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2023年年报分析

2024-06-30 05:23罗丽媛
银行家 2024年6期
关键词:微众余额普惠

罗丽媛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营环境和风险形势,民营银行发挥数字金融优势,科学把握新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立足普惠金融的战略定位,与传统商业银行互补发展、错位竞争,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民营银行发展之路。

资本规模持续扩张,存贷两端承压明显

截至2 0 2 3 年末, 1 8 家民营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9427.15亿元①,较2022年增长10.35%,明显高于同期银行业9.9%的资产规模增速。2023年,除新安银行(-8.37%)、亿联银行(-3.49%)两家银行资产总额出现负增长,其余16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客商银行(30.38%)、华通银行(28.88%)、金城银行(28.53%)、民商银行(21.47%)、新网银行(21.36%)增长率均超过20%。新网银行资产规模在持续增长态势下首次突破千亿元,增至1029.34亿元,我国千亿元规模的民营银行扩容至5家,其余4家分别为微众银行(5355.79 亿元) 、网商银行( 4 5 2 1 . 3 0 亿元) 、苏商银行(1163.56亿元)、众邦银行(1144.84亿元)。以上5家民营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3214.83亿元,占到民营银行资产总额的68.02%,而有7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不足500亿元,民营银行资产规模分化趋势明显(见图1)。

截至2 0 2 3 年底, 1 8 家民营银行贷款余额总计12623.39亿元,较2022年增长17.94%,低于2022年21.64%的增速,存款余额总计13183.09亿元,较2022 年增长12.92%,低于2022年17.61%的增速,民营银行存贷款增速持续放缓,存贷两端承压明显。

从存款端来看,受限于“一行一点”模式,面临品牌影响力不足、客户基础薄弱等方面的劣势,民营银行揽储压力远大于其他银行。2023年,8家民营银行存款增速放缓,其中新网银行、华通银行、新安银行下降最为明显(见图2)。从存款占比来看,截至2023年底,民营银行整体存款占比已大幅提升, 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下降,18家民营银行中,除民商银行(66.81%)、富民银行(65.76%)、三湘银行(62.8%)、新网银行(62.29%)存款占负债的比例低于67%,其他民营银行存款占比均保持在负债的三分之二以上。但是,民营银行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揽储压力,存贷比普遍偏高,18家民营银行中,新网银行(1 2 6 . 6 7%)、三湘银行(1 2 1 . 3%)、微众银行(110.75%)、富民银行(103.42%)、蓝海银行(103.18%)存贷比超过100%,居于高位(见表1)。

净息差优势是民营银行保持较高存款利率水平以吸收存款的因素之一,2023年四季度,民营银行净息差为4.39%,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1.69%的净息差水平。但在银行加大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力度、LPR不断下调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普遍调整存款利率以压降负债成本,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持续性和高质量发展的稳健性。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民营银行息差缩窄压力将加大,高息揽储的策略难以持续,2024年初,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众邦银行、新网银行、振兴银行等民营银行纷纷降低存款利率以保持净息差处于合理水平,保证经营的可持续性。未来,民营银行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揽储问题。

从贷款端来看,民营银行贷款业务主要服务于小微客户群体,致力于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互补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民营银行贷款端承压明显。一方面,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加快普惠金融发展力度,客观上大幅压缩了民营银行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普惠金融服务群体面临一定的生存压力,有效信贷需求下降。2023年,民营银行贷款增速放缓,其中华通银行、新网银行、蓝海银行下降最为明显。华瑞银行聚焦智慧供应链、数字普惠、出行金融三大特色领域,坚持走数字化智慧银行之路,探索出具备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创新之路;三湘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产业、服务普惠”的定位,专注于深耕制造业、湖南本土普惠性小微企业及湖南城乡居民,创新发展逆向供应链金融,贷款余额均实现从负增长到正增长的转变,在民营银行中表现突出(见图3)。

同时,民营银行存贷款规模分化趋势明显。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存款余额分别达3743.27亿元和2974.67亿元,贷款余额分别达4145.70亿元和2705.82 亿元,远超其他民营银行。其他民营银行存贷款余额较低,均处在千亿元以下,其中,新安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26.90亿元和106.96亿元,且增长率较低。

盈利能力分化趋势加剧

2023年,18家民营银行共实现营业收入912.68亿元、净利润212.53亿元,较2022年分别增长16.07%和20.9%,但相比于2022年21.94%和29.3%的增速有所下降。同时,民营银行盈利能力分化趋势更加明显,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且持续提升,而其他民营银行盈利能力仍有待提高,一些尾部民营银行面临较大发展压力。

从营业收入来看,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93.61亿元和187.43亿元,占18家民营银行整体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63.66%,且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11.3%和19.49%。而其他民营银行的营业收入均在55亿元以下,其中,客商银行(7.58亿元)、振兴银行(7.45亿元)、华通银行(7.24亿元)、新安银行(3.26亿元)营业收入较低,仍处于个位数水平。2023年,振兴银行与亿联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三项指标均较2022年下滑,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见图4)。

从净利润来看,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净利润分别为108.15亿元和42.03亿元,占18民营银行整体净利润的比例达到70.66%,且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分别同比增长21.01%和18.8%,其中微众银行净利润首次突破百亿元,超过其他18家民营银行的净利润总和。而其他民营银行的净利润均在11亿元以下,其中,华通银行(0.74亿元)、新安银行(0.44亿元)净利润处在1亿元以下,中关村银行(-30.02%)、三湘银行(-6.8%)、金城银行(-12.59%)、新安银行(-71.97%)净利润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华瑞银行持续夯实负债基础,积极降低负债成本,加快普惠小微信贷投放,顺应市场趋势提升零售业务结构,净利润同比增长115.54%,实现扭亏为盈(见图5)。

经营保持稳健,资本补充压力较大

2023年,民营银行始终坚持将风险防控放在第一位,整体经营稳健,主要监管指标表现良好,但仍面临较大的风险挑战和资本补充压力。

从不良贷款率来看,2023年,18家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42%,较2022年1.32%的不良贷款率水平有所上升,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但民营银行持续推动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风控智能化和自动化,调整信贷业务结构,快速应对经营环境变化,加大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不良贷款率仍低于2023年末商业银行整体1.59%的不良贷款率水平,信用风险整体处于稳定可控水平。其中,华瑞银行、金城银行、锡商银行、富民银行、振兴银行、新网银行、微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2022年下降(见图6)。

从拨备覆盖率来看,2023年,可比较的15家民营银行拨备覆盖率均值为222.88%,较2022年254.68%的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23年末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205.14%),具备稳健的风险抵御能力。锡商银行、富民银行、中关村银行、华瑞银行、亿联银行、振兴银行、新网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较2022年有所上升,应对风险能力提升。而前期拨备覆盖率远高于监管要求的微众银行、民商银行则大幅降低拨备覆盖率, 推动拨备覆盖率回归合理水平,释放更多的资金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新安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最低,降低到151.62%,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见图7)。

从资本充足率来看,近年来,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2023年可统计的17家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91%,较2022年13.25%的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下降,且低于2023年末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15.06%),资本补充压力明显。除资产规模较小的新安银行资本充足率(23.87%)较高外,其他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在15%以下,普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其中,众邦银行资本充足率最低,仅为10.67%。同时,除微众银行、苏商银行、富民银行、三湘银行、蓝海银行、亿联银行资本充足率较2022年有所提升,其他家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华通银行在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带来更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资本充足率由13.85%下降至12.16%,下降幅度最大(见图8)。

服务实体经济,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2023年,民营银行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倾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其中,微众银行、三湘银行、亿联银行、客商银行等专门发布了单独的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披露。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2023年,民营银行发挥科技优势,努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为科创型企业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支持,助力科创型企业更快更好发展。例如,微众银行面向科技型企业推出全线上、无抵押的专属信贷产品,助力科技型企业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截至2023年末, 该行科技金融信贷服务已覆盖全国20个省份、200多个地级市,吸引42.8万家科技型企业申请信贷,占全国科技型企业总数的比例超过19%;吸引11.9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信贷,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比例超过27%。网商银行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少抵押的经营特点,积极引入专利、资质申报、特殊行业许可证等能够全方位刻画科创型企业经营潜力的相关数据,降低科创型企业授信门槛。截至2023年末,该行科技行业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0亿元,服务企业超过9600 户。其中,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2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为8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97 亿元。

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3年,民营银行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低碳理念与银行业务全方位融合,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引导普惠金融服务群体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例如,网商银行积极推动小微绿色评级和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支持小微绿色转型。截至2023年底,该行累计完成839万家小微企业绿色评级,累计为131万户小微企业提供绿色金融优惠,开发绿色采购贷、绿色中标贷、绿色供货贷、绿色0账期等产品,发放绿色中标贷9.63亿元,共支持3465个绿色项目。民营银行也不断提升自身运营“碳中和”水平,微众银行从绿色建筑、绿色数据中心、绿色职场等方面深入践行运营层面“碳中和”承诺。

2023年,共有10家民营银行披露了绿色信贷的具体数据,其中,微众银行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优化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信贷款余额达221.32亿元,覆盖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多个领域,超过其他民营银行的总和。民商银行以“阳光贷”作为突破口,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企业,绿色信贷占比达5.7%,在多家民营银行中表现突出。除三湘银行和亿联银行绿色贷余额出现负增长外,其他民营银行绿色信贷均保持增长趋势,富民银行和众邦银行2023年分别实现了938.24%和562.5%的高速增长(见表2)。

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助推共同富裕

2023年,民营银行坚持普惠金融的发展初心和使命,持之以恒地为更多长尾客户群体,甚至为尚无信贷征信记录的“首贷户”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持续加大普惠金融业务的覆盖面及惠及度,有效填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空白领域。截至2023年末,微众银行“微粒贷”服务对象超过81%为非白领从业人员,约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者,约17%是“首贷户”;网商银行新增贷款客户中,也有约74%以上为“首贷户”。

2023年,共有12家民营银行披露了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的具体数据。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020.60亿元和1932.53亿元,远超其他民营银行。尤其是网商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普惠金融的战略目标,积极发挥数字金融优势,推进普惠小微和“三农”业务发展,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比达71.42%。其他民营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虽在300亿元以下,但占比均超过15%,远超同期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比为12.37%的水平。且除三湘银行、苏商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较2022年出现负增长外,其他民营银行均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锡商银行坚持金融普惠理念, 围绕小微企业融资深耕细作,2023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在2022年较低基数的基础上实现154.91%的同比增长率,在民营银行中表现突出(见表3)。

民营银行在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同时,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优势,以客户为中心,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普惠金融服务群体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2023年,微众银行“微闪贴”为近1.9万客户办理贴现超1100亿元; 截至2023年底,“企业+保险”累计为3万家企业提供超千亿元风险保额,帮助企业实现稳健可持续的长期发展。2023年,网商银行向小微客户群体提供账户服务、支付结算等服务,有效降低了客户账户打扰率、交易拦截率,提升了用户体验。

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促进养老体系健康发展

2023年,民营银行推进科技创新助力养老金融服务,着力构建满足老年人群多样化需求的特色养老金融体系,提升老年用户体验。微众银行通过深入调研老年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提升“微众银行财富+爸妈版”等特色产品的便利性、安全性,通过升级产品功能、丰富金融普及方式与服务渠道等方式,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稳健的金融产品,提升金融产品在老年群体的适配度。2023年共拦截疑似非本人交易金额超过2200 万元,保障了老年群体账户交易的安全性。富民银行不断强化适老金融服务,丰富养老金融产品,截至2023年底,服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储蓄存款余额超28亿元,消费贷款余额超1.2亿元。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

2023年,民营银行持续夯实科技底座,助推自身数字化转型,在自主可控、科技创新、信息安全、智能风控、智能营销等方面取得较大发展,赋能金融业务提质增效,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微众银行持续优化其自主研发的“开放蜂巢Openhive”分布式银行核心系

统,全面兼顾“大容量、低成本、高可用”,年内全行单日金融交易峰值突破11亿笔,关键产品综合可用率维持超越99.99%的电信级高可用水平,单账户年IT运维成本保持在2元的低位,有力支撑了全行亿级客户的数字金融服务需求。网商银行基于密态时空计算创新科技能力,联合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组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农户的种植作物识别分析,大幅压缩了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数据成本,为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研发费用来看,2023年,民营银行持续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23年,共有6家民营银行公布了研发费用投入情况,除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研发费用投入相比2022年有所下降外,其他民营银行均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微众银行作为一家数字原生银行,在高盈利能力的保障下,始终保持高水平的科技投入,2023年研发费用投入达到33.22亿元,超过了其他家民营银行的研发费用总和,且相比于2022年同比增长12.88%。对比6家民营银行的研发费用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情况发现,民营银行研发费用占比均保持在4%以上。

从科技人才投入来看,2023年,民营银行不断引进、优化金融科技人才,为自身长远发展注入不竭动力。2023年,共有7家民营银行公布了科技人员在全行的占比情况,各家银行科技人员均保持在10%以上,其中网商银行(64%)、苏商银行(51%)科技人员数量始终保持在全行员工总数一半以上。2023年,网商银行、苏商银行、中关村银行、民商银行持续壮大自身科技人员队伍,科技人员相比于2022年均有所增长。尤其是网商银行作为一家科技银行,始终坚持“科技驱动业务发展”,2023年共引入科技人才211人,科技人员占比达64%,在各家银行中表现突出(见表4)。

从科研创新成果来看,2023年,在高水平的研发费用和科技人才投入的保障下,民营银行持续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金融科技引领作用。共有13家民营银行公布了科研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等成果,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发挥了民营银行金融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见表5)。2023年,微众银行在完善我国开源创新生态的过程中勇担“探路者”角色,大力推动开源技术发展,截至2023年末,在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领域共开源36个项目, 获得超过40000个Star、超过15000个Fork。

展望

2024年,我国民营银行迎来发展十周年,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民营银行应当始终坚定发展普惠金融的初心和使命,主动适应行业变化,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民营银行应当持续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重塑竞争力。一方面,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坚持走创新型、差异化、特色化经营道路,持续优化数字化风控体系、数字化运营模式、数字化营销体系、数字化产品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以科技手段赋能金融降本增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增强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探索和积累,担当金融科技创新的领军者,加速开源生态建设,不断探索打造金融同业之间更加开放共享的生态圈。

新的发展阶段,监管对民营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明确指出,城商行和民营银行要发挥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生力军作用,注重利用管理半径短、经营机制灵活等优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针对性优化“五篇大文章”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此,民营银行应当找准自身战略地位,提升与传统银行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能力,持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以数智化为抓手,构建科创型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在各类金融机构竞相开展普惠金融的竞争环境下,坚持走“成本可负担、风险可控制、商业可持续”的数字化普惠金融之路;积极推动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深入了解老年群体金融需求,为老年群体打造更加安全可靠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加快数字化转型,助推自身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杨生恒

① 截至2024年5月20日,裕民银行仍未发布2023年年报,因此,本文主要基于其余已发布年报的18家民营银行展开分析。

猜你喜欢
微众余额普惠
央行:2022年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91万亿元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2020,余额不足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微众银行总算能松口气了
余额宝的感知风险
微众银行推吸金利器互联网银行依然面临成长阵痛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2015.5.8—201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