀钱,是第一次币制改革的产物。在中国古代金属流通货币中,“一刀平五千”是面值最大的钱,它是中国古代标明面值的法定货币中唯一含有黄金成分的流通货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的文字、冶炼和设计都堪称中国古钱币一绝。

关键词:“一刀平五千”;历史背景;铸造工艺;历史价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05

南阳,古称“宛”,地处中原,属中国地理与文化的中心地带,是中国的核心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厚重。南阳市博物院是豫西南最大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近2万件,分金、银、铜、铁、陶瓷、玉石、木、骨等十二类,文物藏品种类丰富,不少属珍贵文物。在钱币类藏品中,馆藏“一刀平五千”钱币(图1)格外引人关注。

1 “一刀平五千”钱币介绍

“一刀平五千”也称“金错刀”,是王莽居摄二年(7)五月为复古改制所铸的刀钱,是第一次币制改革的产物。钱币通长7.4厘米,厚0.4厘米,上部环柄直径2.8厘米,重约30克,由青铜材质浇铸而成,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部分是一方孔圆钱形状,上面刻有阴文字体,上方为“一”,下方是“刀”,字体的凹陷处填充了黄金,并经过精心打磨,使字体与钱币表面平齐,呈现出光亮华美的效果。刀身部分则铸有直隶阳文的“平五千”三个字,其中“平”字表示价值,意味着一枚刀币的价值相当于五千枚五铢钱。整个币面铭文“一刀平五千”字体流畅,采用了悬针篆的书体,钱文的笔画细挺流畅,布局匀称,展现出生动而不呆板的气势。它承袭了战国时期“一笔过”的特点,将深厚质朴的篆隶风格与厚重坚实的钱币体形完美融合。

在王莽的币制改革中,金错刀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种存在。众所周知,自秦朝统一货币使用“半两”铜钱开始,这种外圆内方的形制就成为中国古代钱币形制的主流形态,自秦之“半两”到汉之“五铢”并无更易。春秋战国时期,货币以国家为别分为多种形态,其中以刀币、布币和圆钱三者为众;到了战国时期,刀币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布币主要行用于三晋两周之地,而各国几乎后来都发展出了圆形钱。王莽的金错刀,更像是对战国刀币与圆钱的一种巧妙结合。

在中国古代所有金属流通货币中,“一刀平五千”的面值是最大的,而且它是古代法定货币中唯一含有黄金成分的流通货币。前者强调其“一刀”两个篆字上的特殊错金工艺,后者则强调其价值,“平五千”即价值五千之意(与五铢钱的兑换比例为1∶5000,两枚可换一斤黄金),实际上,正是为了掩饰这种币值上的无限增大的缺陷,故而在铸钱的形制方面下了功夫。其铸工精良,造型独具韵味,古拙稳重,并透露出秀美气息。“一刀平五千”流通了短短两年多就被废止了,是莽钱中较珍贵的品种。

2 “一刀平五千”的历史背景

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经济走向恶化,汉宗室外戚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前46—23),字巨君,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23年在皇帝位。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把持朝政,公元8年12月,王莽废孺子婴,自立为帝,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王莽篡汉前后,为了缓解各阶层尖锐的矛盾,宣布推行新政,颁发了一系列诏令,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史称“王莽改制”。

居摄二年(7)至天凤元年(14),王莽以“托古改制”之名先后实行了四次币制改革,罢废五铢钱,推行宝货制,意在削弱刘汉势力、搜刮民间财富,所铸货币名目繁多,精美异常。

第一次在居摄二年(7),当时还使用五株,另外铸造错刀、契刀、大泉五十等三种大钱,与五铢并行。第二次在始建国元年(9),王莽取得政权以后,以为“劉”字包含有金、刀等部分,于是废弃与“劉”字有关的错刀、契刀、五铢,增发小泉直一,与前次发行的大泉五十并行。第三次在始建国二年(10),行宝货制,共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布货)计二十八品。这是一种烦琐的币制,很难说什么是本位制,应该还是以小泉直一为基本单位,其均为虚值货币,名目等级繁杂,造成币制混乱。历史上的第四次币制改革在天凤元年(14)展开,这次改革废止了大小不一的钱币,取而代之的是货布和货泉两种货币形式。然而,由于币制过于复杂混乱,民间交易非常不便利,而且每次改制后造成铸币的大小不断缩小,而价值越来越高,使之成为压榨普通百姓财富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王莽的前两次币改是紧密联系、有谶纬迷信的。王莽笃信谶纬之学,第一次币改,在谶纬中“以水克火”,诅咒汉室,第二次币改目的是担心刘汉集团势力东山再起。因汉帝为刘姓,他忌讳“刘”(繁体字写作“劉”)字中含“金、卯、刀”,有凶煞之象,既然上天已“废刘而兴王”,那么货币上带有这三个字痕迹的,必须统统抹掉。遂把含有“金”“刀”字样的“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和“五铢”都废除了,专用“大泉五十”,另铸“小泉直一”并行。根据《汉书·王莽传》的记载:“今百姓咸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古为劉)而兴王。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其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承顺天下,快百姓意。”颜师古注释说:“金刀,莽所铸之钱也。……莽以刘字上有卯,下有金,旁又有刀,故禁刚卯及金刀也。”《汉书·食货志下》也记载:“莽即真,以为书‘劉字有金、刀,乃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了金错刀的使用。不过,这种可笑的举措没有挽救他的失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泉字拆开是“白水”。从南阳白水乡起兵的刘秀乐意别人称自己为“白水真人”—即出生于白水的真命天子。正因为此,刘秀即位之后并未废除王莽铸造的“货泉”,直到建武十六年才更铸五铢钱。

王莽立政13年,先后实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所铸货币名目繁多,各类货币的比值都很不合理,结果引起严重的货币贬值,导致钱币的信用越来越差,使社会经济陷入混乱,造成大批百姓破产,民不聊生。“每易钱,民用破业,而陷大刑”①,意思是说每次改革货币之后,百姓都会因此而破产,甚至沦落到被处以刑罚的地步。王莽发行的这种虚值大钱流通靠政治强力推行,同时还下令将黄金收归国有,私人不得收藏黄金,“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②。“一刀平五千”一枚当五铢钱五千枚,等于贬值成1/710以下(不计黄金)。这种虚值大钱的作用究其本意是想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实力,掠夺当时的中产人家和富户,用来搜刮全国的黄金。当时的金价是一斤万钱,政府用两枚“一刀平五千”就可以收兑民间一斤黄金,公开掠夺社会财富,既为广大平民百姓所痛恨,也遭到了官僚地主集团的反对,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最终导致了以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莽地皇四年(23),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最终在乱军之中殒命。王莽执政统治共计有16年,新朝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存世时间极为短暂的朝代之一。这段历史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起与覆灭,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权力更迭的无常,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王莽死后,宫中有六七十万斤黄金③,大部分应该是第一次币制改革时搜刮来的。像这样的改革怎能不以失败而告终呢?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原本就是一代帝王出一代钱币。在钱币上印有统治者的烙印,体现出统治者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政治诉求。

3 “一刀平五千”的铸造工艺

王莽铸行的“一刀平五千”上的“一刀”二字是用黄金镶嵌而成的,此工艺为“错”,所以又称“金错刀”。无论古代说的“金银错”,还是今天说的“错金银”,金、银二字容易明白,但“错”字就没那么容易理解了。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制作技术的黄金时期,金银错工艺是其中的一项精细工艺,这种工艺最初出现在春秋中晚期,发展到战国两汉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在金银错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青铜器进行打磨和涂漆,然后再在器物表面刻上图案或文字。在这个过程中,金涂和金错是非常重要的工艺。金涂是指将金属涂抹在器物表面,使其表面呈现出金色光泽,而金错是指通过雕刻、描绘等方式将金属嵌入器物表面,以呈现出图案或文字的效果。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错”字的解释是:“错,金涂也,从金昔声。”④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说:“涂,俗作塗,又或作搽,谓以金措其上也。”《康熙字典》对“错”字的解释引《集韵》:“金涂谓之错。”⑤所以,从广义上说,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都可以叫金银错。

古代的金银错工艺,从出土的器物来看,主要包括嵌错和涂画两种方法。

嵌错法又称“镂金装饰法”,其制作过程通常可分为四个步骤。首先,在器物表面预先铸造或雕刻出所需的凹槽,以便在器物成型后,将金银嵌入凹槽中。其次,进行錾槽雕刻。在铜器成型后,还需要使用墨笔根据纹样在器表上绘制出精细的纹饰,并根据纹样进行浅槽的雕刻。这个过程在古代被称为“刻镂”或“镂金”。第三步是镶嵌。将金银丝或片适当加热后压入凹槽内,利用金银良好的延展性将其捶打固定。最后一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成后,铜器表面并不平整,需要使用错石进行磨光,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完美契合,使表面平整光滑,从而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一刀平五千”钱币采用的就是这种嵌错技术,赋予其华美的外表和防止私铸伪造的功能,从而以虚值钱币从百姓手中敛取财富,这种倒行逆施的手段严重违背了货币流通的客观规律。

涂画法是汉代金银错的另一种主要装饰手法。涂画法的主要工序首先是制造“金汞剂”,就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埚内加热至400摄氏度以上,然后再加入黄金7倍的汞,让其溶解成液体所制造成的一种“泥金”。然后使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又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最后再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泥金内的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此固定于青铜器的表面之上。我们现在把这种方法称为“鎏金”,之所以在古代叫“金错”,是因为古代把涂画纹饰叫“错”,古代画彩也叫“错彩”。现存的战国秦汉金银错铜器中,多数是用这种“金银涂”方法制成的,金银错纹饰脱落处没有任何凹痕,一眼就可看出,其金银错纹饰不是嵌上去的,而是涂画上去的。

4 “一刀平五千”的历史价值

黄金在古代就很贵重,错金也就具有高贵、富有、华美的象征意义,王莽用金银错工艺把黄金铸造在“一刀平五千”钱币上,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创举。金错刀制作甚为精美,且造型奇特,即使在铸钱之初,已使人有珍秘之意,所以被泉家誉为“钱绝”,一直为历代藏家所珍爱,所谓“有者,列为富藏;无者,还差一个档次”。

许多文人雅士也为金错刀留下了许多赞美之词。最早的是东汉杰出的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张衡,他在《四愁诗》中写道:“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唐李白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中有“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的句子,而后衍生出“一诺千金”的成语。诗圣杜甫亦有《对雪》诗言及“金错囊从罄,银壶酒易赊”。唐代杰出的散文家及诗人韩愈在《潭州泊船呈诸公》诗中写道:“闻道松醪贱,何须吝错刀。”又《船》诗云:“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宋人钱昭度咏诗道:“荷挥万朵玉如意,蝉弄一声金错刀。”实际上,诗人所歌颂的多是有错金纹饰的佩用刀剑,不一定全是指王莽的金错刀,但一般人多理解为金错刀,显然在此辈人的眼中,金错刀显然已经失去了它作为货币的基本职能,越来越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了。北宋文人刘敞有一次请诗人梅尧臣喝酒,为助酒兴,他特意取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齐国刀币和王莽时期的金错刀进行展示。梅尧臣借此机会,可谓大开眼界,目睹过金错刀之后,他仍是念念不忘,便特意写《饮刘原甫家》一诗,以为纪念:“探怀发二宝,太公新室钱……次观金错刀,一刀平五千。精铜不蠹蚀,肉好钩婉全。”

新朝王莽虽不善为政,但后世钱币学家戴熙在《古泉丛话》中盛赞其“为古今第一铸钱手,人皆有一绝,莽为钱绝”,与宋徽宗并称“铸钱二圣”。王莽时期的钱币在中国的货币文化上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使用价值,它的文字、冶炼和设计都堪称中国古钱币一绝。新莽不仅破天荒在世界铸币史上第一次实行主、辅币相结合的“宝货制”,对后世的币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在铸造工艺方面,王莽大力推广使用了铜模铸钱这样的先进工艺,实现了用手工直接展现和追求艺术理想化、借助机械力间接表现的完美结合,可与机制币媲美。钱币上的篆体文字展现出了独特的书法魅力,其笔画末尾或尖如悬针,或圆如垂落。这种精致的笔触变化给人以美感,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形象化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书法技巧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根源,即对于现实美的追求。金错刀的铜质,经久而发水银光,钱币学家称之为“水银古”。错金的工艺虽是承继先秦的技术,但这种技术之后几乎失传,许多后人想仿造金错刀,可惜内行人一望即知是假的。从货币文化上讲,王莽货币因制作精致,形态奇美,发行流通时间短,存世量较少,备受藏家青睐,不仅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而且还是研究西汉末期钱币史的最好物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注释

①班固.汉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②③班固.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④许慎.说文解字: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3.

⑤张书玉.康熙字典:戌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58.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历史背景
新时代云南乡村绿色发展:历史背景·机遇条件·路径选择
张圆满:《祭侄文稿》——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文化产物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噶尔丹的圣树:今日祭奠崇拜的历史背景(英文)
武冈丝弦的价值与传承保护研究
旧建筑改造中历史记忆延续策略探讨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