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丹
让学校办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让学校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关键是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差异、尊重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上进心,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最终助力他们成长成才。戏剧教育提倡以生为本,注重体验式教学,通过游戏、扮演、创造等手段,释放学生的表演天性。如何将戏剧融入小学低年段音乐教学?
一、歌唱课
歌曲《老爷爷赶鹅》选自花城版教材。这是一首罗马尼亚儿童歌曲,幽默风趣,轻松活泼。歌曲讲述了老爷爷进城卖鹅的故事,浅显易懂,富有童真,音乐自带诙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歌曲的旋律在八度内进行,有前十六、后十六节奏的运用,象声词“嘎嘎、嘎嘎嘎”的出现,增添了儿童的演唱兴致。
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观察旋律的特点,创编动作;采用模仿、默唱、接龙唱(师生接龙唱、男女生接龙唱)、红绿灯游戏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开口唱的机会;与学生共同分析曲中的几个角色,如:老爷爷低沉略粗的嗓音、喜悦的心情,少先队员清脆明亮的声音,老大哥的幽默风趣,大白鹅的欢呼雀跃等。
接着,教师可以对音乐进行剪辑,通过添加间奏的方式把歌曲分成三个场景。比如,场景一:少先队员讲故事(有个老爷爷,清晨赶群鹅),满心欢喜的老爷爷赶了一群鹅上场。场景二:来了一位老大哥,要买大白鹅。老爷爷说:“我的老大哥,给我跳个舞,送你一对鹅。”场景三:老大哥闻言,大摇大摆地跳起舞来。老大哥的快乐感染了在场的老爷爷和大白鹅,相继加入表演(嘎嘎,老爷爷,嘎嘎嘎,嘎嘎,老爷爷,嘎嘎嘎)。
最后,教师循环播放剪辑好的音乐,学生分小组创编、表演。要求学生思考老爷爷走路的特点、老大哥的舞蹈动作及大白鹅引吭高歌的姿态,惟妙惟肖地在小舞台上呈现这几个角色。同时,教师应注重有效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意及表演,并指出待改进的地方及改进方向。
二、欣赏课
一年级作品《小鸭子和大灰狼》选自俄罗斯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写给广大少年儿童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通过欣赏作品,学生认识两种乐器并能记住、区分乐器的音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角色分析及听辨两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学生可以直观指出演奏小鸭子旋律的是双簧管,大灰狼的旋律则由圆号演奏。接着,结合作品旋律、两种乐器的切换,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音乐讲述的故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最后,学生结合乐器的音色特点,敏锐把握小鸭子憨憨的形象、悲剧的下场,以及大灰狼的凶狠贪婪,加深对两种乐器不同音色的感受,顺利达成本课目标。
二年级欣赏《狮王进行曲》《水族馆》,选自夏尔·卡米尔·圣桑的经典之作《动物狂欢节》的第一首及第七首,通过聆听音乐,学生感受不同的动物形象。
在《狮王进行曲》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狮王的步伐,探索狮王步伐在节奏和速度上的特点,启发学生在音乐中进行狮王行走的节奏快慢的想象。模仿表演后,学生们分组表演,每组推选一个狮王,其他同学扮演各种小动物,跟在威猛的狮子后面,一起参加动物狂欢节。
《水族馆》则用两架钢琴交替地演奏反向琶音,其中自在、纯洁的旋律用长笛和小提琴演奏,宛如鱼儿在鱼缸里游来游去,泛起层层小气泡。初听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听辨出乐曲里的两个角色——水草和小鱼;第二次聆听结合图谱,发现除了水草和小鱼还有不明生物;第三次聆听,每个孩子都扮演了水草和小鱼,水草——长音蹲下,短音上下游动,小鱼——根据音的高低上下游动及吐泡泡。通过视觉、听觉及动作相结合,学生学会描述对音乐的感受,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说过:“戏剧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符合儿童学习的需要。”戏剧教育与音乐课堂有效融合,既能让音乐课堂不失音乐性,又能激发学生想象、解放学生天性,是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把音乐课堂锻造成为学生自信展示的舞台,应是广大音乐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