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双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在临床上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状。出现心力衰竭后,患者的体力会严重下降,甚至是稍微活动一下,也会出现喘憋、憋气、胸闷等症状,这就导致心衰患者的日常生活,相较于正常人而言,会受到明显的限制。
造成心力衰竭的原因较多,其中冠心病、高血压已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此外,心肌功能损坏,如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瓣膜损坏,如先天性心脏病、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心包疾病、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同样会造成心力衰竭。
心衰的诱因很多,包括:感染、心律失常、钠盐摄入过多,静脉液体输注过多过快,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不恰当的医疗措施、原有心脏疾病加重或合并其他疾病如甲亢、贫血等。
当患者出现心衰时,主要会出现肺淤血、心排血量降低、体循环淤血等症状,主要表现为:体力下降、胸闷、气喘、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心律失常、头晕、少尿、下肢浮肿、食欲减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
中医和西医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各有优势,且两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西医注重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包括利尿剂(比如呋塞米))、β受体阻滞剂(比如美托洛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比如沙库巴曲缬沙坦)、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比如螺内酯)、SGLT2i(比如达格列净)等药物,以及心脏起搏器、心脏移植等手术措施。(2)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重视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有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式,能改善心脏功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调节免疫系统。(3)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既可以从病因、病理等方面入手,减轻心脏负担、提高心脏功能,又可以用中医药治疗方法,调理气血、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心脏供血,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治疗方法:(1)调整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饮食管理和运动休息管理,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心脏友好的饮食原则,如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控制液体的摄入量、限制钠盐的摄入等;运动休息上,应适当地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体力和耐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所以,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且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2)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心理因素对心力衰竭的发展和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时常会出现心理压力、负面心理状况等问题,所以给予心力衰竭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是非常有必要的。(3)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心衰病位在心,和五脏相关,心衰必须调补五脏之气血阴阳。通过益气扶正、健脾补肾、活血化瘀等方法来帮助心力衰竭患者调整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增强体质,减轻症状、预防心衰复发。同时中药能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减轻患者除水肿、气促、心悸之外的一些伴发症状,如纳差、乏力、出汗、失眠等,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患者死亡率,常见的药物有人参、黄芪、丹参、川芎等。(4)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近年来,西医治疗心衰从传统的扩冠、利尿、扩血管到现在比较推荐的心衰新四联,都是为了利用药物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其中常见的药物有呋塞米、美托洛尔、沙库巴曲缬沙坦、螺内酯、达格列净等药物。针对一些特定的心力衰竭患者,如严重瓣膜病变或心律失常,则需要进行心脏手术或介入治疗,如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总之,心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状况,给予针对性、全面性的中医结合治疗,能提高临床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病人的预后效果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雅安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