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思想浸润下的书法艺术

2024-06-30 21:04:12吴思宇
雨露风 2024年5期
关键词:书学书论朱子

汉代扬雄提出“书为心画”说,朱熹是宋代儒学集大成者,其书法创作和书学理论深受《论语》等儒家思想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法结合《论语》主要思想对朱熹学书取法、书法作品以及书学理论进行分析,阐述《论语》思想对书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书法作品的章法结字的影响,以及朱熹书论对《论语》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论语》“文质”观与书论“书为心画”说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论语中文与质的概念多次出现,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文质是对人内心的道德品行的要求,所谓文质彬彬,是对人的品行定下准则,不可野,更不可史,内在的质朴与文饰达到平衡,则是符合君子的行为。而在书论中,也有过类 似的观点,汉朝的扬雄就提出“书为心画”说,认为书法作品是书家内心世界 的一种外在呈现。刘熙载《艺概》中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 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唐代颜真卿楷书多端严庄重,具有正大气象,与其内心中的儒学内核相对应。欧阳修评价颜真卿书法云:“余谓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论语》的思想内核是“仁”, 《论语·八佾》子曰:“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者天下之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朱子认为“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孔子的仁学思想,内用为仁,外用为礼。“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达到这种内心和善的状态后,对外所表达出来的便是礼。

朱熹在题跋中提到了“心画”这个概念,书法是人心的流露, 故“心”最终是和纸上的书法的点画相联系的,来达到观“心”的目的。[1]《跋杜祁公与欧阳文忠公帖》云:“杜公以草书名家,而其楷法清劲亦自可爱,缔玩心画,如见其人。 庆元丁巳十月丁丑,新安朱熹观。”朱熹作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是儒学集大成者,在儒学基础上推陈出新,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他的学生黄榦评价老师:“道之正统, 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而绝,至先生而始著。”朱子成就了宋代理学之大成,学术造诣极高。[2]同时朱熹书法位列“南宋四家”之一,书法造诣不俗。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就含有他对于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即认为美是外在形式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的相统一。可见朱子的这种美学观是受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的。

后世对于朱熹书法的评价也同样可以说明晦翁书法与其学术理论密不可分,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 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与璠圭璧。”《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所求之道即“事物当然之理”,朱熹一生不仅在学术上追求着理学之道,在书学上也同样不忘道统。

二、《论语》思想对朱熹学书取法的影响

朱熹(1130—1200年),南宋婺源人,今江西婺源,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世尊称其为“朱子”,其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影响了他的学书路径。[3]若说朱子书艺受《论语》浸润,则需从其学书渊源说起。朱熹一生笔耕不辍,钟情翰墨,于笔墨一艺上一直在不断提升,取法诸家,而朱熹所学的这些书家大多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与儒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朱熹的书学启蒙,与其家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父朱松对金石书画收藏热爱非常,家中收录不少前贤墨迹,对王安石书法更是情有独钟:

先君子自少好学荆公书,家藏遗墨数纸,其伪作者率能辨正之。先友邓公志宏尝论之,以其学道于河洛,学文于元祐,而学书于荆舒为不可晓者。今观此帖,笔势翩翩,大抵与家藏者不异,恨不使先君见之,因感咽而书于后。

受父亲影响,朱熹对书法从小耳濡目染,他曾自述其“少好金石文字……时取欧阳子所集录,观其序跋辩证之词以为乐”。朱熹的学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主要学习颜真卿一脉的书法,兼学蔡襄、王安石、胡安国等书家书风;中期上追钟、王,近追当代硕儒,如欧阳修;晚期则钟爱宋代贤才,道法自然。

朱熹的书法除表现出钟繇等人明显的魏晋风貌外,还较多地呈现了颜真卿笔法。他对于颜真卿的推崇,或许与早年间跟同门刘共父的一场辩论脱不了干系,朱熹在《题曹操帖》中记载此事:“余少时曾学此表,时刘共父方学颜书《鹿脯帖》。余以字画古今诮之,共父谓余:‘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时予默然亡以应。”显然,这段对话对他舍弃曹操书法,转而推崇颜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颜真卿是历代以来, 因人品书品俱佳而受到推举的书家代表,同时他的书学观与儒家“仁”学思想密不可分,颜鲁公楷书结字刚毅雄奇、体势严谨、技法完备,其人品和节义在书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北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如是说:“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而不居庙堂宰天下。唐之中叶卒多故而不克兴,惜哉! 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

蔡君谟也是著名的儒者书家,他的书法也自颜鲁公出,他对颜真卿的评价是:“颜鲁公天资忠孝人也,人多爱其书,书岂公意耶!”朱子曾评价蔡君谟书:“字被苏、黄胡乱写坏了, 近见蔡君谟一帖,字字有法度, 如端士正人。”朱熹主张结字有法,《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程子注:“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与书法中对于字势结字的“中正平和”也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朱子所说的“写坏”了字,主要是在于苏东坡、黄庭坚的字多“欹侧”,在朱熹看来这是有失法度的体现。[5]同时我们观览朱子书法,不难发现其书风有魏晋之气,有许多笔法与钟繇刻帖相似,这是由于早年朱熹学书多自魏晋中来。[6]除钟繇外,朱熹还曾对于曹操的书法多加推崇,但后可能是由于曹操“篡贼”身份而最终放弃学习曹操书风,由此也可见朱子对于书家人品的重视,《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句结合朱子注解,可理解为:当人生心存于正而不入他歧,得道在心而执守不失,私欲尽去而心德备全,从而才可去探究书艺之法,朝夕游之,则可得到义理  之趣。孔子认为游艺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依仁, 论语中对于外在的艺的追求是从人的内心的“道”“德”“仁”开始要求的,而朱熹学书观也很明显受儒学游艺思想以及柳公权“心正则笔正”论述的影响,对书家道德品行要求严格,并对结字法度的严谨也同样看重。但朱熹的书学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早年的朱熹认为“字被苏、黄胡乱写坏了”,但朱熹晚年时对曾经排斥的苏、黄、米三人的书法转为客观的肯定,认为:“笔力到,则字皆好。如胸中别样,即动容周旋中礼。”这也正如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论语》思想对朱熹创作风格的影响

朱子存世墨迹多为简牍和书稿,其书风自然与其所推崇的“不求法缚,不求法脱”的书论相契合,朱子传世少有大字书作,《周易系辞本义》残稿是朱熹目前存世仅见的大字真迹。此稿笔势迅疾,无意于求工而字字不离法度,其姿势雄强拙朴而不逾矩,不仅有动容周旋中礼的庄重从容,也洋溢着循性而发的充沛才情和浩荡气势。《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子注: “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关雎之诗…… 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而此大字也正是朱子体现“中和”之美的佳作。[7]《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诗卷》是其早期的代表作,此卷书法用笔露锋为主,笔力遒劲,外拓笔法运用自如,是典型的颜书风格。

四、朱熹书论对《论语》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

朱子书学可谓从儒学中来,但又不拘于其中, 他在儒学的基础上继承传统, 同时在实践中推陈出新。 朱熹美学理论的要旨是“文道统一”,他在《朱子语类》 中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与当时宋代文坛流行的“文以载道”和“文以贯道”说并不相同。朱子所言“道”是儒学之道,是事物当然之理,圣贤以道为心,文与道相辅相成,道是指引文发展的方法论,文是道的显性反映。仁也是一种道,朱熹在继承儒学并在时代特殊性下形成了他的“理学书论”,对当时以及后世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岳珂、赵孟坚、姜夔、项穆、冯班等书学思想都受到其书论的影响。而在元代朱熹思想达到了独尊的地步,以赵孟頫为首的书法家,其书风可以说是朱熹书学的实践,同时在朱熹理论的基础上诸多书家又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如郑杓的《衍极》。

关于朱子“理学书论”的影响,这是我们需要去辩证看待的。朱熹的书学思想与其理学思想密切联系,朱熹作为深受孔孟中庸之道影响的理学家,他的书学思想势必会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充分体现在他对忠臣儒士书迹的完全推崇上以及对北宋苏黄米书风的微词上。《晦庵题跋》中朱熹是这样评价黄、米书风的:

书学莫盛于唐,然人各以其所长自见,而汉魏之楷法遂废。入本 朝来,名胜相传,亦不过以唐人为法,至于黄、米而欹倾侧媚,狂怪怒张之势极矣。近岁朱鸿胪、喻工部者出,乃能超然远览,追迹元常于千载之上,斯已竒矣。故尝集其墨刻,以为此卷,而尤以乐毅书、 相鹤经为绝伦,不知鉴赏之士以为如何也。

米老书如天马脱衔,追风逐电,虽不可范以驰驱之节,要自不妨痛快。朱君所藏此卷,尤为奔轶,而所写刘无言诗亦多竒语,信可宝也。淳熙乙巳三月晦日朱熹仲晦父观于建阳西山景福僧舍。

从以上两段题跋不难看出朱熹对尚意书风的态度是不认可的,认为苏黄米书风“欹倾侧媚,狂怪怒张之势极矣”。这也与他主张温文尔雅,符合圣人之道书风的理学家身份相符。

朱熹在书法上的法古、倡理、道统、雅正等思想继承发展了儒学思想精华,对培养人的道德以及人格有着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具有思想教化的作用,在封建统治下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南宋时期尚意书风泛滥,传统法度遭到无视,而朱熹推崇古法,重视法度的书学理念,毋庸置疑对当时乃至现在书坛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圣人能够得中庸之道,然而天下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长久推崇理学书论导致“台阁体”“馆阁体”泛滥,使得书法作为造型艺术的审美功能削弱了。

现代书法虽然已经大大丧失了其实用的功能,但儒学思想对于当今的书学研究仍然有其必要存在的理由。现代书法作品、书法研究者、书法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中庸之道,《论语》仁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将其与书法艺术结合, 做到“文道统一”,对于现代人的静心养性、 内心向善的教化,对于弘扬中国文化自信具有极为特殊的作用。但是“以儒为鉴”也存在着潜在局限性, 要如朱子所言“不求法缚,不求法脱”,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更好地结合, 去其糟粕,让儒学思想在书法艺术的媒介下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也让书法艺术拥有更深刻的内涵。

作者简介:吴思宇(2000—),女,硕士,研究方向为苏轼书法研究。

注释:

〔1〕秦威威.朱熹书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2〕姚宇亮.从朱熹书学看宋代儒学复兴对书法的影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

〔3〕丘若.朱熹理学思想对书法理论的影响[J].艺术百家,2006(4):143-146.

〔4〕邱世鸿.试论朱熹理学书论的二重性及其价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2):76-80.

〔5〕王宁宁.颜真卿书法之仁学思想及其源流[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5.

〔6〕杨万里.敬畏与自得:朱熹文艺法度观之二重维度[C]//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一辑)——中国文论的诠释学传统,2015:211-228.

〔7〕张毅.朱子的“格物游艺”之学与“中和”之美[J].文学遗产,2018(6):100-112.

猜你喜欢
书学书论朱子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 05:57:48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48
五代书法与中国书学的唐宋转型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30:04
My Diary
隋唐五代书论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32
元朝书论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8
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形成与嬗变刍议
学理论·下(2017年7期)2017-07-07 18:42:11
宋朝书论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1:01
明朝书论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