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并非衡量艺术传承的唯一标准

2024-06-30 12:31李浩瑄
廉政瞭望 2024年6期
关键词:曲高和寡唯一标准古琴

本刊全媒体记者李浩瑄

曾经,有人“批判”以古琴、昆曲等传统艺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濒临失传的窘境,除了非遗保护机构不健全、专项经费不配套、保护措施不同步、传人耐不住寂寞等“老套”的原因外,还有个关键因素是,这些传统艺术长时间保持“曲高和寡”,使其不能走入现代市民生活。

其实,从古琴、昆曲来看,这两门艺术在古代也没走入过市民生活,它们一直存在于文人雅士的社交活动中。它们“曲高和寡”,并非从业人不愿放下身段,而是因为艺术有不同层次,有些层次的艺术总是存在欣赏门槛的。

在采访热爱这些传统艺术的群众时,记者发现,他们大多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并且钟爱文学的年轻人。所谓“国潮热”,其实也主要“热”在这拨人群中,那些忙于生计的人们尚无暇追赶这趟风潮。

一名戏曲传承人告诉记者,这些年,戏曲从业者一直致力于让欣赏的门槛降低,但这个“门槛”是让观众更容易接触到戏曲,比如开展各类“戏曲进社区”“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不过,真有人产生学习兴趣的话,进来以后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对于从业者来说,降低“门槛”不能降低专业底线,比如京剧的念白是湖广音、中州韵;昆曲的唱词宛如诗句,并非白话文。

雅俗共赏并非衡量艺术传承情况的唯一标准,毕竟每一个艺术门类的生存、生态,一定会有它自己的一个定位。以书画圈为例,篆刻协会会员往往比各级的书法协会、美术协会会员数量少,因为篆刻艺术的技术门槛更高。篆刻家要写印稿、要会篆书、懂古文字学,还要会用刀刻石,然后还要会拓边款钤印打印泥等,这样的技术过程,一个只会写毛笔字的爱好者几乎无法胜任,所以篆刻的“小众”和高门槛与它的技术限制有关。

当然,非遗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保护非遗便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文化自信也不仅仅是对知识分子、文化人说的,更是对全体人民说的。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许多优秀传统艺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换机制、改革创新,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

但是,并非只有传承人越来越多、爱好者队伍足够壮大才叫传统艺术走入现代市民生活。在记者看来,只要知道古琴、昆曲、篆刻等“小众”传统艺术存在的人群不断增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喜欢上,这些“小众”传统艺术就已经达到走向“大众”的目标了。

猜你喜欢
曲高和寡唯一标准古琴
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融媒体环境下如何将“曲高和寡”转为“雅俗共赏”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打比方:让程序设计不再“曲高和寡”
百姓感受是评价改革唯一标准
变“曲高和寡”为“曲高和众”
科学家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