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4-06-29 21:51:25孙营文军萍
文教资料 2024年3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优化路径劳动教育

孙营 文军萍

摘 要:劳动教育课程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德行培养、智慧增长、体魄锻炼、情操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面临课程意识淡薄、课程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资源短缺、课程体系不健全等诸多现实困境。本文从目标认知、队伍建设、资源配置、体系构建多方面提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优化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价值意蕴,从课程意识、师资、资源、体系四个维度阐释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针对性优化路径。

一、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价值意蕴

(一)以辛勤劳动培养德行

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坚持德育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以辛勤劳动培养德行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综合育人价值,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及全面发展。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参与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主题的劳动品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

(二)以劳动实践增长智慧

以劳动实践增长智慧是指实施劳动教育使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知行合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3],长期坚持劳动的学生,思维较清晰敏捷。劳动向学生揭示客观世界事实、规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劳动可以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手与脑相结合,从而达到以劳增智的目的。

(三)以劳动创造育美情操

以劳动创造育美情操是将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和美学意识。劳动本身是一种美的创造及体验,学生通过劳动感受乐趣、体会成就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智慧和技能,尝试发现美的灵敏度,感受美的魅力,创造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4]

二、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

纵观当前,劳动教育课程正面临课程意识淡薄、课程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资源短缺、课程体系不健全等诸多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课程意识淡薄

学校各个主体之间存在劳动教育课程意识淡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及实施,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部分学校及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考试文化等诸多现实因素,劳动教育课程经常被其他学科课程挤占,部分学校及教师片面追求智育,忽视劳动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学校未将劳动教育的精神理念上升至“五育融合”的高度,缺乏对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安排与推进。加之部分学校课程安排紧凑,教师为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大量教学任务,更倾向于将精力和资源投入主科教学中,而弱化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协调规划。

第二,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目标认识不到位,课程实施出现“异化”现象。部分学校注重掌握劳动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劳动教育目标缺乏明确认知,未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教学特点确定针对性的劳动教育目标,导致教师在课程实施时对劳动教育内涵、实质缺乏准确理解。

此外,部分学校未统筹知识目标与情意目标,将劳动课程视作思想纠偏的工具,或将其看作培养职业技能的手段。这种非此即彼的目标定位致使教师对劳动课程的认知长期处于割裂状态。

(二)劳动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是育人之本,师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规定将劳动教育课程设为一门独立课程,独立课程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具体表现为:第一,

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主要由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担任,缺乏专业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第二,教师在授课方式上难以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授课要求,班主任及其他课程教师因职责较多,投入劳动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时间精力有限,在课程实施中难以做到系统化及正规化教学;第三,部分任课教师缺乏劳动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培训经验以及职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三)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短缺

当前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短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资源建设缺乏系统规划。部分地区由于课程实施意识淡薄、区域资源分配有限、指导政策不熟悉等问题,在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时,缺乏系统均衡规划,无法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有效。

第二,劳动课程教材缺乏统一性。当前劳动教育课程不断改革,出现众多校本劳动教育教材的局面,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材编写人员,各校教师单独备课,严重影响教材的使用效果及育人价值的发挥。第三,劳动实践活动缺乏场地支持。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教室、操场或等校内场所,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及相关资源较少。学生远离真实情景学习劳动知识,难以获得具身化的劳动教育体验,劳动教育课程陷入效果不佳的窘境。

(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课程内容体系不健全。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由于部分教师将劳动课程简单理解为体力劳动,对劳动教育政策文本的理解存在窄化现象,较少涉及生产性劳动及服务性劳动内容,有悖《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劳动课程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观点。单一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难以实现学生的劳动素养及五育融合的课程目标。

第二,课程实施效果体系不健全。当前教育体系尚未建立科学完备的督导制度和评价制度,难以

保证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实施,推动其课程目标的实现。

从评价主体角度来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主体以教师内部评价为主,较少涉及学生自我评价。评价呈现单一性,难以保证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客观性。从评价方式角度来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的区别在于实践性,而当前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效果评价方式单一,较少运用过程性评价,导致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有效性。

三、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优化路径

本文以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三部分为研究核心,对劳动课程缺乏重视、课程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资源短缺、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提升课程重视程度,深刻理解课程目标

学校各主体对劳动教育课程提高重视程度,是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前提[5];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是有效实施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环节的先决条件,学校各主体需从以下两点着手。

第一,提升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首先,从国家层面而言,政府应制定并发布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明确指导,并加强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关注,引起学校的重视。其次,从学校层面而言,学校应对国家教育方针及理念做出积极响应,邀请劳动教育课程专家到校调研,对劳动教育文件进行解读,不断提高教师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最后,从家庭角度而言,父母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构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家风;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提升学生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逐渐提升家庭成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第二,深刻理解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劳动教育课程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感知劳动的辛苦和意义。而当人类生活的自动化高至一定程度,即劳动不再成为苦役的时候,劳动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6]闲暇和劳动的对立随社会发展慢慢消失,劳动的愉悦性被更多人意识。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积极参与专题讲座、培训会议等活动来深刻认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体会劳动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价值,确保最终教学质量及效果。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日常主动观看相关题材影片或话剧,在潜移默化中加深自身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教师作为劳动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成效。要确保劳动教育工作有效实施,学校需要建立一支爱岗敬业、终身学习的师资队伍,以改善劳动教师人员紧缺,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校劳动教育需求,配备专职教师,关注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健全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提升所有教师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最后,教师及时探讨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坚持育人导向,倡导丰富多样的劳动形式,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第二,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主导力量,应积极动员社会和家庭参与其中,共同构建综合性的劳动育人体系,为顺利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在家庭层面,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需要与家庭建立联系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家长的劳动教育理念、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以端正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为学校顺利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扫清障碍。在社会层面,学校充分借助各个社会团体及组织,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地,推动各类研学旅行营地、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联动,全面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家、校、社三方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取得实质性成效。

(三)优化劳动教材建设,深度挖掘课程资源

劳动课程改革应从课程要培育的劳动素养出发,加强系统谋划,以劳动教育教材和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深度挖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保证劳动课程资源有效落实,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优化劳动教育教材建设。学校需要制定劳动教育指导方针,促进学校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相结合。同时立足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土化劳动课程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学以致用,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编制适合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例如将劳动教育与当地历史博物馆结合,教师向学生介绍馆内展品蕴含的劳动知识,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获得情感体验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建设劳动实践活动场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重实践劳动,需要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综合育人价值,进而实现劳动课程全方位、立体化及制度化。各地教育部门及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共同改善劳动实践活动场地。从国家层面而言,各地教育部门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及配置劳动场地和基础设施,助力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开展。从学校层面而言,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地方特色,开设校外课外活动,建设稳定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训基地,使劳动基地充分发挥最大效益。

(四)构建劳动课程体系,丰富劳动课程内容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以课程目标为基础,根据人类的经验体系按照逻辑序列编排知识,是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要素之一。结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教育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学校与教师应构建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第一,丰富学生日常生活劳动,以生活中的活动为基础,营造真正的劳动体验场域,让学生在现实劳动环境中研究与解决问题。第二,要开展生产劳动教育,让学生使用劳动工具进行实践操作,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体验劳动,知识联系实践,加深理解并融会贯通,领悟平凡劳动中的伟大。第三,丰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构建多元评价主体,优化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育人效果的考察与判断,对于课程实施与发展起着导向性作用。[7]学校需要构建多元评价主体,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式。

第一,选择多元评价主体。课程评价主体应从单一化转变成多元化,评价体系应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元主体评价作用。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作用,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及同伴间互评,以培养受教育者对劳动的内在热情。家长配合劳动教育方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向学生传递劳动价值观、彰显劳动素养,及时将信息资源与教师共享,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多维度评价体系。

第二,优化课程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不应局限于具体分数及等级,应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档案袋评价、现场记录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保证评价贯穿于课程及学生个人发展的全过程。家校社三方也需关注终结性评价,通过制作的作品评价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以反思清单的形式明确自身在劳动知情意行方面的进步情况,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及整体素养。

四、结语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在提升劳动教育课程重视程度,深刻理解课程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劳动教材建设,深度挖掘课程资源;构建劳动课程体系,丰富劳动课程内容;构建多元评价主体,优化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保障劳动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提升学生劳动教育素养及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3]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95.

[4]潘能梅.“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通过“以劳育美”培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实践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4(11):33-36.

[5]刘冬冬,张卓.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消解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7-11.

[6]檀传宝.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94.

[7]李群,贾彦琪,刘永奇.“五育并举”视野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2(12):60-66.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优化路径劳动教育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1:38:57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 06:33:10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5:47:56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44期)2016-06-21 19:03:44