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因受领域或学科所限制,其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往往只在其自身的专业领域中使用,这是术语的鲜明特点。然而随着社会全方位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间的关联性愈加密切,大量术语突破其自身的行业领域,频繁地使用于其他领域甚至大量出现在大众的日常用语中,形成了术语的跨域使用现象。而一些行业用语或专业术语借助网络也可以跨域成为流行语。如来自军事领域的“破防”,来自计算机领域的“光盘”,以及来自环保领域的“碳中和”等。本文语料来自CCL语料库以及微博、小红书等网络平台。
一、术语“多巴胺”跨域使用的现象
网络流行语“多巴胺穿搭”盛行一时,看似新奇但其中的语素“多巴胺”属于专业术语。多巴胺(dopamine),在术语中的解释是一种脑内分泌物,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能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功能。其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能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可以将其语义特征概括为[+大脑神经质][+调控情绪]。心理科学学者道恩·卡伦在其撰写的《穿出最好的人生》一书中首次提出“多巴胺穿搭”的概念。这一概念借用了多巴胺调节情绪的功能,即通过穿衣服这件事,让人们变得更加快乐、积极和有活力,只要符合这样一种标准及功效的穿搭,都可以叫作“多巴胺穿搭”。王珏(1997)认为使用甲语域的词汇去表达乙语域的内容属于跨域使用,而词汇的跨域使用是衍生词义的一种重要途径[1]。“多巴胺穿搭”就是在词汇跨域使用的基础上又重新与服装行业的词语组配为新词,以此更好地融入服装行业当中并借助网络走红。如:
(1)秋天的山西,迎来了色彩缤纷的丰收季,农作物们也纷纷上演“多巴胺穿搭”。(微博)
(2)今年夏天最火的多巴胺穿搭,让人心情愉悦!(微博)
上例中“多巴胺”已经不再表示一种大脑分泌物,与“穿搭”组合之后表示五颜六色的衣服搭配。因此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多巴胺”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
[-大脑神经质][+调控情绪][+颜色鲜亮],与使用在专业领域的“多巴胺”相比义素更加丰富了。“多巴胺”作为一种大脑的分泌物,可以向大脑传达兴奋、开心的信息,当“多巴胺”这一术语进入日常生活领域并且与其他语素组合成新词“多巴胺穿搭”时,已经开始转指为色彩鲜明且让人愉悦的穿搭。内部理据在于“多巴胺”的特性是让人兴奋和开心的。“多巴胺穿搭”是色彩明艳、让人眼前一亮的穿搭,而明亮的色彩会刺激人的视觉,由此带给人新鲜刺激开心的感觉。
二、“多巴胺”跨域前后的句法功能
(一)“多巴胺”作为术语的句法功能
“多巴胺”早期作为术语意义相对单一,所以句法功能也相对贫乏,“多巴胺”最常见的句法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如:
(3)他们发现,多巴胺集中在患者左脑尾部。以往的研究表明,人类左脑与精神分裂症有关。(1995年11月人民日报)
(4)多巴胺在神经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帕金森患者大脑中无法正常分泌这种物质。(新华社2002年4月份新闻报道)
(5)24小时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预防心律失常,适量给予多巴胺。(科技文献)
(6)运动分泌多巴胺。(微博)
施春宏(2001)将名词内部划分为两类语义成分:关涉性语义成分、描述性语义成分[2]212。关涉性语义成分即名词语义特征中表示的“要素”,如:类属、构造、原料、用途、数量、时间、方所等。例(3)说明了多巴胺所处的位置,例(4)、例(5)说明多巴胺的作用,例(6)是产生多巴胺的途径之一。以上都是术语“多巴胺”的关涉性语义特征,其作主语或者宾语时,只能单纯指称大脑分泌的一种物质。
(二)“多巴胺”作为流行语的句法功能
如今,“多巴胺穿搭”红极一时,其类似的说法也层出不穷,如“多巴胺女孩”“多巴胺妆容”“多巴胺美甲”“多巴胺花束”等。“多巴胺”在流行过程中语义发生变化,组合能力大大增强,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句法功能也在不断增多。目前,“多巴胺”主要有四种句法功能:
1.作主语或宾语
(7)多巴胺火遍整个夏天,除了五彩斑斓的穿搭,它还带来了快乐的涌现。
(8)身着粉红色的多巴胺。
(9)有多巴胺就有好心情。(配图为自己的穿搭浅蓝色上衣,紫色帽子)
(10)梵高,你真得好艺术,你是古代的多巴胺。
例(8)中“多巴胺”作“身着”的宾语,其指向更加具体明确,就是指粉红色的服装或者搭配。例(9)需要结合配图进行分析,“多巴胺”可以理解为说话人的穿搭。这两例“多巴胺”都转指为穿搭,这种穿搭的条件也必须符合“多巴胺”的特征,即颜色鲜亮活泼且令人愉悦。
例(10)也需要结合微博配图来分析,梵高的画作色彩醒目,多种的颜色组合,体现了其天马行空的想法,因此可以用“艺术”来形容梵高。梵高善于运用色彩奇妙的组合来打动人心,用“多巴胺”来转指梵高,更加突显流行语“多巴胺”的语义特征。
综上,“多巴胺穿搭”在网络走红之后,由于人们的频繁使用,加之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影响,缩略为三音节“多巴胺”来转指与此相关的搭配,由于颜色明亮的搭配在风格上是活泼清新的,所以又在此基础上转指为活泼的风格。
2.作定语
“多巴胺”作定语时有形成“多巴胺X”词族的倾向,目前X多为与地点有关的名词、颜色词、与人有关的名词以及一些抽象名词“风”,如:
(11)多巴胺色健康早餐颜色能够影响人的食欲。
(12)秋日的晚霞才是顶级多巴胺配色。
(13)给沙发换了一个多巴胺风的配色。
前几例中“多巴胺”作为颜色的修饰语,表示该种颜色的明亮与活泼让人心情愉悦,如多巴胺粉指的是该种粉色的饱和度让人愉悦。最后一例“多巴胺风”是名词+词缀的组合,呈现出可描述的属性特征。词缀的意义尽管空泛,但词缀“风”本身是对事物性质状态的说明和描述。这也体现了多巴胺具有描述性的语义特征。
(14)多巴胺女孩、多巴胺发型(发色)、多巴胺美甲、多巴胺头像、多巴胺写真(小红书)
(15)礼物组成了全新的多巴胺角。
以上例子中“多巴胺”作为定语,修饰的中心语的共同特点是都必须符合多巴胺的语义特征:色彩明亮丰富。
3.作谓语
“多巴胺”作谓语时大多数情况不能带宾语,偶尔能够带补语,能受“很”修饰,如:
(16)穿着汉服多巴胺一下,粉色真是太温柔了。
(17)别人都开始美拉德了,姐们儿还在多巴胺。
“多巴胺”后接时量短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不表示事物,而是表示和该事物相关的某种动作或性质状态,“多巴胺”转指为多巴胺穿搭这种行为动作。
(18)还是很多巴胺的啊!广州。
施春宏(2001)提出“副名组合中的名词无论是抽象名词还是具体名词、专有名词,与副词组合时都体现为一个共同的语义特征,即描述性语义特征”[2]216。
多巴胺能被副词“很”修饰,是因为其所代表的事物在某方面的性质和特征十分显著。“很多巴胺”组合中的名词“多巴胺”作为新的网络流行语,除了表示颜色特征外还具有流行、时尚的特点,以此来表示广州是一座紧跟潮流的城市。
4.作独立小句
(19)清洁阿姨的多巴胺。(配图为各种颜色的抹布和清洁工具。)
进入网络流行语的多巴胺在用法上不仅可以作主语和宾语,还可以作定语、谓语,作定语和谓语时描述性语义特征突显,这种变化也体现出多巴胺一词由表指称到表性状。沈家煊(1999)提出转喻的认知模型为:在某个语境中,同一个认知框架内,概念A和概念B密切相关,且当A激活B时,A的显著度必高于B[3]。以上例子中“多巴胺”多被指称为色彩鲜明的颜色或者风格,用明亮的颜色(概念A)来转喻多巴胺(概念B),明亮的颜色和多巴胺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一个是外部感官,一个是内部知觉,两者关系紧密,且明亮的颜色在认知上比多巴胺更加显著。
三、术语“多巴胺”跨域的原因
“多巴胺”常出现在网络社交平台,出现的语境也多与颜色或因颜色引起愉悦心情有关,其语义特征逐渐突显,完成了从表指称到性状化的功能演变,形成了网络流行语“多巴胺穿搭”,并且衍生出“多巴胺X”的用法。但是人体内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也并不只有多巴胺一种,例如让人情绪稳定的血清素,有“爱情荷尔蒙”之称的催产素,以及有助于愉悦的内啡肽,都在调节情绪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为什么只有多巴胺成功跨域使用并走红呢?李向华(2023)在Gilles Fauconnier 与 Mark Turner的概念整合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术语泛化整合模型,从而构建出一个包括语境、认知和句法等因素的多维度综合性思维整合模型[4]。利用该模型可以从认知、语用、句法等多角度来分析多巴胺被选择的原因。
多巴胺在跨域前后的语境虽然不同,但都具有共同的语义框架,即通过某种方式或者处于某种环境,大脑会接受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例如:
(20)运动中身体分泌的多巴胺还能让你平静下来,并提升你的情绪。(子柔《时光向左,女人向右》)
(21)多巴胺穿搭不是白叫的,确实看起来就很快乐。(配图为绿色大衣和黄色帽子)
例(20)说明通过运动这一方式可以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从而调节情绪。心理学家认为色彩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和情绪有非常密切的关系[5]。颜色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人的神经,进而对情绪心理产生影响。例(21)中说话人看见绿色大衣和黄色帽子的搭配从而感到快乐,这种情绪的产生和多巴胺产生的过程类似。尽管分泌多巴胺的过程肉眼无法看见,但二者让人心情愉悦的模式相似,都是通过外界刺激大脑神经的方式,因而能够在理解过程中借助于该模型获得解读。“多巴胺”能被选为“颜色明亮使人愉悦”的表达形式,是基于认知上的靠近原则。相比具体表示颜色的“彩虹”“马卡龙”等词语,“多巴胺”调动情绪的功能和不同色彩带来情绪变化的作用更相似,共享更多的元素,因而在认知上的激活强度最高。
从语用看,“多巴胺”从众多情绪功能词和颜色词中被选中有两点原因:其一,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可以理解为用较少文字表达更多的语义。用“多巴胺”不仅可以表示“色彩鲜明的搭配、活泼可爱的风格”,还可以表示“因色彩刺激感官而生发出的愉悦之情”,能够简单明了地表达使用者的意图。 其二,符合陌生化原则,即体现为追求语言的新鲜感和趣味性。“多巴胺”作为术语,名称本身具有科技感,会使人对此有“高大上”之感。追求语言表达陌生化,通过构词变式增强情感表达效果,更好地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情感诉求。这两点可以作为多巴胺跨域使用的语用动因。但是,这种语用需求只是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倾向,要实现这种倾向性就需要有句法的支持,而句法上的分析在文章第三部分就已经有所阐释。
最后,多巴胺及其组合能够成功跨域使用并走红也得益于新媒体语言的创新与发展。微博、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丰富了人类的交际模式,对人们的语言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可以说新媒体以其包容开放、实时高效的特点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多巴胺穿搭”流行之前就有彩虹穿搭、马卡龙色穿搭、糖果穿搭等词语,之所以多巴胺如此爆火多源于新媒体平台和视频博主的推广。在爆款视频的助力下,时尚圈掀起一股五彩风,鲜艳亮眼的撞色搭配使风格多样的“多巴胺穿搭”爆红网络。
四、结语
术语的跨域使用虽然能为语言系统注入新力量,产生出更多形象生动的新词新语,但是在术语的选择上不能盲目,应该尽量挑选符合语言实际需要的、能够被语言使用者广泛接受的词语。
作者简介:胡卓娅(2000—),女,汉族,湖北黄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注释:
〔1〕王珏.词汇的跨域使用与词义的衍生[J].徐州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3(3):45-118.
〔2〕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中国语文,2001(3):212-224.
〔3〕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15,61.
〔4〕李向华.三个平面视角下科学术语泛化概念整合与讨论[J].中国科技术语,2023,25(3):11-17.
〔5〕艾敏,刘玉红,漆晓红,等.颜色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2):31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