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源里:枕三孝故里 养一地孝廉

2024-06-30 12:31曾勋
廉政瞭望 2024年6期
关键词:安安文化

姜孝祠、姜公坟共同构成了中国德孝城的主题。图为姜孝祠正大门的山门。(曾勋/摄)

“孝如泉,润无声,德如阳,耀天下。”走进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的孝源里·德阳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下称孝源里)的“孝文化”展厅,宽大的曲面屏幕上,身着素雅古装的孩童吟诵着“孝源里三字经”。清朗童声穿过滨水景观,维系着这座千年古镇对德孝文化的传承。

2024年4月初,孝源里入选第四批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成为德阳市继绵竹廉洁年画创作基地、罗江范家大院家风文化园后,第三个省级廉洁文化基地。

古今辉映的廊院静水环绕,四合院式的建筑与德孝城融为一体,滨水景观带和文化展示环等构成的“一核三区、一带一环”,将新时代廉洁文化、家风文化融入其中。思贤场上,传说中能识善恶忠奸的神兽獬豸镶嵌于廉洁艺术装置内;展陈区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加持下,呈现“勤廉忠孝”的文化主题,文化体验与教育警示氛围拉满。

三孝故里的文化底蕴

孝泉镇地处“新九黄旅游大环线”的重要节点,而中国德孝城便毗邻孝源里。走进古镇,当傍晚华灯初上时,古朴的建筑与现代商业的霓虹交相辉映,历史与现代在孝泉镇激烈碰撞并和谐共存。龙护舍利宝塔、邻姑泉、清真寺、武圣宫等人文古迹星罗棋布地坐落在千年古镇的四方。当地人称,孝泉镇是中国德孝的发源地,他们有这个底气。

回溯到东汉时期,当时,孝泉镇这一片地区叫汛乡,这里出了一个大孝子叫姜诗。姜诗娶妻庞三春,后得子姜石泉,小名安安。姜诗孝名远扬,被举为孝廉,赴江阳(今四川泸州)任县令。不久,姜母不幸罹患眼疾,姜诗就辞官返归故里伺服母亲。姜母梦见神仙告诉她汛乡外的江水有清目之效,儿媳庞三春便每日远走六七里路,挑江水回家给婆婆洗眼。谁知姜母因为看不到儿媳的行为,听信邻居谗言,总是刁难儿媳并逼姜诗休妻。

饱受委屈的庞三春寄身白衣庵,每日以拾柴为生。但她依然惦记爱吃鱼的婆婆,时常买鱼托邻居送到婆婆家。安安思念母亲,每天从上学口粮中抓出一把米,积攒下来送给母亲,还抽空去江边挑水给祖母洗眼。后来,姜母得知真相后,羞愧万分,嘱托儿子将儿媳妇接回家,一家人重归于好。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不幸突然降临,一天,安安挑水时意外落江身亡。姜诗夫妇悲痛万分,但为了不让老人伤心,便谎称安安在外求学。姜诗夫妇一如既往地伺服母亲,他们的孝行终于感动了神灵,姜家屋旁突然涌出一股清泉,每日泉中都会跃出两条鲤鱼。

“一门三孝”的故事在《东观汉记》《宋书·州郡志》和《华阳国志·蜀志》等史籍中均有记载,情节大同小异。“涌泉跃鲤”的故事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孝”,“安安送米”的故事亦被世人颂扬。姜诗、庞三春、安安“一门三孝”的故事,使孝泉名扬四海。

自此之后,“孝”“泉”二字逐渐取代三孝故里原来的称谓。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此地改为孝水县。唐置姜诗镇,隶属绵竹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姜诗镇划归德阳县,改名孝泉镇。

因为“三孝”的故事,孝泉镇备受士人尊崇,韩愈曾为姜诗孝祠撰写碑文。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因司马光重新被起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轼回到朝中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经历过乌台诗案的苏轼宦海沉浮、颠沛流离多年,对故土的情感愈加浓郁,他在《次韵李修孺留别》一诗中写下了“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的诗句,怀念故土,也表达对已故双亲的缅怀。后来,明成祖朱棣还为孝泉姜公庙题过御诗:“姜诗夫妇孝通神,还汲江流养老亲。舍侧涌泉诚异事,每朝况复出双鳞。”

以伦理、礼乐制度为基石的古代,提倡德孝固然有统治阶层“以孝治天下”和规范乡规民俗的道德需要,但德孝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由“孝”延伸的血缘—文化—政治的共同体,成为了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内在黏力。

在孝泉镇寻找孝德遗迹

与孝源里隔着一道大门的姜孝祠内,古柏森森,草木葳蕤。姜孝祠最早建于东汉永建五年(130年),当时汉顺帝被姜氏“一门三孝”的事迹所感动,颁布圣旨建祠立坊。

姜孝祠正门,一座画栋雕梁、巍峨高峻的石砌山门矗立,构成了古代表示尊崇的三门三进格局。孝泉镇文化站站长郑殊向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介绍,山门上的楹联“赤眉滔天,曾教万马衔枚去;清泉涌地,犹想双鲤献瑞来”包含了一个故事。传说东汉时,造反的赤眉军路过孝泉,首领听说这是孝子姜诗故里,立即传令军队悄悄地行动,以免惊扰了孝子。

祠内的姜公坟建于明代,用于纪念姜诗,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园清幽,却不乏烟火气。院内茶馆桌椅,倚墓冢四处排开,人们在此喝茶、摆龙门阵,不亦乐乎。

不少外地人不解,诸人各持一杯、侃侃而谈,会不会破坏前贤墓冢的庄重?其实大可不必担忧,德孝文化对当地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恰恰在历史人文与烟火民俗的和谐共生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一名当地人告诉记者,民众习惯在这里喝茶,对德孝的世代尊崇与传承都放在心里和生活里;而对于外地人来说,在这里领悟德孝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川派茶俗的氛围。

离姜孝祠不远的延祚寺内,十三层的龙护舍利宝塔脚下迎来了赏花、参禅的游客。初夏,大片色彩缤纷的绣球花绽放,犹如掉落于人间的祥云,给这方静谧的佛禅之地增添了些许不同的韵味。“一门三孝”声名远播,早在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陕西棉花商人赵文德、赵文礼兄弟慕名来到孝泉镇,出资修建此塔。如今,龙护舍利宝塔已经成为四川境内唯一一处元代砖塔,是研究四川砖塔由宋向明、清演变的重要遗迹。而直到2010年6月,塔下的秘密才因偶然的机会被揭晓。

那是一个炎炎夏日,施工人员正在进行龙护舍利塔震后维修工作,突然哐当一声,一名工人的铁锹碰到一块坚硬的青砖,大家剔掉砖头上的泥土后发现,上面竟刻有“孝泉”“杨宅施”“祖杨宅砌孝街”等铭文。

随后,考古单位进驻现场,对该区域进行清理发掘,发现了一条古街道遗址。“杨宅施”铭文砖说明街道由杨姓人士捐建,“祖杨宅砌孝街”铭文砖,说明该街道当时的名称为“孝街”。如今孝街已被回填,上面种上了花木。延祚寺的住持告诉记者,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街,等维保方案成熟了,古街还会被发掘,重见天日。

一名当地人说,姜孝祠属儒,延祚寺属佛,文武庙属道,德胜街属忠,正阳街属孝,邻姑街属仁。孝泉镇的一区三庙、五场十街蕴涵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实际上,孝泉镇还有一条回民街叫半边街,见证了民族融合和小镇的大包容。

赋予德孝当代价值

“以前有‘一门三孝,如今有孝子孝媳。”郑殊向记者介绍,自1996年开始,孝泉镇每年开展“孝子孝媳”“小孝星”“最美家庭”评选活动。

首届“孝媳”称号的获得者廖成菊,23岁嫁给丈夫袁天云。当时袁天云家里有82岁的奶奶和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伯父袁正友,廖成菊不仅没有嫌弃两位老人,在奶奶逝世后,还照顾伯父30多年,直到他2015年过世。廖成菊用行动否定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

近年来,孝泉镇还涌现了杨铅坤这样的“全国孝心少年”。家住孝泉镇金鸡村的杨铅坤,母亲双脚患有先天肌肉萎缩,奶奶聋哑一级残疾,并患有内风湿关节炎。杨铅坤从小孝顺父母,从8岁开始坚持每天晚上给妈妈洗脚按摩,从未间断。

孝源里廊院合围、静水环绕,四合院式的建筑与德孝城融为一体,其内功能分区明确,随处可见艺术装置和文化景观。(陈春林/摄)

为宣扬德孝文化,孝泉镇打造出文化活动品牌。每年正月初七至初九,周边县市的游客纷至沓来,参加上九古会,在商贸交易、祭拜古代孝子、民俗巡游中感悟德孝文化;国庆期间举办“中国孝文化节”,用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构建巨大的德孝文化公共空间。

“孝源里倚靠孝泉镇独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注重‘教‘学相长,不断优化教学布局,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纪法学习,有效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阳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德阳市第一个以“勤廉忠孝”为主题展示核心的综合性教育基地,孝源里在展馆内部设立“天经地义”“旌旗扬廉 阳光惟民”等十余个教学板块,围绕“孝”“廉”的时代内涵,以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教育模式,让教育入脑入心。目前,孝源里已成为集教育研学、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科技互动为一体的综合式、现代化的复合式基地,并已成功创建“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

旌阳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基地与孝泉镇在德孝文化方面的提炼还比较零散,以后将更加注重品牌打造和德孝文化的内涵挖掘、整合,未来将全面建成立足德阳、面向全川、辐射全国的家风文化教育新高地。

猜你喜欢
安安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新兴词汇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诚实守信的陈尧咨
快乐的藤架
安安
谁远谁近?
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