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止”的魅力

2024-06-30 18:24刘青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王戎静默全场

刘青

乐理中有一个概念叫“休止符”,它标记着音乐暂时停顿或静止。休止符是无声的音乐,是对乐曲情感的延续。中国画最重空白处,“无画处皆成妙境”之中的“无画”,便是空间上的一种“休止”,其他如书法中的“飞白”、戏剧中的“静场”、电影中的“定格”,都是借助了“休止”,来呈现撼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可见,“休止”不单是一般的乐理范畴,它还是一门技巧,是艺术追求的高层境界。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在语文课堂中,也应有“休止”的灵韵,它可以召唤学生猜想,并印证未知的蕴含空间,让课堂动静相生,更具生命力。学习彭才华老师的课例,笔者发现他的课堂,“休止”这一微妙的教学艺术运用得自然而恰切。

一、“休止”调控节奏的起伏

王崧舟老师在《美其所美》中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其基本形态之一,就是通过动静、张弛、疏密、收放等多种节奏的和谐对比和转化,使课堂教学充满强烈而持续的影响力。”彭老师在《七律·长征》一课教学时,就自然地运用了“休止”,营造了虚实相济、疾徐张弛的课堂节奏,形成精妙绝伦、韵味无穷的课堂艺术世界。

学生齐背《七律·长征》后,彭老师用低沉的声音酝酿出充沛的情感氛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真的不怕吗?”(静默5秒)

“我们知道,漫漫二万五千里,平均每200米至少有1名红军战士牺牲啊。面对牺牲和伤痛,我们的红军,哪怕是毛泽东,也曾落下眼泪来,他也有凡人的情感啊。不信你看。”

(播放长征途中毛泽东3次落泪的影视片段,学生静静观看。)

“尽管他曾落泪,但他却还是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场静默5秒)

“这是为什么?(全场静默5秒)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在这一环节,彭老师牢牢控制着课堂的节奏与氛围,他精心设置了3次休止,在多个关键节点,恰到好处地戛然而止。这多次的静默,表面上看是停顿或结束,而实际上,学生在起伏的课堂节奏里,体验到了毛泽东“凡人的情感”与“伟人的精神”,认识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伟大的毛泽东,人物品析的深度和厚度便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休止”召唤情感的激荡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休止”这“无声之美”,为学生提供了反刍、消化的时间,静心回味的余地,让学生的情感汹涌翻腾。

在“泪光里的妈妈”习作教学课上,彭老师让学生静静欣赏漫画《来一斤母爱》。学生静静地看,深受感动。配乐继续,漫画渐隐。

(全场静默近20秒)

接着抛出问题让学生链接自己的生活思考:“母爱仅仅是在你生病的时候才会出现吗?仔细检索一下你的记忆,你所享受的母爱只有这么多吗?”

在舒缓动人的音乐声里,彭老师以缓慢而低沉的声音诉说着平时拿书包、送雨伞、包饺子等生活细节。每个细节之间均留给学生3~5秒的静默时间回味。

第一次“休止”为情感的酝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较长时间的静默中揣摩、回味《来一斤母爱》给自己带来的触动;第二次回顾生活细节时,每个细节之间留出的“休止”,营造出了“丰富的寂静”,把正在酝酿中的情感推向高潮,学生由漫画联想到自己,他们感同身受,他们切己体察,课堂表面是静的,但学生的心灵和情感正在发生激烈的碰撞,动人的文字也从学生的心底流泻于笔端。

在《少年闰土》结课环节,同样通过无声的“休止”,让学生沉浸在那种无以言说的人生体验中。

“同学们,将近三十年后,‘我和闰土终于又见面了!想知道他们见面时的情景吗?”

音乐淡入,《故乡》中将近三十年后“我”与闰土见面的片段逐字浮现。(沉默)继而,一个个问号叠加,最后衬着《故乡》封面图,课件出现“书里有答案……”(全场默然5秒)

少年闰土与将近三十年后的闰土巨大的反差冲击着学生,那静默的5秒酝酿着丰富的情感体验,那种无以言说的悲情之感正向更深入、更细腻、更广阔之处奔涌。课虽尽而意无穷,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故乡》的阅读兴趣。

夸美纽斯在《教育法解析》里说:“心理接受的印象如果受情绪影响,就深刻而持久。”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正是通过“休止”营造出了“静态高潮”,召唤出了丰富的情感内涵,给学生带来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三、“休止”触发思维的碰撞

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教学点往往能打开学生的想象,引爆学生的思维。在恰当的教学节点,适时、适度地运用“休止”形成一个中间摆渡,可以帮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邃,理解走向深远。

彭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在赏析了“祥和的家”之意思与意趣,“长流的溪”之意象与意境后,在“安定的国”之意蕴与意味中,彭老师引入辛弃疾同一时期创作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比较阅读。这首词在主题、艺术风格上,与《清平乐·村居》有着强烈反差。

彭老师先呈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让学生自由朗读,寻找意象,猜想这首词和什么有关。再让学生拿起笔,圈画表现“战场”意象的词语。接着,彭老师进行了激情诵读示范,用声音把战场的氛围感营造出来。再联系辛弃疾生平,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白发老人,为什么在梦里还想着战争呢?”(全场肃然静默8秒)静默后,学生有了精彩的输出。

朗读与圈画,激情诵读与肃然静默,在这动静交替之中,在欣赏气势磅礴的诵读及作者生平后,无言的“休止”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不论是“溪上居安”,还是“梦回战场”,都是词人家国情怀的强烈体现。学生对“溪”这一意象密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教学中,无言的“休止”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彭老师在“不动”与“动”上做文章,先用自编的“小儿竞走取之,戎不动”与原文“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作比较,再辅以《司马光》做印证,让学生体会文言文词语的精准,感受王戎的聪明机智。

“同学们,王戎真的没‘动吗?”(全场静止4秒)

“我却偏偏认为只有王戎‘动了。(擦去板书“不动”)反而是诸儿‘不动呢!”(全场静止8秒)

静默中,学生陷入沉思。学生在细究深思中思维被激活,知道王戎的身体虽然没动,但脑筋一直在“动”,在“不动”的表象之下,他在动眼观察、动脑推理。“休止”使学生在沉静的思索中激荡起想象的涟漪,孕育着感悟的光芒。

自然的语文教学“休止”,是彭才华老师“如歌语文”的教学艺术特质之一。适时、适度的“休止”让他的课堂处处彰显动静相生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城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王戎静默全场
神童王戎
9块9
世间有许多静默
都柏林的静默行者
神童王戎
世界不静默
观全红婵跳水
王戎识李
爱逛超市的猫
王戎识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