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任务驱动式教学凸显了一定的实践价值。本文以高中地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的教学为例,从导学任务、课堂任务和课后任务三个方面出发,对高中地理任务驱动式教学展开研究。
一、导学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导学任务重点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有目标、有方法的预习,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为后期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导学案的应用以及小组互动学习两种方法。
(一)导学案的应用
导学案的作用是以导促学,是学生课前预习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节奏和课程内容设计有效的导学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新课知识展开初步学习,做到心中有数。
在教学“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导学案,作为课前预习任务。
任务一:知识快找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见表1)
任务二:习题跟练
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任务三:我的反思
1.我感兴趣的地理知识。
2.我对自己的预习评价(满分10分)。
上述导学案包括三部分任务,引导学生在了解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完成基础型的习题,并对自己的预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能够更加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二)小组互动学习
除了导学案的应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小组进行互动学习,来提高学生课前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课前互动话题,鼓励学生围绕一个话题任务展开探究,各个小组提出自己的猜想、结论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等,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实现理想的预习效果。
在教学“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导学案后增设小组探究话题。
小组探究任务一:地域性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举出案例证明。
小组探究任务二:空间尺度的概念是什么?如何进行分类?
小组探究任务三: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基于上述探究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者两个话题展开课前探究,并结合教材知识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话题答案。
教学通过导学案的应用以及小组互动学习任务的设计,激发学生课前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任务,引领学生高效学习
课堂任务主要为课堂各个教学环节服务,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高效学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思维建设任务、合作探究任务、游戏体验任务和练习巩固任务,从而发挥不同任务的不同功能与价值。
(一)思维建设任务:在课堂中思考
思维建设任务重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辨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建构,对课程产生更加系统且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为学生设计思维建设任务。
1.情境引入:相信大家都喜欢看油菜花,金黄色的,远远看过去非常漂亮。最近,老师想去看油菜花,但是又不知道油菜花什么时候开放。于是,老师就上网查阅资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同地区油菜花的开放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地区在1月下旬,有的在2月中旬,有的在3月上旬,甚至还有的在4月下旬。你能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吗?
2.任务发布:结合自己的地理知识经验,分析不同地区油菜花的开放时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提出猜想:油菜生长需要一定的热量和水分条件,气温是影响油菜是否开花的主要因素,比如南方和北方气温差异较大,油菜花开放的时间就会有前有后,所以说,各个地方油菜开花时间不同,实际上是因为气温差异。
4.论证思路:
为什么各地之间会存在气温差异?(太阳辐射量差异)
为什么会存在太阳辐射量差异?(纬度差异)
5.得出结论:不同地域因为纬度的不同,太阳辐射的时间长度有差异,所以气温有差异,导致油菜花所生长的环境不同,因此开放的时间也不一致。
教师小结:没错,大家思考的方向是正确的,所以对整个自然环境来说,由于不同地域处于不同的纬度,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以及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和不同的景观,这就是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课题。
这样的思维建设任务,一方面辅助教师完成课程导入环节,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这一课题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情境引入—任务发布—提出猜想—论证思路—得出结论”的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任务:在课堂中探究
合作探究任务重点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展开探究,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学生合作探究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予以指导,从而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在教学“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环节为学生设计合作探究任务。
任务一:自然环境存在差异性,是因为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引起的,那么地域之间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小组1:自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在大陆内部,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因此,沿海地区的气候比较湿润,内陆地区的气候比较干燥。
学生小组2:高、低纬地区间的地域差异。低纬度地区与高纬度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因此地区内部的能量变化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景观。
学生小组3:空间尺度上的地域差异,温度带分布和海陆分布的地域性差异。
教师针对上述学生小组的发言展开评价,并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地域差异性的认识。
任务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哪两种?每一种分异规律的特点以及主要的自然地带是什么?
学生小组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度、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其中,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特点是自然地带横穿整个大陆,主要包括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中纬度地区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主要自然地带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学生小组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典型的地区是中纬度地区,景观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基于课堂探究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展开学习,并对重点知识进行针对性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游戏体验任务:在课堂中创新
游戏体验任务重点通过游戏引导学生掌握和应用地理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创新。教师可以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为学生设计合适的游戏任务,调节课堂气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教学“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游戏体验任务。
教师展示游戏任务:在我国贵州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为什么?
学生游戏活动:分析这种说法的含义,从地域自然环境发展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背后的地理知识。学生小组展示各自的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终选出问题的最优解。
这样的游戏过程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四)练习巩固任务:在课堂中强基
在地理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的基础能力,教师还可以融入一系列的练习任务,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对整个教学过程展开评价,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为学生设计如下习题。
题:赏析下列古诗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的地域分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的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地域分异
三、课后任务,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课后任务重点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和汇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作业任务。
读“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见图1),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据此回答选择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
A.南坡为向阳坡 B.北坡为向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 D.北坡为迎风坡
综上所述,将“任务”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具有非常突出的实践价值。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为学生设计合理且有效的任务内容,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的特色,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冠县武训中学)
编辑:张国仁
作者简介:吕海国(1978—),男,汉族,山东冠县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