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凤
小说用吸引读者的故事情节,直观地反映了社会人生。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短篇小说有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穷人》、管桦的《小英雄雨来(节选)》、谈歌的《桥》、萧红的《祖父的园子》、鲁迅的《少年闰土》等。学习小说就要通过阅读,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小说类课文,教师应依据文体的特点,用小说的方式来教小说,从而真正实现小说本身的价值。可以通过链接背景、概括提炼、分析结构、品词析句等,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文本,体验小说中以故事情节为主的精彩,领悟小说中叙述与虚构的独特,与小说中的人物共情,进而在品味小说的主题中实现语言智慧的共生。
一、初读小说:链接背景,拓宽通道
小说是艺术的体现。学生从阅读小说到读懂小说,存在理解艺术与真实生活之间的信息差,这需要生活经验来弥补,而背景资料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便捷,有助于学生进入小说所描述的艺术世界。
1.补充写作背景
小说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写作背景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小说。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在导入阶段,可以先引入作家林贤治对萧红的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接着揭示本课选自她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作家茅盾称其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结合生平资料,了解到萧红一生虽凄凉悲苦,但是她的文字却温情灵动。原因何在?再出示新加坡女作家尤今读萧红的作品后写的文字:……是祖父的一份厚实饱满的爱……使她坚强地应付日后许许多多常人所无法面对的灾难与不幸。教师从对萧红的评价和作品的评价的介绍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介绍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对《祖父的园子》的探寻。
2.介绍时代背景
小说的创作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所呈现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差较远。教师在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导入阶段,为了便于学生走进小说,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19世纪中期这位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的崇敬之情,再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穷人》写于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沦丧;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这篇小说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的苦难生活,他们有着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通过对作家的评价与写作的时代背景介绍,学生对阅读小说也有了进一步的期待,学生对小说的面貌轮廓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品读小说:整体把握,读懂情节
小说的教学需建立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上,这样学生才能进入小说的情境。教师可以组织适当的活动,让学生在品读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体验、认识小说。
1.加强预习
加强预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把自己置身于小说世界里。如果学生读不懂小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写批注,把疑惑的地方写下来,带着阅读初体会再走进文本,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学生在疑问处做了如下批注:(1)在“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旁写批注:“这个句子读来很拗口,不是正常的语言表达顺序,为什么要这样表达?”(2)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少年闰土月下刺猹的场景,接着作者回忆与闰土相识、相处时,讲的看瓜刺猹的新鲜事。学生写了这样的批注:“第一自然段描述场景‘看瓜刺猹这件事,为什么写两次,有什么意义?”这时,学生对小说的语言、结构有了自己的思考,也为后面深入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2.概括提炼
概括故事是把握小说情节的一种好方法。教师为学生搭建与情节有关的语言表达支架,引导学生理清人物与情节脉络的关系,努力将信息概括准确、完整。如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学生该如何概括长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先出示概括每个部分小标题的方法:“起因+经过+结果”或是“主要人物(谁)+事件(干什么)”,让学生尝试利用支架自己概括小标题,再进行指导,使学生明晰小标题的语言要简洁,人物名字不能重复出现;在概括时,可以关注文本中泡泡图,也可以回看前文内容来推断此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由此发现读长文的小妙招“按部分读、边读边想、瞻前顾后”,将各个小标题连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故事情节。这种支架的搭建和方法的引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理解、概括的能力。
3.分析结构
小说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帮助学生建构新的阅读图式——小说是叙述和虚构的。关注小说中的“悬念点”,即在什么地方有悬念,有几个悬念,激发学生对人物命运的遭遇以及未知情节的期待。如五年级下册《跳水》一文悬念很多,引人入胜。如该文所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故事叙述大半主人公还未出现?船长出场时,正是小男孩命悬一线时,在危急时刻,船长为什么举起枪命令男孩跳水?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又如六年级上册《桥》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揭示了老支书和小伙子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不在前文揭示,而是留下悬疑呢?一连串的疑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处,激起对小说结构的探寻。
三、美读小说:品词析句,体会人物
读懂一篇小说需要了解和品味作者的表达方式,才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有更真切、深刻的理解。因此,应引导学生掌握品味词语的方式、体会语气的方式、解析句式的方式等,提升学生解读小说的能力。
1.品味词语
阅读小说首先要读明白作者所塑造的独特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但有时人物形象不能直接“看出”或“悟出”,而是要根据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出来。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扭”“揪”等词,通过置换词语的方法比较辨析,发现作者所表达的特殊情感。作者通过“就像鹰的爪子”这样强盗似的动作,凸显敌人残暴的本性,作者憎恨和厌恶之情跃然纸上。雨来“疼得直咧嘴”以及脸上变化的神情,会让读者对这位小英雄的心疼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学生通过品味作者运用的词语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小说。
2.体会语气
小说的妙处其实就蕴含在细致之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气中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情与心态,读懂人物性格。如六年级上册《穷人》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哦?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桑娜沉默了。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你读懂了什么”展开讨论,学生体会到桑娜两次说话断断续续、欲言又止,语气带有矛盾和试探的意味,是因为她内心紧张不安。渔夫两次说话粗中有细,语气中肯、关切,是因为他有面对困难坚定果敢的内心。这样,学生就能从人物对话时的语气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3.解析句式
读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关键语句的句式,领悟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主旨和情感,从而习得表情达意的方法。如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中反复出现“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学生品读语句,发现三次“没看见”是雨来在不同的情况下说的,有糖果的诱惑,有金子的诱惑,还有敌人的毒打,但是他都选择了保密,从中感受到雨来坚强勇敢、拒绝诱惑的品质。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中语言的对称美:“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下雨啰,下雨啰!”学生通过品味特殊句式构成的轻盈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的真性情。学会品读与探究小说句式,有利于学生直抵小说核心阅读区。
小说教学的着力点是教给学生解读小说的方式,除了以上几种方式,还可以采用赏析细节、自我体悟、剧情表演、借助工具等学习方式。这样教学小说,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