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张店区博物馆藏品研究

2024-07-01 07:21王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0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研究

王鹏

摘 要: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类文明。古灯的发展历史悠久,是沉淀于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瑰宝,承载了漫漫长夜的人类光明,这些灯曾照亮过不同的时代,如今穿越时空、汇集一堂,向人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古灯的历史脉络,也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文章结合淄博市张店区博物馆的古灯藏品对明代、清代、民国代表性古灯进行研究。

关键词:古灯;发展历程;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03

0 引言

淄博市张店区博物馆共收藏各种古灯1169盏,上至原始社会的龙山文化时期,下到民国年间,既有精品,也成系列,蔚为大观。

张店区地处鲁中,东与临淄相接,西与周村毗连,南与淄川接壤,北与桓台为邻。全区东、西最大横跨24.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1.1千米,总面积244.2平方千米(含淄博高新区为360.2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2.31平方千米。张店古称“黄桑店”。因地处交通要道多设客店,其中一张姓店主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名传四方。久而久之,黄桑店一名被张家店代替,后演变为张店。张店现有浮山驿、冢子坡、彭家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41处,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张店地下存在有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历史遗存丰富。

1 中国古灯艺术发展历程

我国古灯历史悠久,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开始使用火,为古灯的产生奠定了原始的基础。豆是我国古代传统盛食器之一,而灯是我国传统照明工具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豆形灯已经逐步产生,豆形灯作为我国最早的灯具,具体可以追溯到战国,在战国墓葬发现一类陶质“细把豆”,从器物可以看出此“细把豆”不具备食用器具的作用,在前盘的中间部位有一个凸起的尖状物,有考古学者将其定名为“火主”,后经探讨,考古界专家将其最终定名为“豆形灯”。这是豆演化出灯、灯豆同源的文物实证,也是古代灯具的最初原型。从我国古灯的发展可以看到,古灯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秦朝以前、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

2 明、清、民国代表性古灯研究

2.1 绿釉狮形烛台

绿釉狮形烛台(图1),藏品编号A0110,经过陶器类专家一致分析,从藏品的形、胎、釉考证,此类陶胎为低温釉烧制,属彩绘陶器类,多有脱釉,明代多见,承传于唐三彩工艺,从此藏品的形态、大小、施釉方面分析,这件作品应该是明代古灯代表作之一。

绿釉狮形烛台的狮高16厘米、长13厘米,立在高6.3厘米、长9.3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座上。低温釉是指烧成温度低于1120摄氏度的釉,绿釉狮形烛台属于白胎低温烧制,遍施低温绿釉,当釉料涂在白胎成型表面上时,涂抹的釉料会逐渐流入黏土的缝隙中,釉料经过流淌的过程,形成了在器型凸起的地方和边缘处较薄、其他地方釉料较厚的形态。通过低温烧制后会呈现不一样的颜色,在器型凸起的地方和边缘处呈现较浅的色调,釉层较厚的区域呈现不透明的橄榄绿色,增加了器物的立体感以及前后的层次感。

绿釉狮形烛台的狮形为蹲坐式,昂首挺胸,竖耳瞪目,两眼圆睁,张牙舞爪,尾如蒲扇紧贴臀部,狮全身绘花纹及卷毛纹,脖子下方左、右两侧有2朵花卉,造型优美,花蕊清晰可见,狮子整体一副威严凶猛的气势,显示出它威震四方的力量。釉色匀净晶莹,制作者利用捏塑、浮雕、刻画等技艺,通过嘴角上扬的姿态细节生动地塑造出狮子在威风凛凛之余所显露出来的憨厚之态。狮子的耳、鼻、眼、唇、舌、胸、背、腿、尾等重要部位着黑彩或黑纹釉。右前爪轻轻地抬起护扶着她的子狮,威严中带着慈母之爱,小狮子亦采用蹲坐式姿态,表情与母亲相似,在母亲的护卫下,小狮子右前爪抬起,张口怒吼,由此可以看到这实际上是一盏母子狮形烛台。下方的底座较规整,重心居中,能很好地衬托起大、小狮子,底座分为上、中、下结构,上部分为平台黑彩和纹饰,中部四周有柱子支撑,中间压花,下部是平台加四角凸起支撑,内部中空结构,设计巧妙。

从这盏母子狮形烛台可以总结出其特点:一是整个从白胎上施在绿釉,再在绿釉上着黑彩,从这点可以看出制作工艺技法的逐渐,在当时来讲,比较罕见;二是我国古代狮子的形象高大威猛,古代人们相信在生活中将其形象广泛运用到建筑、木雕、陶瓷、刺绣上具有驱邪的作用。之所以用狮子形象做烛台,也是起到了人们想象中的祛妖避邪的作用;三是母爱的伟大从大、小狮子的姿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狮子凶猛威武,但母爱也是温暖的,小狮子在妈妈的关怀下能够茁壮成长,母爱可以说是人类及所有动物延续物种的保障,这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伟大母爱的推崇;四是绿釉狮形烛台制作精良、栩栩如生。其中最精巧的设计是,做这盏狮形烛台的工匠们把高5.2厘米、直径1.2厘米的烛插安排在了母狮左后方,能看到烛插倚臀直立固定在座上,这样避免了燃后的蜡污流在狮身上,影响整体美观。

综上所述,通过对张店区博物馆馆藏宋、元、明、清及民国狮形灯对比研究,从工匠的设计、造型、施釉、烧制等方面,这一件皆属上乘佳品。

2.2 褐彩侍女油灯

图2是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的油灯代表—褐彩侍女油灯,藏品编号为B0384、B0385,两个油灯高均为17.6厘米。整体看两个褐彩侍女油灯设计十分巧妙,工艺制作精巧,人物侍女刻画生动,侍女高11.2厘米,底座高2.6厘米,直径6厘米。遍施白釉,釉面滋润,侍女头发、耳、鼻、眼、嘴、肚兜及字、底座均施褐彩。古代油灯中,此种造型的灯,量少,难得一见。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有极高的使用价值,是艺术构思与制作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的精美绝伦之处。这件清代晚期至民国期时期的褐彩侍女油灯中的侍女造型动感强,重心下移,能比较稳当将油灯托起,整个造型头、手、身体等部位比例比较协调,充分体现了古代侍女的特点,从图片上可以看出两个侍女均呈半蹲姿态,脚比较小巧,其中一个侍女穿有鞋子,鞋子上方脚踝的部位有鞋线,应该是模仿古代仕女鞋线绑到脚踝上不让鞋子掉下去的样子,另外一个侍女油灯的鞋子施釉较少,只有脚踝处的鞋线比较明显。两个侍女均蹲坐在高2厘米的鼓形褐色墩座上,鼓形墩座分为上、下两层,中间有线条进行分开,鼓形墩座上、下处有小圆点围圈进行分布,就如鼓上的铜钉子,装饰味道十足,底下的鼓形墩座起到了固定支撑的作用,看似相互独立,却又紧密相连。

从图片上可以看到这一对侍女胸前都有一个肚兜,两个人的肚兜上分别写着“青”字和“春”字,这能够看得出这是这两个侍女是一对亭亭玉立的少女。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这两个作品既有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的个性表达,从形态可以看出动态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通过简练勾勒,造型略微夸张而具写实性,线条流畅,清晰简洁,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形神兼备,且人物形象更显立体生动,神情天真。沿用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旧有的仕女画样貌,并略加夸张造型。侍女体态比较丰腴,形象娇美,瓜子脸、柳叶弯眉、樱桃小口,杏花腮,乌丝巧挽云螺,两手过头,高举一个四瓣如意灯碗,烛盘似一朵盛放的花朵,烛火摇曳时,吐露燃于花蕊深处的晚香,颇具匠心,集实用性、工艺性、观赏性、装饰性为一体。通过仔细测量,四瓣如意油灯碗长7.2厘米、宽4.6厘米、高1.8厘米,灯芯柱居中,高1.8厘米。

在古代通过人物形象与实用灯具结合在一起的实用灯在古代并不多见,唐代有两盏陶质无釉的高柄灯,人物是与灯一起压花在灯柄上,样似大力士,双手高托莲花灯盘。元代有一对白釉施褐彩人物灯,男右手托油碗至肩,女左手托油碗至肩,经测量,油碗最大盛油是3.8毫升。清代以后此类灯具较多,皆白釉褐彩,多侍女和女娃持灯,形有蹲姿、跪姿、站姿等,皆双手高举油碗过头,肚兜上写有“吉祥”“如意”“福”“寿”等字样或饰有花卉等图案。

2.3 内画玻璃电台灯

内画玻璃电台灯(图3),产地为山东淄博博山,藏品编号为B0360,这件藏品中间的灯柄为内画制作而成,将国画的皴、擦、染、点、勾等技法引入内画在晶莹剔透的小瓶内绘出气象万千的画面。这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是民国时期的作品,代表了淄博近代制灯工艺的水平。据说,这盏灯出自博山名师之手,集内画工艺和套色工艺于一身,是非常有价值的“老料”工艺品。

所谓“内画”,是用一根约20厘米的竹签,顶端削尖弯成钩状,有的绑上狼毫,蘸上颜色,伸进玻璃器内,在磨砂壁上绘画,从而制成一种独特、古雅、小巧的手工艺品。清光绪十六年(1890),协顺帽庄的商人王滋,把内画技艺由北京传至博山。在博山的开山鼻祖鲁派内画创始人、我国内画艺术大师毕荣九用博山的高级水晶玻璃料制作完成了仿水晶的壶坯,初期的水晶玻璃内画鼻烟壶内壁光滑,不宜附着颜料,后来又研究出用铁砂摇磨法使球内壁产生毛面,便于作画敷彩,使内画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博山著名内画壶老艺师薛向都的儿子薛京万承上启下,培育了新的一代艺人,并发明以陶瓷釉彩用于内画的技艺,使画面永不褪色,提高了内画技艺水平。

这件内画玻璃电台灯做工精致,通体高为25.5厘米,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灯头、灯柄和底座。测量得出灯头高3厘米、直径4厘米,中空,材质为不锈钢制作,可以拧上灯泡,亮度照射范围较广,使得整个房间灯光通透。从灯头往下面可以看到5个直径为3.4厘米的玻璃球上下罗列,形成柱状,中间则有一根不锈钢金属管构成的柄串联了5个球,电线可以从金属管中间穿过,让5个玻璃球在一条直线上。台灯上的不锈钢金属管长17厘米,上面4个玻璃球为内画玻璃球,亮度较高,内里为磨砂材质通透度较好,为内画的着色起到了先天条件,4个内画玻璃球中间均用胶进行粘连,起到了较好的固定作用,玻璃球之间接缝处较小,让整体造型较为美观。第五个是套色玻璃球,与高4.5厘米、直径13厘米套色底座相呼应。前4个球为内画玻璃球,而第5个球为套色玻璃球,为后期高温玻璃烧制而成,自上而下逐个观察柄上的玻璃圆球,能够发现每个玻璃球中的内画画面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第1个内画玻璃球是由黄叶背景衬托着一棵盛开的白、黄菊花,菊花的形态简洁、变化不多,菊花花头的画法用的是双钩法。花瓣端基本向着花心,大小、形状错落有致,用笔灵活,前面花瓣稍长、后面稍短、两侧渐长。菊花的叶子以没骨画法为主,叶面半干时勾叶脉,勾叶脉时要有提、有按,用笔要果断。菊枝一般在花的部分画好后,或主要菊叶画好后再根据画面添加。部分枝干被花遮掩,笔断意连,主次分明、有疏有密,此画面注重主次、藏露、聚散等关系,花枝之间有呼应之势,花枝的生发符合自然生长规律,姿态富有美感。

第2个球内画玻璃球有一棵盛开的白色牡丹花,洁白淡雅,被人们誉为有拥无瑕之美。此画运用勾染法,白色的花朵用淡墨勾线,勾画花瓣的边缘线,线条体现了花瓣的整体样貌并画出曲折的感觉,然后按照花瓣纹理的方向自上至下运笔画出长短不一的线条,每一片花瓣的顿笔都要有一点变化,完成后用白色进行填充。花托和花茎线条流畅,叶子运用勾勒填充法,勾完后用绿色进行填充。在这朵小花的上面有2只白蝴蝶、2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第3个球内画玻璃瓶是一幅梅花图,主枝小枝相互穿插,符合形式美的规律,采用下垂式布局,主干从上往下斜伸而下,上翘回首,主枝抱主干,有开有合,比较优美。花蕾采用勾勒填充法,画好后染白色。结构简单精练。

第4个球内画玻璃瓶是碧水蓝天图,描绘一派绚丽的神仙境界。色彩丰富,云气流畅中蕴含生涩,非常有韵律。后方的亭台楼阁线条结构准确。青山绿树、绘画的“春、夏、秋、冬”四季图。方寸之地妙笔生花,4个玻璃球虽然相同,但其寓意和勾勒均极尽细腻,宛若丝绸绣成,正反图案虽各执一方,却又能水到相融。4个内画玻璃球用笔细致入微、一气呵成,这是工艺内画大师精心绘制的精品力作。

第5个球,可以看到球面上可以分为4层,共由43个绿边白心多边形的平面构成,其中在最上层是10个平面,剩下的3层每层11个平面,立体感丰富,制作工艺复杂。

最底下的底座直径为6厘米,在这个平面上,有一个白色圆环相绕,坡面上3层共66个绿边白心多边形平面,球和底座是绿、白两色玻璃套用,平面用砂轮磨出,呈绿、白两色,再抛光而成。

3 总结

综上所述,古灯大多经过世事变迁、社会动荡,能保留到今天也是很不容易,能馆藏一件品相很好、器形完整的精品古灯实属不易。通过以上研究也能充分说明古人在注重实用的同时也对外观设计很用心。小小的烛台亦反映了古代器具的发展史,从美观到实用性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匠人对古灯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张锡光,耿佃成.锡光藏灯[M].济南:齐鲁书社,2005.

[2]杨亚娣.浅议古灯的演化及燃料的变迁[J].碑林集刊,2009(00):375-379.

[3]陈长炼.中国传统艺术之雕塑艺术赏析:以桃酥、青铜器、瓷塑为例[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11):103-104.

[4]王强.光耀乾坤:中国古代灯具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