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公式教学中的应用

2024-06-30 12:22余奕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2期
关键词:对称性公式诱导

一、问题提出

PBL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问题为教学驱动,依托真实生活情境,以小组合作交流为教学载体,以多元评价为教学反思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以问题为基础,围绕问题的生成、猜想、探究、感悟展开教学,通过引、问、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问题探究、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经历思、探、悟,从而内化知识。

数学公式教学容易形成“一背二套”“公式加例题”的模式,轻证明重应用、轻理解重记忆。在诱导公式一节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过往我们大多将诱导公式仅视为求值化简的工具,忽视了公式的来龙去脉,导致不少学生无法准确记忆、熟练应用。基于此,本文将尝试在大单元教学的视域下,探索将PBL教学模式融入诱导公式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分析

(一)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任意角和弧度制”“三角函数的概念”之后,可以视作三角函数性质的延伸,遵循函数的研究脉络,从数与形的角度入手分析,体现数学学习的整体性。同时,诱导公式也是三角函数知识的基础,是描述函数周期性的重要工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角的和差倍分、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等知识打下基础。本文将着重探讨PBL教学模式在第一课时公式教学中的应用。

本节对诱导公式的推导大致可分为两种思路:对称与旋转。但在旧版教材以及新人教B版、湘教版教材中,均提到了可利用已证明的诱导公式,通过三角函数变形推导得新的诱导公式的方法,从代数角度体现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锐角三角函数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并掌握了任意角和弧度制、三角函数的概念等知识,对集合、函数也有一定的理解。此外,学生也经历了借助单位圆研究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学习过程,积累了一些合作探究的活动经验,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初步形成了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但其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不足、思维欠缺严谨性,过程中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归纳梳理。

(三)教法研究

PBL教学模式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以建构更可靠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选择从已经学过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诱导公式一等知识入手,借助单位圆研究三角函数的方法,再通过具体三角函数值的求解设置认知冲突,力求创设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数学情境,使公式的引入流畅自然,符合知识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本章中,单位圆是问题研究的脚手架,而诱导公式本质上是圆的对称性的解析表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借助单位圆,突出诱导公式的几何本质;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如使用GGB软件进行动态演示,挖掘角的终边与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PBL教学模式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知识选择的根本依据,教师要“会问”,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引导其建立内在的“已知”与“未知”的联系。“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可基于教学内容设置梯度合理的问题串以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问题指向明确、表达简明清晰。同时,PBL教学模式倡导合作性的课堂学习,认为在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情况下,加强小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其创新精神、促进知识内化。在本节中,教师可在完成公式二的推导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后续公式探究,并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合理规划、适当干预、多元评价,以免探究流于形式。

(四)教学目标

借助单位圆的对称性,利用定义推导公式二~六。

(五)教学重点

利用圆的对称性探究公式二~六。

(六)教学难点

发现圆的对称性与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建立联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借助单位圆定义了三角函数,并得到了诱导公式一,认识到了三角函数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再结合单位圆的几何性质,得到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现已知sin20°=a,应如何表示sin 380°,sin 200°,sin(-20°),sin160°,sin70°,sin110°等三角函数的值呢?

学生联系三角函数的定义,在单位圆中画出角的终边猜想结果。

师:上述猜想是否正确,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求证。我们知道,圆最重要的性质是对称性,而对称性(如奇偶性)也是函数的重要性质。那么,我们能否利用圆的对称性来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的对称性呢?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过渡到一般抽象的三角函数的探究作铺垫。)

●环节二:公式探究,深化理解

△探究1:

(1)如图1所示,在直角坐标系内,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1。

作P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2,那么以OP2为终边的角β与角α有什么关系?

师:P1与P2两点间的坐标有什么关系?可否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得到角β与角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追问1:除了由原点对称得到外,角(π+α)还可以看成是角α经历怎样的变换得到?

追问2:回顾公式二的探究过程,你能简要概括我们的探究步骤吗?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圆的对称性—角与角的关系—坐标间的关系—三角函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探究(1)引导学生建立起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之间的联系。追问1意在引导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的中心对称性;追问2意在归纳程序、建立研究方法,为后续类比迁移积累经验。)

(2)请类比公式二的推导过程,尝试探究:如过P1作关于x轴(或y轴)的对称点P3(或P4),那么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代表展示,师生修改完善,得到公式三、四,归纳公式特征。

追问1:上述推导过程中是否用到了P1所在的位置条件?如果P1在其他象限或者坐标轴上,P1与P3间的坐标关系、P1与P4间的坐标关系会改变吗?

追问2:公式二~四中的角α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教师借助GGB软件进行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公式二~四中角α变化时,点坐标间的关系,验证诱导公式的普适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探究2:

考虑其他的对称关系,我们是否还能得到一些特殊结论呢?

作P1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P1,以OP5为终边的角γ与角α有什么关系?角γ与角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1:关于直线y=x对称的两点坐标有什么关系?

追问2:类比公式二~四,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提示辅助线,学生结合平面几何知识完成推导。须说明考虑到α的任意性,关于坐标关系严谨的证明将留在后续解析几何的学习中完成。

△探究3:

以上探究1、探究2中,我们都是对P1作了一次对称变换,如果再作P5关于y轴的对称点,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追问1:是否还有其他的变换方式呢?据此你将如何证明公式六?

生1:(轴对称)角α的终边首先关于x轴作对称,再关于直线y=x作对称。

生2:(旋转对称)将角的终边逆时针旋转。

追问2:除了利用对称性,可否利用已有公式推导诱导公式六呢?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推导过程,共同探讨完善。

追问3:公式五、六中角α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设计意图:追问1引入旋转对称,为后续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作铺垫;追问2从代数角度体现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环节三:课堂回顾,总结提升

本节我们学习了哪些诱导公式?请你回顾探究过程,思考我们的推导思路是怎样的,当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以下思路(见图2):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类比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研究方法,借助单位圆的对称性推导得到诱导公式,由单个公式的学习过渡到公式串的学习,体现了数学思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值得关注的是,三角函数是以角为变量的特殊的函数,其内容框架和探究路径与我们之前探究的其他函数相似,当前学习的6组诱导公式都反映了三角函数的性质,也是后续探究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基础。而由平面几何的知识可知,圆最重要的性质是旋转对称性,其中又蕴含着三角函数哪些重要的性质呢?待我们后续进一步探究。

(设计意图:从大单元教学的视域下再次认识诱导公式,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环节四:课后训练,反思内化

1.结合单位圆完成本节内容的思维导图。

2.尝试推导圆的正切。

3.完成本节课后习题。

四、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蕴含着“浓缩在教材中的数学家思维、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教师思维、被教材和教师引导着的学生思维”三种思维活动,数学教学就是这三种思维相互碰撞和交融的过程。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公式教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师深入整合教材、设计教学环节,让数学家思维更为自然地与学生思维对接;另一方面,以问题为驱动力,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反馈评价等教学环节,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知识的建构,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前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还面临一些困境,如课堂活动设计不合理、学生探究合作不够深入、评价较为单一等,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思考交流、沉淀经验。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编辑:曾彦慧

注:本文系厦门市第六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Z64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余奕(1994—),女,汉族,福建厦门人,理学学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对称性公式诱导
一类截断Hankel算子的复对称性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巧用对称性解题
齐次核诱导的p进制积分算子及其应用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续断水提液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